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法制建设和进步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第三表: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六表: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宸”借指帝王所居,又引中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曹司不敢与夺。  

——《唐律疏议》  

材料三   我们的国父们认为自由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他们相信快乐的秘诀在于自由,而自由的秘诀在于勇气。缺少言论和集会自由,讨论将变得毫无意义;有言论和集会自由,公共讨论就可以抵抗邪说的散布流行。秩序不能建立在对刑罚的畏惧上,这对于自由思想、未来的希望和想象都是危险的。长久安定依赖于人们自由地表达不满以及提出补救的方法。……正因为他们认识到强权统治的可能,他们才修订宪法保证言论和集会的自由。  

——布兰代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1856—1941)  

材料四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

  2. (2) 材料三体现了布兰代斯大法官所拥有的哪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在美国政治制度中有什么积极作用?

  3. (3) 材料四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落实的?综上探究,谈谈你对法制和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欧洲人眼中的“科举制”

人物

看法

利玛窦(1552—1610),明万历 年间来中国居住达30年。

“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 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的 人来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整个国家的 责任完全交给他们来管理。”

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 蒙思想家。

“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 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 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 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一切都 通过这些衙门自我调节。”

摘编自傅军《西方从中国的科举制中学到了什么?》

材料二:美国的政党分肥制比英国还极端。1800年,托马斯•杰斐逊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 胜,上台后就清洗了上届总统亚当斯卸任前几个小时突击任命的大批联邦党官员,换 上了民主一共和党人。……安德鲁•杰克逊(美国第七任总统)的拥护者、纽约州参 议员威廉• L•马西竟无耻地辩解说:“在政治上要像在爱情和战争上一样公平,肥缺 属于胜利者所有"。1841年,哈里森当选美国总统,一个月后便因忙于职位分配劳累 而死。

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揭开了文官制度大规模改革的序幕。改 革法令规定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选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 工作至退休。法令要求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 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

—编自古燕著:《西方政治的稳定一文官制度》等

  1. (1) 根据材料一,评述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古代“科举制"形象。
  2.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推动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因素,并概括西方国家的文官制 度有哪些共同特点。
英国的福利制度有悠久的历史渊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世纪以前英国穷人的救济问题多是通过基督教会、个人慈善捐款等方式解决。

国家并没有将其视为自己的责任。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教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教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材料二: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并实施了住房保障制度,其中各国廉租房建设的资金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支持。在住房保障方面,英国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对资金运营、住房建设进行管理,保障低收入居民能租到房屋;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则采取政府提供优惠贷款,实行贷款利息补贴的办法,支持非营利机构发展低租金,低成本住房;在住房补贴方面,美国一方面直接对低收入家庭提供低租金的公共住房,另一方面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房屋租金补贴。

——摘编自陈小春、杨鹏《廉租房制度的国际比较》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发展对英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廉租房制度形成的有利条件。指出西方国家“政府财政支持”的主要表现。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二战后西方社会形成的“福利国家”。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

A . 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 . 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 . 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 . 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分析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马克思的史实中“因-果”关系不成立的一组是(    )
A . 法国启蒙思想---树立“为人类工作”的理想 B . 《基督教的本质》---转向唯物主义思想 C . 宣传和支持革命活动---多次遭居留国政府驱逐 D . 马克思主义诞生---《宣言》发表
中国学者蒋廷黻指出:“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 由……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他所说的“世界大势”是指( )
A . 工业资本主义的扩展 B . 英国对世界殖民帝国的追求 C . 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延伸 D . 中国处于落后状态必然挨打
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 .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 .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 .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 .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的统一稳定
中国发射“神舟五号”载入宇宙飞船是在(    )
A . 1980年月10月 B . 1999年10月 C . 2003年10月 D . 2005年10月
在 1980 年 5 月与胡乔木、邓力群的讲话中说道:“农村政策放宽以后,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该讲话的背景是( )
A . 安徽凤阳小岗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粮食生产空前丰收 B . 中共中央发文,首次突破“包产到户”等于“分田单干”的观念 C . 中共中央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D . 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 93%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A . 社会经济机构的变动 B . 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 .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 . 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油漆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居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

材料三:《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成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下一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请回答:

  1. (1) 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朝的什么社会经济现象?

  2. (2) 材料中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上述经济活动对明朝社会经济发展各有什么影响?

  3. (3) 哪一种经济活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为什么?

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探究各个时期受追捧的文学作品的人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材料一   古希腊文学对人物形象的描述,从一开始的“斯芬克斯之谜”就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这一象征性的谜语在于向人们说明:认识你自己!……无论是对宙斯,还是对俄尔甫斯,或者是对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奥德修斯的赞美,都使读者能够从中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独立的具有超人才华的个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文学人物的英雄形象所体现的思想。(2分)

    材料二    从古罗马毁灭古希腊起直到后来的中世纪后期,在这一千多年中,随着古希腊文明的衰败,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也一直在走下坡路……在“人物性格的描述方面则缺乏个性和生气”,整个中世纪的宗教文学中几部有名的文学著作都给人以死气沉沉之感。影响很大的《上帝之城》、《忏悔录》以及后来流行几个世纪的《圣经传》都以传播宗教知识、宣扬上帝为己任。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家们大胆地表现人性解放的主题,他们描写人的自信、乐观以及大无畏的冒险精神,人以巨人的形象第一次顶天立地地站在神的面前(《巨人传》),哈姆雷特表现了人格是最贵重的东西,爱可以征服一切,仁慈是人间的上帝(《哈姆雷特》)。

