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1920年,陈独秀发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对如何继续“运动”提出了三条原则:一是“新文化运动要注重团体的活动”,二是“新文化运动要注重创造的精神”,三是“新文化运动要影响到别的运动上面”。这体现出作者(    )
A .  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传统国家 B . 强调新文化运动社会革命的意义 C . 肯定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作用 D . 说明中共早期组织建立的必要性
1937年罗斯福试图通过国会立法增加自由派大法官人数的方式来“填塞”联邦最高法院以便施政。“填塞法院”计划最后被国会否决,但无形的压力使法官们开始支持新政措施,这被称为“拯救了最高法院的及时易帜”。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
A . 权力尚未形成真正制衡 B . 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C . 总统权力高于司法权力 D . 行政权扩大影响司法权
下表为 1894~1921 年中国机器进口增减变化表。这种变化说明:(    )
年份 进口货值(千海关两) 占全国进口商品总值比重(%)
1894 1120 0.69
1913 8542 1.46
1921 59051 6.15
A . 中国近代工业有所发展 B . 西方对华资本输出加剧 C . 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D . 主权丧失损害对外贸易

下图为首届世界博览会展馆。这届世博会反映了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②西方列强对世界的掠夺
③英国的兴盛与强大     ④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桃园三结义”是罗贯中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名篇。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在涿郡桃园,祭告天地,结为异姓兄弟。以后他们都忠实地坚守着这个承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罗贯中笔下的这种思想直接源于

A . “仁政”思想 B . “天人感应”思想 C . 宋明理学思想 D . “经世致用”思想
古罗马统治被征服民族,实行的不是大一统,而是分层法治的办法.让被征服民族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实施市民法,让被征服民族觉得似乎是自己统治自己。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古罗马统治者(   )
A . 制定《十二铜表法》 B . 在核心区域落实公民法 C . 保留各地的习惯法 D . 在帝国境内颁行万民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民国初期《对得好》

 图2 1942年《结婚登记》

 图3 1960-年《妹把红旗当嫁妆》

 图4 1978年《渔家女儿上大学》

  1. (1) 从上述宣传画中任选一幅,编写一幕对话场景。(要求:对话要紧扣时代背景;对话内容完整,语言逻辑清晰。)
  2. (2) 从以上四幅宣传画中,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语言逻辑清晰。)
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 . 井田制的瓦解 B . 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C . 铁犁牛耕的普及 D .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按此原则,美国联邦政府设立的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机构是(   )

①总统    ②国会    ③国王    ④最高法院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国家结构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特定时期的国家结构与该时期的社会 发展密切相关。

材料一  秦帝国建立了单一制的郡县制统治,但是实际上,战国列国相互并立的国家观念以及更为古老的分封制传统并没有完全被统一的、郡县制国家观念所取代。统治阶级内部对新帝国建立怎样的国家结构本身即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赞同分封的人很多;六国的政治势力、社会势力仍存,恢复列国并立统治的愿望依然十分强烈;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仍然十分突出。

材料二  汉初社会经济残破,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中央集权有限,统治者采取了变通的郡国并行的国家结构形式,这种国家结构形式符合了汉初历史与现实的客观状况。统治阶级在与分裂势力作顽强斗争的同时,也要求“郡国自拊循其民”,给予地方政府较大的自主权,为缓和汉初国家与社会的矛盾奠定了政治基础。经“文景之治”,武帝时国力上升,在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郡县制逐步成为汉国家结构的主体,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汉帝国走向强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指出秦朝郡县制国家观念受到的挑战。
  2. (2)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秦汉国家结构发展为例,就“国家结构与社会发展”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60字左右)
白居易《卖炭翁》一诗,被史学大师陈寅恪赞誉为“诗史”。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辗冰辙”来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指( )

A . 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B . 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C . 沿街开铺的街市 D . 地方自治的市镇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

A . 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 . 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 . 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 . 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二、材料阅读(共2题,每题15分)

36.(15分)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规定“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的是,宋代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促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梁泉《我们只有一个中国》

材料二 明清(注:13681840)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制度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 1979年以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轨时期,中共从此告别频繁的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的时代,集中致力于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现代化目标。……从这里开始,中国逐步放弃从苏联接受过来的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萧冬连《历史的转轨: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

(1)以“市”的发展为例,结合史实说明为什么“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3分)并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宋代发生“商业革命”的主要因素。(3)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的欧洲在思想领域经历了哪些“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2分)并结合史实,从经济与文化角度论证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的观点。(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概括新时期我国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目标”所做的努力。(3分)

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是在 ()

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些事情(东欧剧变)来得虽然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的“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问题时的发言

材料二:国际形势的变化怎么看?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上议论纷纷,国内也有各种意见。……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是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

                                

材料三: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仍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而且面临新的挑战。世界上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明显增加……

        ——1999年我国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实质。

    (2)材料二中“国际形势的变化”的含义是什么?指出变化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

(4)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世界上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

 

拿破仑的对内对外政策是什么?如何评价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传世文献记载殷商贵族酗酒成风,甲骨卜辞中也常见 字,出土的商代青铜器相当一部分也是酒器。这主要反映出,商代

A .执政者沉迷于个人享乐 B .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C .统治集团迷信色彩浓厚 D .青铜器铸造技术高超

.20108月,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损失惨重,中国如需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应该向下列哪一国际机构提出申请()

25.英国为了打败日益发展的竞争对手荷兰,并力求保住开始建立的海上优势和争夺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并最终获胜,夺取了海上霸主地位,建立了海权——贸易——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模式。英国对荷兰的胜利主要得益于当时英国

A.社会制度的优越  B.商业贸易的成熟  C.手工业的发达  D.工业革命的成果

.“肥料袋做裤,省钱又省布,前面印‘日本’,后面是‘尿素’”。这首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民谣揭示了当时部分中国人的服饰形象。浸透汗水、打着补丁的咔叽布工装,斜纹布军装,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共同引领着七十年代朴素、单调的服装潮流。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于(  )

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 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 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