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请以20世纪30年代某一个事例予以说明。(要求:紧扣论点、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中外不限。)
记述 | 出处 |
“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僮” | 《史记·平准书》 |
“身与同居大功以上亲执工商,家传其业不得仕” | 《唐律疏议·诈伪》 |
“鬻卤盐三斤者仍坐死”,“私有茶一两笞四十,四十两徒二年” | 南宋《庆元条法事类》 |
材料一 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东西方都出现了杰出的思想家,西方有苏格拉底,东方有孔子,他们的思想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
材料二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 欧洲旧思想 | 乙 中国旧思想 | 丙 欧洲新思想 |
一、国家及君、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 |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材料三 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①运用法律手段限制王权 ②反映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③提出了政府对议会负责 ④引发了英国内战
材料一:《四民月令》是东汉后期庄园生产活动的记录。崔实晚年移居洛阳后写成,书中反映的农事季节,也和洛阳及周边地区相符。
正月
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研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书篇章。
命女红趣(同趋,督促)织布。
可种春麦、豍豆,尽二月止。
命典馈酿春酒。
三月
是月也,杏华盛,可菑沙白轻土之田。
时雨降,可种秔稻。
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
可粜黍。买布。
九月
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
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
——摘编自缪桂龙《四民月令选读》
材料二:《隋志》“农家”:《四民月令》一卷,后汉大尚书崔实撰写。《旧唐书》同。《新唐志》做“崔湜”,误。宋不著录。近人任兆麟、王谟皆有辑本,编次不伦,且多罣漏(罣漏:提及者少而遗漏者多)。王本又误以《齐人月令》谓即《四民月令》,而所采《齐民要术》有今本所无者六事。其文不类,未知何据……
嘉庆乙亥岁秋九月,乌程严可均谨叙。
——摘编自《严可均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同。
(2)包括第四等级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
(3)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1)实行二十等爵制……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2)……全国划为31县,县级官吏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3)……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都要受到惩罚,全家大小都投入官府充当奴婢。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个改革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对雅典和秦国分别产生了什么不同的影响?
20世纪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获奖人数统计表(单位:人)
对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20世纪的世界
A.欧美强国独占世界科技前沿 B.长期和平推动科技迅猛发展
C.高科技产业发展不均衡加剧 D.政治经济的多极化趋势凸显
(加试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渗入血液的信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奉谕旨督办新疆军务,应预筹出关驻节。衰病余生,何能担荷重任?惟密谕“英、俄有暗约扰我西路之说,英由印度窥滇之腾越,俄窥喀什噶尔,使我首尾不能相顾”云云。现值俄使由湖北、陕西前来,到兰接见后,由凉、甘、安、肃赴哈密,由哈密归国。所遣两使名为游历,实则窥我虚实。此时西事……我断无推卸之理,不得不一力承当。
——引自欧金林《左宗棠收复新疆期间的家书》
材料二 詹天佑是清政府派出的第一批出洋学习的幼童之一在耶鲁大学学成归国后主持修建京奉、京张铁路。修建京张铁路时,有西方工程师嘲讽说中国会修这段铁路的工程师还没出生呢!詹天佑为不使民众受损失,弃直线穿关改为曲线过关的办法。在开凿方法上,詹天佑坚持从实际出发,摒弃欧美用机器“开山凿洞”的方法,而是采用从两端向中点凿进。隧道开凿时值雨季,泉水浸入,炸药失去威力,工程进展艰难。他带头挑水、排水,组织民工用大木方支撑,并用小钢轨穿错其间,节节前进。1909年京张铁路提前通车。
——根据张敏《詹天佑和京张铁路》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左宗棠为何以“衰病余生”经略新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70、80年代在左宗棠主导下清政府维护新疆主权的方略。
(2)对于詹天佑,①有人认为詹天佑填补了中国铁路史的空白;②有人认为是欧风美雨的特殊时代成就了他。
请选择阐述:选择①,请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予以简述。选择②,请结合材料二及詹天佑的成长轨迹和他修筑铁路的社会环境予以说明。
3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为实现材料一中“得其民”的目的,孟子提出了什么政治主张?(2分)
(2)材料二中朱熹反对什么?这体现了他理学思想中哪一主张?(4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他与孟子、朱熹的思想主张有何共同之处?(4分)
7.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制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1958年5月,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以下成为“后来者居上”直接表现的是
A.社会主义的改造运动 B.在全国发动了“”
C.“八字方针”的提出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设置丞相主持国政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厉行文化专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