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洛克认为,君主是法律规定的实现社会意志的行动代表,当君主离开公共意志而凭他私人意志行动时,他便降低自己的地位,只成为一个无权要人服从的没有权力、没有意志的个人。据此可知,洛克(    )
A . 否认了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B . 积极维护公民的民主权利 C . 强调法律是公意的制度化 D . 大力倡导依法治国的理念
《礼记 · 坊记》记载:“夫礼者,……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所以,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 . 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B . 严格宗法制度 C . 打击旧贵族势力 D . 激发认同,维护社会秩序
以下是一位美国政治家的著名演讲:“美国应该做任何她能做的来帮助世界经济的恢复。……我们的政策不是针对任何国家或是教条,而是针对饥饿、贫穷、绝望和骚动。它的目标应该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复苏,以使得自由体制能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得以出现。……我相信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将从美国政府那里获得完全的合作。” 该演讲的历史背景是

A . 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 B . 二战后冷战局面出现 C . 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D . 全球化导致贫富差距加大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写道:“(戏剧)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浃父子之恩,可以增长幼之睦,可以发宾友之仪,可以释怨毒之结,可以己愁情之疾,可以浑庸鄙之好。”材料表明古代戏剧是 (    )
A . 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 . 是维护专制的主要工具 C . 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 D . 以宣传儒家道德为目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些生物学家认为,自哥伦布大交换发生后,生物系统中曾经截然不同的地方都变得相似了。……“冒烟的草叶”是第一个扩散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产品,成为大交换浪潮的浪头。大交换的影响是多方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

——据吴于廑《世界历史》、[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等整理

材料二:美洲历史通常被说成是欧洲人来到一片几乎无人居住的荒野。但是数个世纪以来,大多数外来者都是非洲人,而这片土地并不是空荡荡的,而是住满了数以百万计的原住民……当教科书开始认识到这一半球中的大多数人口的构成的时候,这些人也大都被描绘成欧洲人扩张中的无助的受害者:印第安人在殖民者的袭击到来之前逃跑,非洲人被套上枷锁在种植园中被鞭子驱赶着劳作。……奴隶制迫使数以百万计的非洲人和印第安人忍受痛苦而悲惨的生活,迫使这些地区卷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摘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1. (1) 指出材料一中“冒烟的草叶”的传播路径,结合所学简要概括15、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打破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闭关自守状态的一系列重大转折。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归纳殖民主义者暴富的重要途径,指出16世纪第一批被掠贩非洲黑人的命运。
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体现了(    )
A . 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的影响 B . 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的选择 C . 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 D . 光荣革命后的民主建设成就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法官任职终身,除因违法失职经国会弹劾程序予以罢免之外,总统和其他机关均不得任意将其免职。”这一规定的主要用意是( )
A . 用司法独立保障民主 B . 建立三权分立体制 C . 防止法官滥用权力 D . 限制总统行政权力
孙中山曾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故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基于上述认识,孙中山(   )
A . 成立兴中会 B . 筹建同盟会 C . 策划武昌起义 D . 组建临时政府
明代小说《醒世恒言》卷十八记载:嘉靖年间,盛泽镇上有一人,姓施名复……家中开起三四十张绸机,又讨几房人家小厮,把个家业收拾得十分完美。这反映了(   )
A . 官营手工工厂的兴盛 B . 国家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 .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 . 工业革命技术的交流传播
如面反映的是英国不同时期政府(内阁)议案在议会被否决的数量变化情况。其变化反映出(   )

A . 内阁取代议会成为立法机构 B . 内阁在议会中影响日益增强 C . 内阁与议会的矛盾日益加剧 D . 议会已转向对内阁首相负责
世界各国的政体各异,都是本国国情的产物。下列四种政治体制的图示,属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是(    )
A . B . C . D .
英国经过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方式以后,在1600—1800年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都出现了转折。1700年后谷物和面粉的出口大幅上升,到1750年总数达20方吨,是当时的“欧洲粮仓”。英国成为“欧洲粮仓”的根本原因是(    )
A . 工业革命对农业的有力推动 B . 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提高 C . 谷物和面粉大幅出口的刺激 D . 新的生产关系对农业的促进
“金瓯久分终必合,两岸贵合避干戈。自古盛世处安定。振兴中华同尽责。”海外华人的这首诗表明

A . “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B . 稳定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前提条件 C . 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D . 实现祖国的统一不能采取非和平方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从事工商)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妻子收为官家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汉高祖)认为秦亡的原因之一是不分封子弟,孤立无援,故而又重新分封了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为同姓王。……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内拥有较大权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员并征收赋税,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

材料三: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四: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而一切改从汉制……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

——《中国历史讲义》

材料五:唐朝对少数民族实行一视同仁的态度,允许少数民族学习华夏文化,在朝为官,甚至招募少数民族军队。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是开明。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

  1. (1) 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回答,刘邦的措施使后来的中央政府面临怎样的威胁,及汉武帝时解决这一威胁的措施。
  3. (3) 据材料四,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4. (4) 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介绍唐为稳定周边统治都做了哪些措施。
继希腊人之后,罗马人登上了地中海的历史舞台,他们征服了希腊化的东西,建立起地跨欧、亚、非洲的大帝国。然而,古罗马学者贺拉斯说,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俘虏了罗马人。贺拉斯所说的“俘虏”是指(  )

A . 商业征服 B . 文化同化 C . 宗教皈依 D . 财富侵蚀

2020·蒙阴县实验中学高三期末)16世纪,财富历史性地集中到西班牙一边,以致有人说哪个国家同西班牙人做买卖越多,哪个国家的白银就越多。这一现象足以说明

A西班牙贸易引发了价格革命                     B欧洲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

C西班牙的财富没有转化资本                      D西班牙成为欧洲贸易中心

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写道: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擅机巧而已崇真刑政则二者行之而常病者,这一

A西技术             B中学西 C西的根            D注东西方差异

12.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写到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下列外交事件中,明显地体现了毛泽东上述外交思想的是(   )

A.建国初实行一边倒政策               B.支持联合国的工作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中美关系缓和

1718世纪的世界历史以“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为主要内容,主要殖民国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世界版的“三国演义”。他们是                                                

  A.葡、西、荷       B.英、西、荷        C.英、法、荷       D.英、法、俄

《后汉书》载:“建武初……(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阯,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