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如表是1918年北京政府农商部关于全国农户占有土地比例的统计。对此表格的解读较为合理的是(   )

类别

户数

百分比

10亩未满

20352285

42.7

10亩以上

1261 1998

26.4

30亩以上

765 1575

16.0

50亩以上

4625096

9.7

100亩以上

2467648

5.2

合计

47708602

100.0

A . 土地私有化的状态下土地兼并不断 B . 土地私有化状态下小农经济占主导 C . 精耕细作仍是近代农业经营的模式 D . 地权的转移与分散加速土地私有化
右图反映了某次革命的场景,革命领导人向支持苏维埃政权的工农兵代表说:“同志们,我们布尔什维克党的同志们,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不复存在了!”下列各项中,属于这次革命胜利意义的有      (  )。

①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②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④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功典范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伦威尔生平事迹(部分)1616年进入剑桥大学,1639年被选进18个各种议会委员会;1642年组建骑兵队……1649年   敦促处死查理一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653年就任护国主;1658年在伦敦去世。

材料二   到了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完成后,不少人开始回顾起“为他们海外扩展开辟道路”的克氏(克伦威尔),觉得他格外令人敬仰。革命者像如今人们对切•格瓦拉一样将克氏塑造成为了图腾,著名的英雄史观作者卡莱尔顺势给克氏安上了“王者之雄”的美誉。

——《国家元勋还是独夫民贼》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克伦威尔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作出的努力。

  2. (2) 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克氏“令人敬仰”并被安上“王者之雄”的原因。

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它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救济,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这一“修正”(    )
A . 有利于缓和英国的社会阶级矛盾 B . 体现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C . 反映出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思想 D . 直接促成了社会福利国家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1984年5月31日修订通过,自1984年10月1日起施行。它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    )
A . 开始成为一项行政区划制度 B . 在全国开始全面推行 C . 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 D . 进入法制化建设轨道

图是十八星旗飘扬于湖北军政府的情景,依据图片信息判断它最早可能出现于(  )

A . 1911年 B . 1916年 C . 1919年 D . 1927年
唐诗《汴路即事》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这表明(    )

A . “市”彻底突破了时空限制 B . 边疆繁荣的茶马市场开始兴起 C . 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形成 D . 政府放开了对市场的严格限制
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
A . 机器大工业生产 B . 工业城市生活方式 C . 工厂制组织形式 D .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某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搜集到以下图片资料,它们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 . 铁制农具的发展演变 B . 小农经济的重要因素 C . 江南经济的迅猛发展 D . 精耕细作的不断扩展
西方科技史专家丹皮尔指出:伽利略“把吉尔伯特的实验方法和归纳方法与数学的演绎方法结合起来,因而发现、并建立了物理科学的真正方法”。这里的“真正方法”(    )
A . 引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革命 B . 为“日心说”的提出提供了依据 C . 奠定了近代科学实验的基础 D . 成功对自然界的规律进行了总结
近代救亡图存中,曾涌现诸如“精武会”这样的民间武术团体,民国期间一些体操学校也以“增强中华民族体质,洗涮东亚病夫耻辱”为校训。1952年,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目标的改变从侧面说明新中国 (     )
A . 体育强国战略确立 B . 国人体质亟待改善 C . 竞技体育被重视 D . 实现了民族独立

甘地认为,发展手工纺织运动可以使人远离大城市而生活,是对每个人都应从体力劳动中获得生活必需品原则的践行,是印度人民摆脱英国人剥削取得自治的必由路径。这一主张意在

A 抵制西方工业文明成果 B 推动印度自治和独立

C 恢复小农经济发展模式 D 促进民族纺织业发展

内乱局面引起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严重忧虑和愤怒。他们对 ________ 等人的倒行逆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但遭到了压制和打击

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

生活年代

言论

顾炎武

1613-168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日知录》

魏源

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害也。——《海国图志》

陈独秀

1879-1942

本志主旨,固不丰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丰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5号《答顾克刚》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解决社会问题的主张。(6分)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美洲人种的变化最大……在印第安人口大量减少的同时,欧洲白人及非洲黑人大批涌到美洲。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上,除印第安人之外,还有来自伊比利亚半岛的白人和来自非洲的黑人(奴隶)。由于白人男人比女人多,许多白人男子娶印第安女人为妻或妾。于是出现了印欧混血人种,他们的人数在许多地区超过欧洲人及印第安人。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   下列是明朝开始种植的农作物

材料四  16世纪左右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首先是因为16世纪以前的世界基本上处在闭塞状态……只有到1500年左右完成地理大发现之后,这种状态才被打破……也是因为从地理大发现后,西欧人走向海外,欧洲贸易才扩大到全世界……从而促进欧洲封建生产方式迅速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地理大发现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与它同时或前后发生的还有两大运动,一是文艺复兴运动,一是宗教改革运动。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中①②两条新航线的名称及开辟者。(4分)

2)图二反映了早期殖民扩张的情况。据图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在南美洲的巴西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建立殖民地的欧洲国家。(2分)

3)根据材料二、三提供的信息,说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如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4分)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16世纪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理由。(6分)

智者学派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最早提出以哲学来解释社会和自然

B.强调了认识的主体地位

C.是希腊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作用的产物

D.统治阶级提倡的结果

19191116,在福州的日本侨民数十人持械寻衅,与福州市民发生流血冲突,死伤8人,其中大部分是学生,史称“图案”,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地的学生集会声援“图案”,指出:“国人欲图自救救国,除人人尽力不用日货外,别无他法”。会后举行示威游行,沿途极力劝说商人抵制日货。以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抵制日货是反帝爱国运动的一种形式B.“闽案”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延续

C.“闽案”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相同  D.“闽案”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在欧洲启蒙思想家看,自由”“平等是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在中国最早大力倡导这一观念的是(   

A.李贽的异端思想              B.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C.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D.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农村的经济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其中“离土不离乡”指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C.发展乡镇企业                       D.进城打工

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属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纲领,关注民生)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程颐)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A.人性本善        B.舍生取义       C.民贵君轻     D.得道者多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