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中国政府评价一次会议时说:“这个会议的召开,反映了最近时期以来在世界的这个地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反映了亚非各国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友好合作的日益坚强的愿望。”这个会议是指

A . 日内瓦会议  B . 万隆会议 C . 旧金山会议 D . 第26届联大
人们常常把历史长河中国家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称之为“大变革”。下列不能称为“大变革”的是

A . 商周之际,属国变为封国 B . 春秋战国,分封变为郡县 C . 三国时代,统一走向分裂 D . 清末民国,专制变为共和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变者,天下之公理也”,驳斥封建顽固派“墨守祖宗成法”。在此,梁启超主张(    )
A . “师夷长技” B . “中体西用” C . 因循守旧 D . 变法革新
1973年,阿拉伯国家宣布对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这次禁运的影响有(  )

①引发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 ②显示了产油国联合斗争的巨大威力 ③对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直接促成了埃及和以色列建交

A . ①②③ B . ①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下图为2001年创作的漫画《今夏,人人热爱太极拳》,画面以北京申奥标志为主体,创意独特,既和谐生动,又动感十足。该漫画表达的寓意是(    )

A . 传统武术进入奥运会比赛项目 B . 对外开放加速体育运动国际化 C . 北京奥运会举办助推全民健身 D . 中国人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爱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设立了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保障体系。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和1960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了农业合作社对于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要做到“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葬”的“五保”制度,后来又扩展到保住和保医,另外还有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和救灾救济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家庭生产保障阶段。传统的家庭和土地再次成为农村社会保障的承载主体,农村社会保障系统与社会生产系统重合了,社会保障融入到了社会生产体系之中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某些集体制度的“再更新”:一是农村的“五保”制度又再度强化了。1994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确定了“五保”供养赡养的具体规定和内容,从此“五保”制度走向规范化和社会化的道路。二是新型合作医疗。20世纪9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开始恢复。筹资机制由个人交费为主转化为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不再以村为单位而是以县为单位进行筹资。

——摘编自陆月娟《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构与改革》

  1. (1) 根据材料,指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社会意义。
1999年12月,在20世纪最后一期的《时代》周刊中,评出了一位“世纪人物”。该刊物称赞他为“天才、政治难民、人道主义者、原子弹和宇宙迷的开启者”,“以其伟大的思想和无与伦比的形象独占鳌头”。这位“世纪人物”是

A . 爱迪生 B . 奥本海默 C . 爱因斯坦 D . 诺贝尔
北齐律所规定的重罪十条:“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这表明北齐(   )
A . 政权推行严刑峻法 B . 政局动荡国家分裂 C . 法律具有伦理色彩 D . 儒学具有法律效力
1961年3月,安徽省委决定试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到秋末,施行的生产队在全省占比85.4%。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调查报告说:“责任田是目前经济困难地区增产粮食的最好办法。”这说明( )

A . 安徽最早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 决策层尝试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C . 农民土地的小私有属性并未改变 D . 责任田措施基本克服了平均主义
吉祥图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始于商周,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通常以纹、谐音以及文字来表示。如图,利用“猴”同“侯”同音,“枫”同“封”同音,以示寓意。“封侯挂印”反映了(   )

A . 中国人表达情意委婉含蓄的特点 B .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的景象 C . 追求身居高位,廉洁奉公的价值取向 D . 中国古代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
时代》记载:“1978年,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得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材料佐证当时最具远见的思想是(    )
A . 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 . 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 C . 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 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伟大的构想
元朝时期将工匠编入专门的“匠籍”,称做“匠户”,规定其身份世袭,不得脱籍改业;明代将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允许班匠以银代役;清顺治年间宣布废除“匠籍”。上述变化(    )

①体现出古代官营手工业管理体制的调整

②使统治者能够更方便快捷地征调各类工匠 

③反映了官营手工业者人身依附关系的日趋松弛

④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德行/住在难以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掩护/肉眼凡胎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观点与之相近的是(  )


A . 反对迷信 B . 人是万物的尺度 C . 强调自由 D . 知识即美德
下图为古蜀国三星堆考古遗址中出土的玉琮,其外圆内方的形制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    )

A . 古蜀文化的优越性和包容性 B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 C . 文化重心随着经济重心南移 D . 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发布第一个文告《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对临时政府的施政方针作了如下的规定:对内要实现民族、领土、军政、内治、财政的统一,对外要将清政府“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持和平主义,……循序以进”。对此解读最为合适的一项是(   )
A . 使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B . 南京临时政府明确提出反帝的目标 C . 该文告的发布表明清政府的统治彻底结束 D . 对内强调统一有利于彻底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18世纪中期,英国凭借工业革命的优势先后打败荷兰和法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体现了

    A.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权力的相互制衡

C.相权威胁皇权               D.国家统一的需要

有一支军队的军歌歌词是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这支军队是

A.八路军         B.新四军         C.义勇军        D.抗日联军

梭伦说: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既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段话体现了他在改革中坚持

A.民主原则      B.法治原则      C.财产原则       D.中庸原则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齐国进攻燕国,燕王哙被杀。燕昭王(前335年—前279年)即位,决心报仇雪耻,积极进行政治革新。他的首要步骤是发扬重贤传统,“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他在易水之滨筑一高台,储存黄金,以为延揽人才的经费。名之曰“黄金台”。他又给贤士尊贵的政治地位,为郭隗改筑宫殿,尊之为师,邹衍从齐国来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由于昭王尊贤重才,各地有志之士纷纷前往投奔,有赵国来的剧辛、卫国来的屈庸,特别是著名军事家乐毅也从魏国来到燕国。昭王又革新政治,“察能而提官”、“不以禄私亲”,也破除宗法制传统,实行封建官僚制度,同时“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致力于安定发展,终至国家“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以乐毅为上将军,大举攻齐,“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燕国也终于宪成封建化改革而强盛,得以复仇雪耻。
——摘编自顾奎相《中国古代改革史论》
(1)根据材料,概括燕昭王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燕昭王改革的作用。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