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安石曰:“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也,固可渐习其为兵。既人人能射,又为旗鼓变其耳目,渐与约免税,上番代巡检下兵士,又令都副保正能捕贼者奖之,或使为官,则人竞劝,然後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
——司马光《司马光集》卷60
材料三:青苗之钱未及偿,而责以免役;免役之钱未暇入,而重于淤田;淤田方下,而复有方田;方田未息,而迫于保甲。是徒扰百姓,使不得少休于圣泽
——《宋史·梁焘传》
材料:下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陈独秀 | 孔子 | 董仲舒 | 毛泽东 | 魏源 |
朱熹 | 黄宗羲 | 邓小平 | 李鸿章 | 老子 |
梁启超 | 胡适 | 韩非子 | 孟子 | 严复 |
王阳明 | 墨子 | 顾炎武 | 孙中山 | 康有为 |
从上表中,选取3~5个与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相关联的历史人物,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列出人物,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合理。)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文艺工作的总方向是(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全面繁荣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C.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D.加强与西方的文化交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希罗多德(约公元前 484 一 425 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历史学家,被西塞罗称为 “历史之父”,他的《历史》是西方第一部真正的历史著作。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青年时曾积极参加城邦政治活动,反对僭主政治。大约从 30 岁开始,他开始四处游历,几乎走遍了当时希腊人心中的整个世界。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去考察名胜古迹,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收集各种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这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公元前 447 年,他来到刚刚经历希波战争的雅典,与政治家伯里克利、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等人交往。他收集了很多资料,在公元前 443 一公元前 425 年间,集中精力写作关于希波战争的历史著作。
希罗多德的史学思想是复杂的。他歌颂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痛恨暴君和僭主,这种进步的政治观使他能较客观地认识历史的发展。他的历史观中也体现出人本观念。分析希腊人战胜波斯人的原因时,摒弃神秘主义的因素,把人放到了第一位。他认为各民族都是平等的,对希腊之外的其他民族不抱歧视态度,肯定他们的卓越成就及其与希腊文化的关系。写到许多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时都注意分析自然环境。他指出自然条件的优劣对生产发展速度、文明发展的快慢、社会发展的程度和国家的强弱等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希罗多德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开创了把自然环境作为人类历史发展因素之一的唯物史观。但他也认为在天象和世事之间有某种神秘的联系,明显带有宗教神命思想。
——摘编自刘佳《浅谈希罗多德在〈历史〉中体现的史学思想》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希罗多德写作《历史》的时代背景,概括指出希罗多德成为优秀历史学家的主要原因。
(2) 根据材料,归纳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一书体现的史学思想。
康有为对中国近代政治变革产生的影响是( )
A.率先提出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 B.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腐朽思想
C.提倡西学,否定传统的儒家思想 D.反对共和革命,维护清朝专制统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3分)
材料一
(1)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什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以1956年和1982年为例),说说这一制度有何新的重大发展?
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了第四个宪法修 正案。……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增加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增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
(2)1954年宪法中的上述条文规定我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这一规定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意义?并指出材料二中修订宪法增加了哪些新的内容?
材料三 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把雄伟辽阔的青藏高原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安定祥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胡主席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网北京2010年1月22日电)
(3)建国初期,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重大意义? 1984年,这一制度又获得了怎样的重大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10分)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增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请回答:
(1)第一次“大革命”后,秦朝为创立“中央集权制的帝国”进行了怎样的制度设计?(3分)
(2)第二次“大革命”的性质是什么?请指出这次革命的法制建设成果。(4分)
(3)第三次“大革命”后初步形成了哪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3分)
根据朱熹与他的弟子们的问答录《朱子语类》中记载,“黄仁卿问:‘自秦始皇变法之后,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朱熹)曰:‘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朱熹认为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为历朝沿用
B.体现了朱熹从君臣关系角度对专制制度的批评
C.朱熹与黄仁卿都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批评
D.中国的君主专制在精神上靠儒家支持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下图是为《四川金堂县农民在分配土地》,此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 )
①采取了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
②彻底消灭了地主和富农经济
③彻底废除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
④为农业发展和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春秋五霸中的首霸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盟约的第一条是:“毋以妾为妻”,其目的是
A.提倡一夫一妻 B.维护宗法制度
C.维护母系家长的地位 D.规范诸侯们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