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臣近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饬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因为铸造军器要需,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若南省滨江近海等处,皆能设法开办船械制造,所用煤铁无庸向外洋购运,榷其余利,并可养船,练兵,此军国之大利也。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
材料二:政府所办官督商办企业(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命权和经营决策权控制在政府及其官僚手中,一般由商人担任的企业总会办只有极为有限的业务经营权。由此,使商股不敢过问企业经营决策事务,只能听命于官府。此外,官督商办企业中常常产生结党营私、经营舞弊的现象,造成官商之间的矛盾时常尖锐化。如此种种弊端造成一般商人不敢投资于官督商办企业。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尽管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原意,并非为了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但是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出现了新兴的生产方式。洋务派通过创办民用企业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技木,利用部分私人资本生产产品……也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一:1114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把原军事组织的猛安谋克同地域性组织村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原军事组织变革为地方行政组织。诸猛安和谋克的职能是管理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征收赋税、宣导风化、捕除盗贼和平理狱讼。1145年,金熙宗又创屯田之制。“凡女真、契丹之人,皆自本部徙居中州,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授以官田,使自播种,春秋量给衣马。若遇出军,始给其钱米”,即“计口授地”和自种的制度
——余蔚《完颜阿骨打迁都燕京与金朝的北境危机》
材料二:明朝的军队分为卫、所两个级别,五个千户所为一卫,每卫5600人,每所1120人。卫所分布在地理位置险要的地方,小的据点设所,重要军镇设卫。若干卫所形成军区,设都指挥使为地方最高军事长官。在卫所实行屯田制,驻军一部分守御,一部分耕种,农闲练兵。每个卫所都会分到相应的田地,由官府分发耕牛和农具,开始的几年国家免除田租,等到将荒田养成良田之后,每亩收租税一斗,所积粮食以备战事。
——重超《洪武王朝》
①奠定了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②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③深化儒家关于“礼”的思想内涵 ④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
促使维新变法运动迅速掀起的主要动因是 ( )。
A.甲午中日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潮流
C.甲午中日战后民族资产阶级妥协退让
D.康、梁具有强烈的爱国救亡思想
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某种艺术是和某种时代精神同时出现,同时消亡的。”下列作品表达作者对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反动统治不满情绪的是
A.《第五(命运)交响曲》
B.《睡美人》
C.《第六(田园)交响曲》
D.《天鹅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经济。古代人们一直非常看重环境的保护,从商周时期到清代,古人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如:《礼记月令》中规定“孟春毋覆巢,毋杀…”;《唐律》中规定:“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清雍正帝传谕广东督抚,禁止广东工匠制作象牙制品。同时,许多朝代都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环保机构,如秦汉以后,山林、川泽都归少府管理。据《旧唐书》记载,当时的政府还把京兆、河南两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通过设置“类似自然保护区”的方式来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这对保护祖国的秀丽山川起了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
材料二:在谈论古代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每每会联想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有道家式的“天人合一”(《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也有儒家式的“天人感应”。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以“天人感应”为前提的,并产生出灾异谴告说,以为人间政治上可感天,自然灾害和统治者的错误有因果联系。这些观念是我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渊源。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关系》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成《寂静的春天》一书,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于美国公众面前,引起美国朝野的震动,并推动全世界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切关注……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共商对策,探求协调今后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法,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上引进了旨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和以预防为主方针的各项法律制度。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历来重视环境保护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保护进程加快的有利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今环境保护措施,对当今中国加强环保的启示。
(2010年12月浙江省五校高三联考28题)(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运动”一词源自以下事实:他们将过去基本上看作是一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认为只是到了他们时代,人类才终于从黑暗进入阳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柏克认为卢梭是极端理性的启蒙运动思想家中最典型的一个。……其它批评卢梭的人……怀疑卢梭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有两个卢梭:一个极端的理性主义者卢梭,一个是邪门得多的卢梭。 ——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启蒙运动的含义。(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德认为人类“由黑暗进入阳光”的主要表现是什么?(2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启蒙思想家在三个领域中的建议引起了哪些社会影响?(6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三中为什么有人认为有“两个卢梭”?(2分)并分析“邪门”的卢梭对启蒙思想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2分)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提出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的是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范仲淹改革
北宋建立之初,宰相经常与皇帝在朝堂上坐面论道。古籍《闻见旧录》记载:宋太祖一次趁宰相范质站立奏事时,密令撤座,等范质奏毕,才发现没有了位子,也不好意思讨回,于是成为定例。这主要说明 ( )
A.宋太祖有意加强皇权 B.宋太祖不注重礼仪
C.宋太祖不信任范质 D.宋太祖轻视文官
“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按照这一西方学者的史学理论,中国历史如果也分成两部分,那么具有分水岭作用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1956年的中共八大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探索。二者的共同点是
A.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B.决定变革生产关系
C.思想上拨乱反正 D.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IQ无限”是一项益智类游戏,其规则是根据所提供四个提示猜答案,每一个提示都与答案
有关系。例如“自称 始祖 楚国 脏话”答案就是“老子”。下面一组IQ无限 “南京条约 八·一三事变 五四运动 五国机制”,答案是
A.北京 B.宁波 C.广州 D.上海
5.“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为此,创造性的提出( )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统一战线理论 C.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D.无产阶级专政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