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思想的进步推动历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东西方都出现了杰出的思想家,西方有苏格拉底,东方有孔子,他们的思想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材料二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甲 欧洲旧思想乙 中国旧思想丙 欧洲新思想一、国家及君、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材料三 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1)
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反映出古代中西方不同的教学形式。图片表现出的差异有哪些?分别概述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2)
材料二中的丙与甲乙相比,其思想新在什么地方?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梁启超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作出上述比较的?其意图是什么?
(3)
根据材料三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并思考王韬称魏源“师长一说,实倡先声”的原因。
答案: 差异:形式上:孔子坐于高台之上,学生围坐四周;雅典老师与学生站在一起平等交流。教法上看:孔子传道式,雅典讨论式。特征:中国师道尊严,反映出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雅典学院的平等教学氛围,反映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制度的高度发展及经济文化繁荣的时代特征
新的表现:人民主权、政教分离、平等、法治。社会背景: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本质逐渐暴露;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深重,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相继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意图:学习西方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挽救民族危机。
观点:提出学习西方,但认为封建制度和儒家道德不能改变。原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