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①生产力的提高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农民身分的提高   ④人口的大量增加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美国1787年宪法中包括了联邦制度、三权分立等内容,却没有明文规定人民的基本人权,这部分内容直到1791年修正案才补上。这说明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   )
A . 坚定地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B . 存在着种族歧视的观念 C . 致力于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D . 注重权力的分权与制衡
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的场景,为重现真实的历史,其道具可选用哪一项 (    )
①一束纸张 ②一部杂剧剧本 ③印刷精美的《金刚经》 ④王羲之的《丧乱帖》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③ D .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缶:古代的一种乐器)表演,再现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制度是在西周形成和完备起来的。《礼记》中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从中可以(    )

①礼乐制和分封制、宗法制共同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

②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宗旨

③礼乐文明仅存于奴隶社会

④礼乐制是了解西周社会的窗口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题词中的“百花齐放”是在哪一领域实行的

A . 社会科学 B . 文艺和学术 C . 自然科学 D . 尖端科技领域
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种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
A . “天行有靠”,“制天命而用之” B . “弱者,道之用” C .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D .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1940年8月,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9月7日蒋介石下令,“以十八集团军百团大战为法则加强游击战的训令”,要求“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拟定本年九月起至十二月止之持久计划,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汽车、汽船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材料反映的是

A . 百团大战振奋了民心 B .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开展游击战 C . 国民党配合了百团大战 D . 百团大战暴露了八路军的实力
中国传统解决民事纠纷是依靠中间人调解,调解无效时交官府;而官府也主要扮演调解人角色,在民事纠纷导致暴力事件出现后,才扮演法官角色。但到了明清,官府的法官角色越来越重,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专门代人打官司的“讼师”。这种变化表明(    )
A . 古代中国法制意识淡薄 B . 社会发展提升法律的作用 C . 政府奉行以德治民理念 D . 民众已具备近代法律意识
1889年,张之洞筹建湖北机器织布局。在筹建过程中该局先是获准产品在本地销售“免抽厘金”,后又获得运销内地只在“上海新关完一正税,概免内地沿途税厘”的待遇。这一举措(   )
A . 增强了民族工业的竞争力量 B . 保证了织布局垄断国内市场 C . 避免了织布局出现经营亏损 D . 推动了民营纱厂的迅速崛起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经济进一步发展。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            ②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③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④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埃及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金字塔是(    )
A . 哈佛拉金字塔 B . 胡夫金字塔 C . 孟卡拉祖孙金字塔 D . 开罗金字塔
以下是1919~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图例,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图片_x0020_100008

A . 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的思潮 B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 . 为《每周评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 . 《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设郡36(后增至41),设县约1000左右。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的最高长官为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设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能世袭。以此可见,郡县制与周代“封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  )
A . 形成了直接向皇帝负责的监察体系 B . 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C . 确立了以贵族世袭为特征的地方机构 D .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右图是王老师给同学们展示的复习提纲。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专题是(   )


A . 建国后农村政策的新变化; B . 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C .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D .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成就

肯尼迪曾说:“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此言论可谓道出了“自由社会”的某些国家                                       

     A、实行失业保险的时代背景

     B、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质

     C、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目的

     D、推行“以工代赋”的直接目的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是中国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中国领导科学研究的基本方针。该方针提出于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西方艺术史》认为:“艺术应该从所有的思想领域中解放出来,自由和偶然哺育着灵感。

(某画家)从纸上的一滴墨水点或咖啡点出发去寻求变化,冲动的抒情取代了理性的劳作。

于是,与个人笔触联系在一起,因而也损失了精细准确的画面。”与该描述相符合的美术作品是

 “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1917417列宁在《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中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为此,他为布尔什维克党制定的任务是

A.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C.没收垄断资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选举产生苏维埃政府,行使人民民主权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梭伦诗作里有这样的篇章: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应当抑制你们傲慢的情怀,使它谦逊/不要以为要什么有什么,我们绝不会永远服从。为此,梭伦在雅典公民中推行以财产为依据、划分等级,以分享政治权利的民主改革。

                                         ——《雅典政制》(亚里士多德著)

材料二  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分为二十级爵);为斗私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以致“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所谓“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引发了当时诸多议论,苏辙以为:“(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

                                  ——苏辙《栾城三集》和《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梭伦在改革中对雅典的贵族政治的态度是什么?他在改革中所采取的按财产等级分配政治权利的措施有什么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商鞅变法对贵族政治又持有什么态度?为此商鞅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的新法最后被废除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4)四则材料的改革都涉及到不同的社会阶层,并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那么这些改革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启迪?(2分)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