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哪位思想家(    )
A . 孔子 B . 董仲舒 C . 朱熹 D . 黄宗羲
10世纪以后兴起的强大的玛雅城邦不包括(  )
A . 奇琴·伊察 B . 乌斯马尔 C . 玛雅潘 D . 阿兹特克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王朝的政策相关,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仲《管子·治国》

材料二:(至元)二十一年(1285)年,设市舶都转运司于杭、泉二州,官自具船、给本,选人入蕃,贸易诸货。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凡权势之家,皆不得用己钱入蕃为贾,犯者罪之,仍籍其家产之半。其诸蕃客旅就官船卖买者,依例抽之。

——《元史·食货志》

材料三: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明)谢杰《虔台倭纂》

  1. (1) 材料一体现管仲经济主张是什么?据材料分析其理由。

  2. (2) 据材料二概括元朝政府在商贸领域采取的措施。指出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3. (3) 据材料三分析明政府推行此措施的目的及实际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王朝的政策之间的关系。

司马迁曾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如下图所示),司马迁的这一划分体现了当时(    )

A .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B . 地区性生产基地出现 C . 江南地位的日益重要 D . 农耕经济范围的扩展
据《商君书》记载:“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这表明商鞅主张(   )
A . 君主专制 B . 取信于民 C . 重视农业 D . 奖励军功

《上海时报》1913年7月刊登了某师范学校(注:其生源主要是南方)对学生崇拜人物的调查。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 辛亥革命没有能够深刻改造国人的思想,儒学影响深远 B . 在当时中国,孙中山及其民主共和思想影响力巨大 C . 近代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国人初步了解西方哲人 D .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弱化了知识分子对帝王的崇拜
火车、汽车、轮船、飞机是当今人们出行时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其中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是

A . 火车、汽车 B . 轮船、飞机 C . 汽车、飞机 D . 火车、轮船
下表为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关于各方面态度的史料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时间

各方面态度

12月13日

南京各大学校长、教授罗家伦等347人联名致电指责扣蒋行为

12月13日

中共政治局会议指出:“在我们的观点,把蒋除掉,无论在哪方面都有好处。”

12月14日

美国《纽约时报》:“蒋介石将军,虽已失去自由,但中国政局仍为彼所操持,全世界闻讯之余,皆为之震惊。”

A . “西安事变”激化社会矛盾 B . 各方达成和平解决的一致意见 C . 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 D . 对蒋介石的处置受到各方关注
1903年前后,俄国企图独吞东三省,中国在日本的留学生发起拒俄运动,被清政府拒绝。谣传拒俄义勇队特派员向袁世凯请愿遇害,此后《苏报》文章“革命其可免乎”在留日学生中流传开来。这表明(    )
A . 清政府已经沦为沙俄的附庸 B . 日本支持中国留学生的呼声 C . 清政府助推了反清革命运动 D . 不明真相的知识分子被利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标准时间大事记

1840—1912年

19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事件标准被称为“海岸时”。

19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的时刻。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

1912—1927年

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位标准时。

1927—1949年

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

综合提取表中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真正决定革命和保皇胜败的,不是辩论,也不是棒子,而是国内清政府的政策,如果清政府的政策一直比较对头,能够充分满足地方实力派和士绅的利益,保皇派肯定占上风,革命基本上就没戏了。”由此可见,作者认为(    )
A . 辛亥革命的发生具有偶然性 B . 晚清政府变革迟缓引发革命 C . 地方割据削弱清政府的力量 D . 晩清派系林立政局复杂动荡
宋朝设置通判于各州、府,辅佐知州或知府处理政务,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州府公事,须通判连署方能生效,并有监察官吏之权。清朝各府置通判,分掌粮运、水利、屯田、牧马、江海防务等事。这反映出(    )

A . 地方监察力度不断削弱 B . 地方政务处理更加灵活 C . 地方监察体制有所调整 D . 地方政府职能日益扩大

材料一  16世纪中叶,耶稣会士为在中日两国打开传教局面,遂以西医为百姓疗疾来赢得人心。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向中国译刊一大批西医著作,向国人初步介绍了西医解剖学、药物学等知识。此后,西医在中国渐趋实用。康熙帝任用传教士为其治疗心悸症和上唇生瘤,获得奇效。在民间,一些传教士也为老百姓治病。但总体上西医在中国影响不大。西医最初在日本传播时,传教士深入民间行医含药,颇得民心,很多倾慕西医者受洗入教。此后,以兰学(指经荷兰传入日本的西洋学术)为代表的西医著作大量传入日本,从理论上丰富了日本人对西医的认识。

——摘编自田毅鹏《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关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0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过程中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近年来在英美等国掀起中医热,世界卫生组织也将在2019年把中医纳入全球医学纲要。请谈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以下是在2011年春,广东某村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的宣传标语:搞好村委会换届选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平竞争,接受群众监督!”“直接选举村委会,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珍惜民主权利,投好庄严一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有 

两委换届选举是加快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举措

  ②村委会实行的是间接选举

  ③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乡村基层选举有利于激发广大农民的参政热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2分)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大家对新文化运动有着各种不同的诠释。其中“文艺复兴“说甚是流行,蔡元培认为”因而观察我国的文化运动,也可以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为一种参证”;但对“文艺复兴”追根求源,并将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在产生、发展、价值取向、作用、影响等方面来进行比较,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新文化运动不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请根据上述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的看法。(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工人阶级从切身经历中认识到: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要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英国一些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科贝特、伍勒韦德等人坚决抨击现实社会的不平等。

        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孔德等人。他们一致认同,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评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C、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D、恢复和发展经济

人民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二为方针并不限制艺术家的创作性,而是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这里的二为方针是指(  )

A.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

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C.为党和政府服务,为人民服务

D.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共产主义服务

10—15 世纪,东非沿海地区兴起了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国家。这些国家

A .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农作物

B .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

C .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

D .建立众多城市国家并发展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

、平遥是著名的“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昇昌”票号在平谣诞生三年之后,“日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从上述材料中我们能得出结论的是 

A.山西是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              B.晋商对外国资本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C.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D.汇兑事业在中国开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