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发生于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乃是在东北亚地域所发生的东方国家和欧洲列强的一次重要的直接较量,是以后东方国家赢得战争而告终的第一场国际性海、陆大战,客观上对于动摇欧洲在东方的殖民体系产生了主要影响。这场战争也是1 9世纪后半期世界历史不平衡发展而导致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重要节点。正是这场战争,无论从力量的显示与积累,还是从结盟关系的形成与转换,都为十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做出了铺垫,所以,日俄战争也被一部分史家称作为“第0次世界大战”。

——摘编自冯绍雷《关于日俄战争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俄战争爆发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俄战争也被一部分史家称作为“第0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20世纪初期,某报刊写道,自从严复“介绍了一册《天演论》以后,我们时常在报章杂志上,看见一大堆什么‘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底(的)话。……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没有一种不受他(它)的影响”。这反映了当时 (    )
A .   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B . 进化论思想被国人普遍接受 C . 变革成为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D . 报刊推动维新思想走向成熟
霍布斯鲍姆认为,西方的征服活动在当时(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殖民地产生的最明显结果是“失去整个……旧世界,而未产生一个新世界”。这说明西方的征服活动(   )
A . 无法为殖民地创造新生的契机 B . 造成了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C . 瓦解了殖民地封建剥削关系 D . 造成殖民地社会人才断层
《十二铜表法》对侵权纠纷既采用罚金又保存同态复仇。公元前3世纪《阿奎利亚法》则规定:“因违法杀害他人的奴隶、四足动物或家畜者,应对其所有人赔偿被害物于杀害前一年内与最高价额相当的金额。”上述变化反映了罗马法(   )
A . 打击侵权行为,体现法治文明 B . 保护平民利益,注重按律判决 C . 维护私有财产,主张惩罚报复 D . 尊重基本人权,强调轻罪轻罚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加强了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对全国的矿产进行了有计划的普查,特别是对有些稀缺的资源(如石油)作了更为详尽的普查工作和和勘探工作。其主要目的是(  )
A . 收回列强对华资源控制权 B . 适应了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 C . 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 D . 配合“一五”计划顺利实施
中国与中国国民党于1936年和1945年分别在西安与重庆进行了谈判,对于这两次国共谈判叙述正确的是(    )
A . 两次谈判国共两党的目的一致,但谈判的结果不同 B . 两次谈判的结果说明了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C . 两次谈判中美国对国共两党谈判的态度与政策相同 D . 两次谈判国民党都是为了赢得内战的准备时间
下表是《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目(部分)》,该表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

遗产项名称

批准时间

传统桑蚕织技艺

2009年10月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2009年10月

雕版印刷技艺

2009年10月

中国针灸

2010年11月

中国珠算

2013年12月

A . 具有注重实用性的特点 B . 侧重继承与创新的结合 C . 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D .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洋务运动时期,在洋务派中流行“西学中源”说,即西方科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国。如郑观应引《周礼》《墨经》《淮南子》等书的有关记载,证明西学中的数学、化学、光学、力学、气学和电学均出自古代中国。“西学中源”说的提出,主要目的是(    )
A . 为“中体西用”论提供理论依据 B . 减少引进西方科技的舆论阻力 C . 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 D . 迎合了当时“制洋器”的需要
《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东京(今开封)“茶坊每五更点灯”,“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这一生活场景表明当时

A . 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B . 商业活动不受时空限制 C . 市民均以喝茶为消遣  D . 朱雀门外是茶叶集散地
历史上时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有心裁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A . 秦朝郡县制 B . 西汉郡国并行制 C . 元朝行省制 D . 清朝军机处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1960年发展到完全反城市化,确定当时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在1949—1979年间,城市化率年均增长只有0.28个百分点,此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 .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崩溃,生产力水平低 B . 1959—1961年经济困难,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困难 C . ”十年浩劫,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D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干预
195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对人口流动实行严格限制。1984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该通知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 . 经济体制的改革 B . 法律制度的健全 C . 民主政治的发展 D . 对外开放的深化
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


A . 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 B . 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增 C . 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D . 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耕地总面积3% -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 -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政府重点发展重工业                              B.国内外战争破坏农业生产

       C.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后                              D.集体化政策挫伤生产积极性

.西周时一人跖()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当时扭转时局的关键,其理由不包括          

       A.它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亲日派扩大内战的阴谋

       B.它标志着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C.它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合作的序幕

       D.它宣告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破产

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其客观作用包括     

       ①扩大生产资料市场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刺激消费需求               ④抑制物价上涨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丰富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的是的(   

A.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C.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他)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界的保守落后,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和无能,他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这是《明朝史话》对某一思想家的评价。这位思想家是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李贽

2、北宋“二程”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已何与焉?”“天下物皆可以理照(照即洞明),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这两句话的含义有(   

 ①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②理是宇宙终极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存在

③天下万物都可以用理来解释    ④气必须依傍理而运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