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公元212年,罗马帝国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除奴隶外,自由民都取得了公民地位。这对于罗马法发展历程而言意味着(   )
A . 标志着成文法的诞生 B . 公民法取代了成文法 C . 标志着罗马法形成体系 D . 万民法使用更加普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法国作家凡尔纳以空想的方式将当时的科技成果神奇化,大胆猜测、热情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并对种种社会弊端进行深刻揭露和辛辣讽刺,生前其作“光是无插图小型本便销售了约160万部”。七八十年代,明治文坛掀起“凡尔纳翻译热”,作品热度仅次于莎士比亚,成为中国作家“改译”的基础。1902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倡导“小说界革命”,创办《新小说》杂志,将《海底旅行》归类为“科学小说”进行连载,并亲译介绍西方少年探索冒险、同舟共济精神的《十五小豪杰》。同年4月,赴日留学的鲁迅订阅了该杂志,翌年秋译成《月界旅行》,讲述三名探险家乘坐空心炮弹飞往月球的故事。鲁迅译本重“科普”而轻“幻想”,“不适于我国人者”多有删节与调整;采用章回体,加入对偶的破题诗,但正文“掺用文言俗语”,随处可见“自由、人民、进步、法则、研究、发明”等新词汇。鲁迅认为:“(读者)必能于不知不觉间,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摘编自(日)山田敬三《鲁迅与儒勒·凡尔纳之间》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凡尔纳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中国作家译介凡尔纳作品的特点和影响。
现代西方文官制度是在法律规定的知识、专业、道德和才能的统一标准下,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据此可推知,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确立(   )
A . 体现了机会均等和政治中立的原则 B . 保障了政府的廉洁高效 C .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 D . 实现了政治和管理分离
某学者将19世纪后期德国的政治民主化方式称为“旧统治者主导政治民主化”。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 . 宪法中资产阶级占主导,掌握帝国议会 B . 帝国宪法确认了联邦体制,各邦有较大自治权 C . 普鲁士以王朝战争形式统一德国,在联邦议会中占主导地位 D . 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普鲁士国王是国家元首并拥有绝对权力
《梅杜萨之筏》是法国画家籍里柯1819年创作的油画,以真实的海难事件为题材,反映由于法国政府的过失,梅杜萨号在非洲海岸触礁沉没的事件。画家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他们正在把最健壮的一个人推到高处去挥舞衣衫。该作品(    )

A . 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B . 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事物的“瞬间印象” C . 流露出愤怒、绝望、悲观的复杂心理 D . 反映了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失望
20世纪初,巴拉兹在评价某一艺术时说:“它也像印刷术一样通过一种技术方法来大量复制并传播人的思想产品。它对于人类文化所起影响之大并不亚于印刷术。”其诞生“不仅创造了新的艺术作品,而且使人类获得了一种新的能力,用以感受和理解这种新的艺术”。该艺术是(   )
A . 电影艺术 B . 雕刻艺术 C . 绘画艺术 D . 电视艺术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百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有何不同,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茅盾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想念的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 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对这段描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 . 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 . 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D . 列强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
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天朝”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被废除。各通商口岸需要实行一种新制度。尽管《南京条约》在文字上,对这种制度未作过多的具体规定,但从精神上理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该学者认为,《南京条约》(   )
A . 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 B .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C .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 . 为以后列强扩大战争埋下伏笔
把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分别是 (     )

A . 中共七大和中共十五大 B . 七届二中全会和中共十四大  C . 七届二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 D . 中共七大和中共十四大
宋太祖曾说:“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针对这种现象,他所采取的措施是(    )
A . 设枢密使管理军事以分割宰相的军权 B . 各州公文须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 C . 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 D . 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的司法事务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19111919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近一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万以上,八年相当于过去全部投资总额。1919年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走向萧条。

                                         ――――《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 1922年民族资本家张謇说“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道路梗阻,节节为历,行之愈远,则商品货成本愈重,是禁止商货之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另一资本家又写道“我之廉价工人,(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的制造,运费即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彼之便利。况彼来者皆是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而善后。”

                                        ――――《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

中国(1952年产量)

美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2年产量)

钢产量

23.7公斤

538.3公斤

4公斤

发电量

2.76千瓦时

2949千瓦时

10.9千瓦时

       材料四

产品

单位

1957年产量

1992年产量

万吨

535

8000

万吨/亿吨

1.3万吨

11.0万吨

粮食

亿吨

1.95

4.4

棉花

万吨

1.64

45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11919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出该时期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时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有何意义?

    4)材料四中反映出我国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5)从材料一和材料四反映的我国不同时期工业的不同发展状况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请阐述雅典民主政治的范围、性质和运作方式,并客观评价雅典的民主制。

学者吴晓波的《浩荡两千年》指出:宋代之后,市集禁令取消,非官营的草市、墟市以及庙院集市日渐扩张,不过它们的功能都非常传统,无非为方圆几十里的农户提供日常消费品。此材料揭示了宋代的市

A.突破时间限制                                        B.没有官府管理   

C.服务设施完备                                        D.功能没有本质突破

下列有关隋唐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激轮转”,发明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翻车

B.“海上霸王”,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C.“千峰翠色”,越窑青瓷中出现了极品秘色瓷

D.“灯火不绝”,一些繁华的大城市出现了夜市

.2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殷商甲骨文残片中,多次出现“登人”,目的主要是登记人口,征兵。周朝户籍登记制度初具雏形,据《周礼》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长牙婴儿)以上,皆书于版,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献其数于王。”春秋战国,战争频仍,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限制人口的流动,诸侯国纷纷以“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进行严格的户籍登记。……秦朝区分了不同户籍,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典老(基层管理人员)审查核实的登记程序。汉朝将登记内容细化到户主及家庭成员的数量、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籍贯、彼此关系、财产(包含奴婢)等,并把不同户籍的人统编入全国性户籍,即“编户齐民”。……唐朝申报户籍要验查年貌,以防虚报年龄或假冒残疾逃避赋役。并形成了“编户”与“非编户”的登记制度

                              ——摘编自曾庆江《户籍册上的古代中国》

材料二  

宋代

官府强迫民间工匠服役,大都采用一种介于征调或雇募之间的“差雇”制,“差”就是官府按户籍征发,“雇”就是对工匠支付一定的雇值和食钱。

元代

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管理,不得脱籍改业,世代相袭,承担指定的工役。

明代

匠户在作坊中要受到官吏的层层盘剥。各监局的宦官亦多占匠役。工匠中常有怠工或逃亡的情况。这推动了“匠籍”制度的改革,匠人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时间可以自制成品进入市场销售。

清代

顺治二年(1645)﹐清政府宣布废除匠籍制度。匠人获得自由身份。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至唐朝中国户籍登记的特点,并归纳其发展趋势。(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古代中国“匠籍”制度的演变予以评析。(13分)

201011月沈阳市级重点协作校高二期中13题)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阐述,有误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我国的早期儒学

B.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定于一尊

C.两宋时期产生的理学实现了儒学的更新

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背叛者     

29.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形式不尽相同,但核心都是由议会掌握了国家的

A.行政权              B.立法权           C.司法权          D.外交权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均由总统提名,并经参议院批准任命,如无失职行为,将终身任职……这一规定(  

A.有利于保障法官的人身安全        B.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思想

C.目的是防止高级司法人员流失      D.目的是鼓励法官忠于职守

 “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权力分散局面出现在(  )

A.秦朝          B.隋唐              C.宋朝             D.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