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战国时期出土的农具中,铁器所占比重几乎在半数以上。这一时期的铁器主要有锄、斧、铲、犁等农业生产工具(如下图)。由此可推知(   )

A . 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B . 小农经济得到发展 C . 政府重视农具推广 D . 各地经济趋于平衡
【加试题】贝多芬崇拜拿破仑,但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他把英雄交响曲的题词改为“纪念一位死去的英雄”,由此可知贝多芬(  )
A . 反抗法国侵略的民族意识 B . 对自然与人类心灵的描绘 C . 对自由、平等、民主的追求 D . 对社会黑暗与丑恶的揭露
唐宋时期,我国思想界出现复兴儒学的运动,这一运动发生的思想背景主要是(      )

A . 佛教和道教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 . 佛家传入中国和道教兴起 C . 佛教、道教和儒学已经相互影响 D . 汉唐儒学不能容纳佛教、道教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共产党的入党条件变迁(1921~1935年部分)

时期

入党标准和要求

1921年

中共一大党纲明确规定,愿忠诚于党者,只要不跨党做官,不分国籍,性别皆可入党

1923年

中共三大党章取消了党员不能跨党做官的限制;规定入党者“只要有阶级觉悟及忠于革命便可加入”

1927年

中共中央在总结失败教训时认为失败的根源在于“党的指导机关的知识分子化”,于是要求改造党的各级领导机关,片面强调党员的工人成分比例

1935年12月

瓦窑堡会议明确指出“能否为党所提出的主张而坚决奋斗,是党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

——据孙明增《中国共产党的入党条件变迁研究》整理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其中任意一个时期入党标准和要求予以阐释。(要求:明确时期,阐释充分,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A . 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 . 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C . 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D . 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艾森斯塔德认为: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具有“普遍化权力”的倾向,致力于扩张性的政治目标。其第一个一般性政治目标首先是“建立和维持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以及统治者的最高主权”;统治者的第二个一般性目标则是发展“有关资源动员的特殊取向”,“保证其能够从社会不同群体那里得到不断的、独立的资源补充”,“力图把社会的权力与控制的中心独揽于一己之手”,“努力控制这些资源而使之专为一己所用”。

——摘编自吴铮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

运用所学知识,试以北宋史实为例论证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致力于扩张性的政治目标这一观点。(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证逻辑清晰)

据唐释道宣统计:“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这一局面(   )
A . 表明隋代奉行文化宽容 B . 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 C . 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 . 导致多元文化开始出现
中国古代的土地私有制始于

A . 商朝时期 B . 西周时期 C . 战国时期 D . 秦朝时期
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时间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年(乾隆十八年)

1.84

约4902

4.00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

2.86

约5071

2.66

1812年(嘉庆十七年)

3.34

约5260

2.36

1851年(咸丰元年)

4.32

约5042

1.75

A . 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 B . 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C . 高产作物传入养活了更多人口 D . 人口急剧增长使人地矛盾日益显露
宋太祖朝进士,无一人在当朝官至执政以上。太祖朝的状元仅有2人官至执政,而且是在真宗时。宋太宗朝进士,在当朝至少已有16人官至执政,2人位至宰相。太宗即位后的第一位状元吕蒙正还当朝两度入相。这一变化反映出宋太宗朝(   )
A . 宰相增多削弱相权 B . 进士科地位得到提高 C . 科举取士突出才能 D . 状元入仕的比例增加
唐中宗曾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唐代(    )
A . 中书省和门下省形同虚设 B . 丞相权力得到空前强化 C . 三省制对皇权有一定约束 D . 严格执行集体决策机制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了《党章》,并确立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分别在(   )

A . 七届二中全会,十五大,十六大 B . 七大,十三届四中全会,十六大 C . 七大,十五大,十五届七中全会 D . 七大,十五大,十六大
广东地区在唐朝时“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清朝前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它种(棉花、甘蔗、桑树)以为利。”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A .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 . 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D . 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甘地创立了一条反抗殖民统治的独特道路。下列项中,有关印度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甘地以国大党主席的身份领导运动 B . 起因于殖民当局颁布了食盐专营法 C . 殖民当局改变策略,允许沿海人民煮盐 D . 运动中甘地没有谴责人民使用暴力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 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 .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 . 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 . 经济建设的速度忽视了客观规律

欧洲中世纪曾经被称为笼罩着宗教灵光的“黑暗时代”。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天主教会处于当时欧洲“万流归宗”的地位。这一时期天主教会势力扩大的措施或因素有   

①整顿教会拓展势力           ②组织十字军东征

③封建割据势力强大,王权衰弱 ④教权高于王权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近代最早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是

A                  B                   C                D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B.欧美国家同时发生

C.兴起于重工业            D.电力的广泛使用

毛泽东提出:“有必要在我国人民中,首先是在干部中,进行解释,引导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并且懂得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这种矛盾。”这一主张提出的背景是(  )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B.“左”倾错误思想的发展

C.“大跃进”运动的全面推进   D.“文化大革命”的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