   一一以上材料摘编自《西方文学中人物形象嬗变的社会历史阐释》

(2)从材料二到材料三,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截然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不同的原因。(6)

  材料四  法国著名剧作家博马舍(1732 -1799)的《费加罗的婚礼》塑造了经典形象一一费加罗。主人公费加罗为追求爱情自由质问伯爵:“就因为你是个大贵族,你便自以为是个大天才啦!……只凭着门第、钱财、高官、爵位,你便这般得意忘形!其实你何德何能,配有这么多的享受……至于我嘛,本是一个小小的老百姓,混在芸芸众生之中,然而,我为谋生自立施展的手段和显露的见识,比起统治西班牙一百年的还要多。”

(3)作品中费加罗的对白体现了什么思想?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4分)

(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西方人文思想的发展历程。(6分)

有学者认为: “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干扫干净屋子再清客政策   D.参加日内瓦会议

14分)“软实力”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除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之外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等方面的吸引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的建立基于游牧文明征服农耕文明这样一个民族融合模式。汉族人对于满洲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诸如圈地运动、剃发易服等,都表示强烈不合作和反抗。……清王朝若没有足够的文化软实力结束基于民族冲突的动荡时局,那么经济发展、国力强大、民众富足、文化繁荣就无从谈起,其统治也很可能如元朝经过短暂的形式统一之后分崩离析。

——《论康熙治国与清初文化软实力》 摘自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材料二  拿破仑执政后,颁布了宪法,稳定了政局。拿破仑与教皇达成协议,1802年正式实施《政教协议》,恢复宗教信仰自由,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宗教矛盾,消除了社会不稳定因素。1804年制定《拿破仑法典》,从法律上巩固了大革命的所有制关系,确保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摘编自赵立冲《伟人与历史——论拿破仑的两重性》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国凭借其文化软实力大力推行文化外交。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说:“应对文化全球化,就是要提倡文化多样性。”

1)分析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皇帝构建“文化软实力”的特点(2分),并举出具体措施。(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拿破仑在构建法国“软实力”方面的建树及其作用。(5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全球化加速的原因。(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原注:开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1)依据材料一概括商鞅重农主张的依据,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如何评价商鞅,怎样给商鞅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十八星旗是武昌起义后,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宣告成立时的旗帜,被称作“首义之旗”。分布与九轮角上下的18颗小黄圆星,代表当时内地18省人民,示意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前途光明。19126月讨论定为陆军军旗时,受到多数东三省籍的议员反对,因为十八星旗并不包括东三省,也不能代表全中国。先是有提议在旗中央加上一颗较大的黄星,以表示中国的统一。后又认为中央黄星大有侧重中央之意,忽视地方之意,中央黄星又改成与其他黄星一般大小,于是变成了十九星旗。但到了护法战争后,这面陆军军旗便未再使用了。

 

材料二  辛亥大事记

时间

大事记

1902

湖北革命先驱者吴禄祯,从日本留学回到武昌,在新军中进行革命宣传

19031

湖北留日学生张继煦、李书城等撰写致国内同学书,鼓吹革命,极大地振奋了湖北学生界

19062

刘静庵、曹亚伯组织革命团体日知会,吸收新军及学生参加。

19064

同盟会湖北分会在武昌成立,余诚任会长

1910 616

湖北革命党人改群治学社为振武学社

1911 130

振武学社更名文学社,举蒋翊武为社长,主要通过新军各标营代表掌握武装,并创办《大江报》宣传革命。

1911 731

宋教仁、谭人凤等在上海成立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

19119

四川保路运动转向反清武装起义

1911 924

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大会在武昌召开,讨论通过“起义计划”

1911 1010

凌晨,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就义。晚,武昌起义爆发,经过一夜激战,起义军占领武昌全城

19111011

湖北军政府成立,举清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

1911 1014

清廷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

191110月中旬

湖北军政府公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1911121

鄂军政府与袁世凯签订停战协议

1911 1225

各省代表会在南京开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材料三  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反驳“辛亥革命的胜利具有偶然性”时说,“武昌首义绝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历史并非由偶然构成。看待辛亥革命不能只局限在一两年内发生的大变动,而是要通过表面的变化看到内部的深层原因和趋势。恩格斯的一句话很好地阐述了这个观点:革命一天等于二十年。”

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星旗的设计和争论中所体现的思想。(4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冯天瑜先生的观点。(8分)

(要求:题目自拟,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以小论文形式答题,200字左右)

1886年以前,茶叶、丝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此后豆类、草编、花生、桐油、猪鬃等商品出口数量日益增加。这说明19世纪末的中国                                                           

A.小农经济的生命力十分顽强                      B.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

C.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资本主义经济缓慢起步

加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     B.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   

C.人本主义思想            D.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

 剪纸、杨柳青年画等民间艺术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这些民间艺术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尤以反映现实生活,时事风俗、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长,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民间文化的繁荣主要反映出()

A.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封建政府对民间艺术的扶持         

C.文人对民间文化的推广       

D.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二战后,新独立的印度人和受过高等教育的西部非洲人继续使用英语,前法属殖民地的一些领导人以能讲完美的法语而自豪,热衷于用法国艺术品装饰府邸。这说明
A.前殖民地本土语言消亡 B.前殖民地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C.政治精英重视语言改革 D.新兴国家独立缺乏政治基础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