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曾饱受西方列强侵略的日本却在明治维新期间就开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原因有
①军国主义传统的影响②经济、军事实力有所增长
③国内市场狭小④解决国内资金不足的问题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从法国大革命看法兰西民族的一种文化特性》一文的作者说:“法国革命者在谈人权的‘人’字时是非常抽象的,不带任何种族、宗教、国家乃至阶级的差异。不长时间就给包括新教徒、犹太人在内的几乎所有法国人公民权……在不太长一段时间里实现了普选制和人民大众的政治参与权,并且彻底的摧毁了封建大地产而让广大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小块土地。”据此判断,该文作者认为法国人在革命的价值取向上更侧重于(   )
A . 自由 B . 法制 C . 共和 D . 平等
1851年,英国举办世界博览会,在展览会的入口处,摆放了一块重达24吨的大煤块,其主要目的是(    )

A . 宣布英国工业革命的到来 B . 展示新能源的发明和利用 C . 突出蒸汽时代的能源特色 D . 表明英国的煤储量世界第一
孤立的岛屿却拥有神秘的文化,给后人留下了众多的不解之谜。目前大体能确定的是(    )


A . 居民的来源 B . 石像的凿采与安放方法 C . 朗格朗格的解读 D . 石像突然停采的原因   
“这真是一条遥远漫长的道路。这不单单指从华盛顿到北京相隔的空间距离……现在西洋头号强国的总统终于万里迢迢来到了北京进行访问。”《朝日新闻》所描述的这一事件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 . 中美关系正常化 B .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 . 冷战时代的结束 D . 日内瓦国际会议成功举办
梭伦在自己的诗中写道:“自由不可太多,强迫也不应过分;富厚如属于没有教养的人们,厌足就要滋生不绝。”这里他反对的是

A . 贵族凭借特权的专横与压榨 B . “债务奴隶”被废除后的贪婪 C . “海岸派”的财产富有与激进 D . 公民大会没有实现权力的现状

下图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在对建国后物资票证使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 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B . 体现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C . 说明当时物资供应比较匮乏 D . 由于市场经济发展退出历史
下表记述了自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据此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A . 巩固了公有制经济地位 B . 呈现出市场化改革方向 C . 完成了农业现代化使命 D . 缩小了城乡发展的差距
《商君书》记载:“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无繁:不那么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根据材料判断,作者认为
①应保护小农经济  ②要重视工商业  ③要关注社会公平  ④应倡导“重义轻利”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②③
中国古代“选举”的本义是选贤任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发生了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随着西方选举概念的输入,“选举”逐渐脱离中文传统涵义,转变成与英文“elect”对应的概念。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权利,但是却没有规定如何保障人民享有这些权利和自由。后来的选举法又对选民资格作了性别、年龄、财产等种种条件限制,使妇女、贫苦群众和一部分资产阶级丧失了选举权。

——摘编自刘东、曹均学《对辛亥革命是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1953年《选举法》规定:“凡年满十八周岁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和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个地区的民主选举逐步展开。全国进行基层选举的单位共有21.4798万个,进行基层选举地区的人口共为571 434 511人,全国参加投票选举的选民达2.78亿人,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

——摘编自柳润涛《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普选始末》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民国初期选举的因素。
  2.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民国初年选举相比,新中国首次普选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意义。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部门的是( )

A . 纺织业和造纸业 B . 纺织业和面粉业 C . 造纸业和化工业 D . 冶金业和面粉业
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西汉初年(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中央辖郡政治地位高于诸侯国 B . 中央政府完全失去对地方的控制 C . 统治者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 D . 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
2018年12月2日,英国反对党工党称,如果议会在12月11日否决了首相特雷莎·梅的“脱欧”协议,则工党将呼吁对特雷莎·梅政府进行不信任投票。这充分体现了英国政体的什么特点?(    )
A . 国王“统而不治” B . 首相掌握立法权 C . 内阁对议会负责 D . 三权分立的结构
《国史十六讲》提到,在皇帝和皇太后的全力支持下,张居正把内宫(皇帝)与外朝(政府)的事权集于一身,成为明朝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经常对下属说:“我非相,乃摄也”。意思是他并非一般的丞相,而是“摄政”—代帝执政。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理解准确的是(   )
A . 内阁首辅是名副其实的丞相 B . 内阁此时已经取得了法定的地位 C . 张居正提升了内阁首辅之权 D . 内阁权力加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
如图为《元朝疆域图》,其中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图中的序号是(   )

 

A . B . C . D .

201711月,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在发现甲骨文前,殷商时期属于传说时代。随着殷墟发现大量甲骨文遗存,它记录了商代的天象祲异、王室组成、宗法与宗庙制、王权与神权关系、卜官与占卜制度、土地所有制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由此说明

A传说时代没有可信历史

B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

C考古发现可以填补史书缺载

D历史研究只能依据原始史料

 加尔文说:“一个人之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绝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这主要体现了加尔文

A. “先定论”思想                               B. 对许多国家产生的影响

C. 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                    D. 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曾多次发动或参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0分)

             

《马关条约》影印件                             日本天皇投降诏书

材料反映了中日战争中两种怎样的结果?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分别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下面两图反映的是法国在文学艺术领域的突出成就,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A.人文主义对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         B.人们对理性王国的愤懑与失望

C.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矛盾激化      D.科技发展给人心带来的浮躁与迷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德国的赔款问题是凡尔赛合约中悬而未决的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一战之后的凡尔赛条约上规定,德国应在1921年5月1日前交付200亿金马克赔款,并成立赔款委员会解决赔款总额和分配比例问题。但德国拖延支付,德国以财政危机为理由求延期支付其余款项。英国政府支持德国的要求,提出减少赔款总数和延期付款的方案,但遭到法国的强烈反对。于是不仅英法在赔款问题上的分歧加剧,而且德法矛盾也迅速激化,法国于是决定对德国采取军事行动。
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十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德国出现了企业停工,工业生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柏林工人罢工,德国政局动荡不安。这就是鲁尔危机。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鲁尔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鲁尔危机”对主要当事国(英国、法国、德国)各自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