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历,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女子,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的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与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适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并分析“理学成为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的原因。
  2. (2) 比较材料二、三,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对儒家思想的认识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儒学思想这一态度的原因。
  3. (3)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概括宋明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就此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有学者提出,秦朝迅速衰亡并不是新制度的原因,而是(关)东与西(秦)文化在认同上存在重大冲突所致。在当时,虽然大家都认为需要一统天下方能解决周制弊病与战国乱局,但这个统一天下的新主,在整个关东六国看来,绝不应当是秦国。对该学者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A . 东方六国崇尚仁义与秦国大相径庭 B . 文化差异使关东地区不服秦朝的统治 C . 六国对解决战国乱局的看法不统一 D . 秦朝因施行暴政导致灭亡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的确,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第一个“权威”是指天主教会及其神学
②第二个“信仰”是指路德创立的新教派
③“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指一些教士脱离教会
④马克思用辩证方法分析了路德改革的双重影响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材,庶可救其不逮。”材料表明范仲淹强调

A . 科举制应以辞赋取进士 B . 科举制考经邦济国之术 C . 改革以发展经济为核心 D . 科举制导致“天下乏才”
宋代吕祖谦在《史说》中针对法治与德教的效果,曾这样评价:“以法服人,其外若密,其中若疏;以德治人,其外虽疏,其中实密。”吕祖谦的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
A . 援礼入法的必要性 B . 礼法并施的合理性 C . 德治教化的优越性 D . 循德制律的必然性
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因病逝世,人们为了表达对他的敬仰,把他葬在牛顿的墓旁。下面的哪句话可以最恰当的解释人们的这种做法(    )
A . 他继承和发展了牛顿力学,使牛顿的力学体系成为近代最具影响力的经典力学体 B . 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的现象中驱逐出去,而达尔文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的研究领域中驱逐出去 C . 他和牛顿一样,在科学上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和坚韧不懈的研究精神 D . 进化论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牛顿经典力学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欧共体提出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之年,下列哪一国家没有加入欧共体(    )
A . 英国 B . 爱尔兰 C . 波兰 D . 丹麦
菲律宾在1512年被麦哲伦发现后命名为圣拉萨鲁斯群岛(发现该群岛是12月17日,是该圣徒的节日)。20年后,西班牙人以其王储、后来的国王菲利浦二世的名字改称该群岛为菲律宾(Philippines)。菲律宾国家名字的由来(       )

A . 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B . 充分尊重了当地文化 C . 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融 D . 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说明当时世界局势的突出特点是(  )

A . 英、法、俄和德、奥、意的利益不同 B . 英德矛盾尖锐,各自寻找支持者 C .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 D . 帝国主义为了各自利益相互勾结
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方式在中世纪的西欧乡村逐渐流行开来,成为当时最基本的经济社会组织方式。它是(   ) 
A . 庄园 B . 手工工场 C . 租地农场 D . 奴隶制种植园

苏格拉底说:普罗泰格拉在整个希腊招收学生40年,腐蚀他们,学生离开他的时候比刚来的时候还要坏,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苏格拉底主要是批评普罗泰格拉

A否定神旨

B忽视道德

C善于诡辩

D轻视教育

据《春秋繁露》记载,君主 “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若“逆天”,自然界就会出现诸如日蚀、地震等灾异。这一主张

A 强化了君主的绝对权威 B 体现了道家的治国理念

C 彰显了儒家的治国思想 D 消弭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制度                         D.“天人感应”理论

4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    )

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  D.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柏林墙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肯尼迪曾经评价柏林墙是世界上第一堵不是用于抵御敌人,而是用来对付自己的百姓的墙。下列关于柏林墙的说法,正确的是(  )

战中修筑柏林墙是为了对付希特勒法西斯

柏林墙是二战后东西方冷战关系的标志性建筑

柏林墙切断了东、西柏林之间的联系和自由往来

1990年柏林墙被拆除,标志雅尔塔体系彻底完结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081210,庆祝“马克思纪念图书馆”成立75周年的场面令众多媒体大为 惊叹。舆论认为,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深、实体经济危机初露端倪的情况下,西方“重新发现”马克思的激情耐人寻味。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金融危机的发生说明资本主义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这种现象说明金融危机下的西方社会普遍向往社会主义

    C.这种现象说明西方社会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阻止金融危机的出现

    D.这种现象说明马克思主义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引起了人们的进一步关注

.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某中学拟开展“图说近代南京”活动。下列“图说”中正确的是(   

 


《南京条约》     中华民国成立    日本在南京递交投降书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A.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 191111,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C. 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取得了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的首次完全胜利,

D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北洋军阀政府覆灭

1937年罗斯福总统呼吁法院改革时说道:“当然,这三驾马车即政府的三个部门──国会、行政部门和法院。其中两匹马今天正在协力拉曳;而第三匹却不然……法院的所作所为已不像是一个司法机关,却像一个政策机关了。”由此可见,罗斯福推动法院改革的现实意义在于

A.改革分权制衡的体制            B.减少推行新政的阻力

C.全面扩张总统的权力            D.反对法院的越权行为

西周实行“世禄制”,各级封君享受自己封地上的收入;战国时期,官员大都实行俸禄制,发放粮食依量官职高低而存在等级差别,高者万石。这一变化有利于
A.官员主动性的调动 B.社会阶级矛盾的解决
C.君主集权制的形成 D.建立家国同构的政治
全盛时期的希腊政治舞台充满着竞争精神,公民大会和陪审团里都实行多数人统治的原则,政治决策可以说都是多数与会者主观意向的产物。与这一形势互为因果的是
A. “陶片放逐法”被通过
B. 民主政治体制建立
C. 城邦弘扬集体精神
D. 智者运动的发展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