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法国作家凡尔纳以空想的方式将当时的科技成果神奇化,大胆猜测、热情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并对种种社会弊端进行深刻揭露和辛辣讽刺,生前其作“光是无插图小型本便销售了约160万部”。七八十年代,明治文坛掀起“凡尔纳翻译热”,作品热度仅次于莎士比亚,成为中国作家“改译”的基础。1902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倡导“小说界革命”,创办《新小说》杂志,将《海底旅行》归类为“科学小说”进行连载,并亲译介绍西方少年探索冒险、同舟共济精神的《十五小豪杰》。同年4月,赴日留学的鲁迅订阅了该杂志,翌年秋译成《月界旅行》,讲述三名探险家乘坐空心炮弹飞往月球的故事。鲁迅译本重“科普”而轻“幻想”,“不适于我国人者”多有删节与调整;采用章回体,加入对偶的破题诗,但正文“掺用文言俗语”,随处可见“自由、人民、进步、法则、研究、发明”等新词汇。鲁迅认为:“(读者)必能于不知不觉间,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摘编自(日)山田敬三《鲁迅与儒勒·凡尔纳之间》等
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百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1911-1919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近一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万以上,八年相当于过去全部投资总额。1919年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走向萧条。
――――《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 1922年民族资本家张謇说“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道路梗阻,节节为历,行之愈远,则商品货成本愈重,是禁止商货之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另一资本家又写道“我之廉价工人,(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的制造,运费即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彼之便利。况彼来者皆是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而善后。”
――――《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
中国(1952年产量) | 美国(1952年产量) | 印度(1952年产量) | |
钢产量 | 23.7公斤 | 538.3公斤 | 4公斤 |
发电量 | 2.76千瓦时 | 2949千瓦时 | 10.9千瓦时 |
材料四
产品 | 单位 | 1957年产量 | 1992年产量 |
钢 | 万吨 | 535 | 8000 |
煤 | 万吨/亿吨 | 1.3万吨 | 11.0万吨 |
粮食 | 亿吨 | 1.95 | 4.4 |
棉花 | 万吨 | 1.64 | 452.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1-1919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出该时期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时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有何意义?
(4)材料四中反映出我国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5)从材料一和材料四反映的我国不同时期工业的不同发展状况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请阐述雅典民主政治的范围、性质和运作方式,并客观评价雅典的民主制。
学者吴晓波的《浩荡两千年》指出:宋代之后,市集禁令取消,非官营的“草市”、墟市以及庙院集市日渐扩张,不过它们的功能都非常传统,无非为方圆几十里的农户提供日常消费品。此材料揭示了宋代的市
A.突破时间限制 B.没有官府管理
C.服务设施完备 D.功能没有本质突破
下列有关隋唐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激轮转”,发明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翻车
B.“海上霸王”,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C.“千峰翠色”,越窑青瓷中出现了极品秘色瓷
D.“灯火不绝”,一些繁华的大城市出现了夜市
.(2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殷商甲骨文残片中,多次出现“登人”,目的主要是登记人口,征兵。周朝户籍登记制度初具雏形,据《周礼》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长牙婴儿)以上,皆书于版,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献其数于王。”春秋战国,战争频仍,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限制人口的流动,诸侯国纷纷以“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进行严格的户籍登记。……秦朝区分了不同户籍,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典老(基层管理人员)审查核实的登记程序。汉朝将登记内容细化到户主及家庭成员的数量、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籍贯、彼此关系、财产(包含奴婢)等,并把不同户籍的人统编入全国性户籍,即“编户齐民”。……唐朝申报户籍要验查年貌,以防虚报年龄或假冒残疾逃避赋役。并形成了“编户”与“非编户”的登记制度。
——摘编自曾庆江《户籍册上的古代中国》
材料二
宋代 | 官府强迫民间工匠服役,大都采用一种介于征调或雇募之间的“差雇”制,“差”就是官府按户籍征发,“雇”就是对工匠支付一定的雇值和食钱。 |
元代 | 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管理,不得脱籍改业,世代相袭,承担指定的工役。 |
明代 | 匠户在作坊中要受到官吏的层层盘剥。各监局的宦官亦多占匠役。工匠中常有怠工或逃亡的情况。这推动了“匠籍”制度的改革,匠人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时间可以自制成品进入市场销售。 |
清代 | 顺治二年(1645)﹐清政府宣布废除匠籍制度。匠人获得自由身份。 |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至唐朝中国户籍登记的特点,并归纳其发展趋势。(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古代中国“匠籍”制度的演变予以评析。(13分)
(2010年11月沈阳市级重点协作校高二期中13题)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阐述,有误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我国的早期儒学
B.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定于一尊
C.两宋时期产生的理学实现了儒学的更新
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背叛者
29.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形式不尽相同,但核心都是由议会掌握了国家的
A.行政权 B.立法权 C.司法权 D.外交权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均由总统提名,并经参议院批准任命,如无失职行为,将终身任职……这一规定( )
A.有利于保障法官的人身安全 B.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思想
C.目的是防止高级司法人员流失 D.目的是鼓励法官忠于职守
“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权力分散局面出现在( )
A.秦朝 B.隋唐 C.宋朝 D.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