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39年6月,地政学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萧铮向重庆国民政府提出《实验地政区办法大纲》,要求在四川选择一个地区作为“地政实验区”,进行土地测量登记,耕地重划,促进土地利用,增加生产,调整佃租制度,创立自耕农……规定地价与举办地价税,以及建立土地金融制度等方面的工作。

——摘编自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材料二 1946年6月28日,四川大足县佃农蒋泽乡等10人呈文国防最高委员会称:“国府立有土地一法,用维佃农生计,殊经颁行十年以来,毫未见诸时效。”“多数地主对于契约,不管定有期限与未定期限,任意揭退。”“租佃委员会者,纯希收租之人组织而成,以致国家善政,惠不及民,此非制度不善,实则人事不良所致。政府颁行一切法令,如对伊等稍有不利者,竟瞒上欺下,奸弊百出,以致普通佃农毫不知闻。”

——摘编自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在农村实行的土地政策,并说明该政策与孙中山的何种思想有关。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在农业方面政策落实的结果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材料 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878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

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并加以评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代,这一变革的表现不包括(    ) 
A . 交通发展,城市发达 B . 经济上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化 C . 政治上各国先后进行变法 D . 思想上百家争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随着城市的产生,东西方国家都完成了由神权建筑(宗庙)向皇权建筑(皇宫)的转化,但两者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异,在西方城市主要是“并存”,而在古代中国则主要是“融合”。在古代西方城市,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更多地体现在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结构。相比之下,在中国,“天子”即“上天之子”,皇宫建筑或官府成为整个城市空间最宏伟的建筑物。

——摘编自黄志宏《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古代东西方国家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不同特征。

1897年,山西举人刘大鹏得知省城都会的士子读的多是“时务书”,遂指定了一批书目:“御纂七经共十六套,御批通鉴辑览两大套,皇朝经世文编四套,皇朝经世文续编二套,康熙字典一部”,托人从京城买回,用心钻研时务。这一现象说明(   )
A . 维新变法思想影响遍达全国 B . 社会精英积极投身救亡运动 C . 思想变革中区域发展不平衡 D . 科举制度废除推动社会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治维新深刻地改变了日本传统的封建国家形态,是国家治理机制现代化的起点。它是国内不同集团权力与利益重组和博弈的必然产物,外部渗透和干预进一步弱化了幕府统治的基础。明治维新从国家治理主体与中央政府财政体系构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国家治理的权力工具选择等多个方面推进了日本国家治理机制的现代化,也给东亚各国带来了战争和灾难。这种国家治理机制为其扩展区域霸权创造了制度与国家竞争力的条件,使日本成为近现代东亚地区乃至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的关键性力量。在产生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有益经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影响,至今仍然阻碍着日本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治理机制正常化国家。

——摘编自保建云《论明治维新对日本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影响及启示》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明治维新的内容,概括日本国家治理机制现代化的举措。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明治维新给我们提供的国家治理的经验和教训。
1500年前后开辟的新航路是西欧殖民扩“张之路,也是西欧发展之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492年11月1日,哥伦布船队在古巴海岸登陆时曾向土著居民明确表示:“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他还对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说,“臣向二位陛下保证,普天之下,无任何地方比这里景色更美丽。臣以为此地除天主教徒外,陛下不应准许任何异国人染指其间,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

——摘编自孙家垫译《哥伦布航海日记》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从事科学探索的勇气,成为近代西欧科学革命的直接动力。航海家以自己勇敢的航海探险活动验证了大地是球形这一假说。破除了人们对基督教神学的迷信,使一些人不再盲从任何所谓的金科玉律式的教条与理论。

——摘编自夏劲、陈茜《中西两种科学文化背景下的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之比较》

材料三  17世纪初以后,美洲的甘蔗、烟草、棉花、咖啡、香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园迅速发展。这些经济作物是欧洲市场上急需的进口原料。为满足欧洲市场的需要,增加出口,就迫切需要输入更多的奴隶以提供劳动力,扩大生产。众多的奴隶专卖公司应运而生,他们建起严密的贩奴组织系统,甚至动用军队,以保障其垄断贸易的权利。罪恶的奴隶贸易激起了奴隶的抗争和世界人民的谴责。

——中央电视台《世界历史》解说词

  1. (1) 据材料一,指出哥伦布远洋航行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完成远洋航行的技术条件。
  2. (2) 据材料二,指出新航路开辟对科学与思想两个方面所产生的意义。
  3. (3) 据材料三,概括17世纪初以后世界经济出现的新现象。
《1573年,世界在忙碌什么?》一文这样写道:16世纪中叶,在玻利维亚中南部海拔5000米的波托西山发现了富有的大银矿,贪婪的西班牙人雪片般纷至沓来,引起了震动全欧洲的持续两个世纪之久的“白银热”,高原之城波托西也随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当时全欧洲出现“白银热”的主要原因是

A .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 B . 殖民掠夺的必然结果 C . 地理大发现的推动 D . 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1936年初,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国防计划大纲草案》,具体规划了该年的军事任务,决定修筑上海至杭州、吴江至福山无锡至澄江三道国防线。这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  )
A . 企图维护独裁统治 B . 策划围剿革命根据地 C . 准备对日防御作战 D . 借抗战之机掠夺民财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颁布系列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材料反映出英国(    )
A . 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 B . 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C . 社会保障内容的扩大 D . 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

19、一位学者曾对某种理论感叹:“谁还能继续相信自然界中有一种和谐的秩序?它岂不只是不同物种不断斗争的战场?在这战场上,一切都在不断运动,善和恶的范畴已经没有意义,唯一的标准只是生存和前进。”这种理论是(  )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进化论

C.相对论                           D.量子理论

下列两图代表着中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是哪一政治理论的实践成果

     

A.人民主权        B.政治协商       C.民族区域自治      D.“一国两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定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谈及对长江上游水路的改良,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

材料二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时,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阐述:“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满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三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大总统誓词》

材料四 此次我们通过宣言,就是重新负担革命的责任,就是计划彻底的革命。终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这是关于对内的责任。至于对外的责任,要有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协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

——孙中山《对于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关注民生即社会革命方面的重要活动。(9分)

(2)材料二中孙中山所述民族革命有何局限?(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先生在誓词中要实现的目标。(4分)

(4)结合材料二、四及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任务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指出他在思想、方针政策上的重大发展。(6分)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三大经济理论。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

A.商业革命、信息革命、知识经济  B.市场化、区域化、全球化

C.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经济危机  D.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

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科技成就是

A.核武器研制成功                       B.南优二号培育成功

C.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D.掌握卫星返回技术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不断涌入,形成了“西学东渐”局面,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人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

B.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对落后封建文化的冲击

C.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抵御外国侵略

D.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发展资本主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美国是为了对付苏联威胁才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应而采取遏制政策的.

材料二: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能得到美国政府的全能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材料三: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1)材料一中观点站在谁的立场上?冷战爆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当时采取了什么行动?

3)根据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我们应该怎样评价“美苏冷战”?

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8月到1949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16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由地中海逐渐移向大西洋,1890年前后的几十年内世界工业品的集中产地又由西欧慢慢向其他地区转移。这两个例子都说明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兴起。在这两个历史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大国分别是(  )

A.法国和德国         B.德国和日本       C.英国和美国         D.日本和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