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从1至11:宋哲元 阎锡山 蒋中正 冯玉祥 韩复榘 李宗仁 何应钦 蒋光鼐蔡廷锴 张学良 陈济棠
该漫画反映了,当时( )
①唐代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②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③政府官员企图以权谋利
④政府商业管理比较严格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期,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代表人物斯宾塞不加区别的借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及行为准则。他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这个有机体凭借内在的生命,不断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向前发展,最后目标是一种理想的静止状态。他认为,人类社会的这种理想境界只有通过自然选择才能实现,即社会发展的规律同生物进化的规律一样,也是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因此,强者荣华富贵、弱者卑微贫贱都是社会进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自然地严厉惩罚。同时,为了确保人类自然选择的顺利进行,政府应该保障人们的政治自由。……斯宾塞的社会政治思想在英美等国受到垄断资产阶级的热烈欢迎。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二 1897年在其翻译的《天演论》中,严复同意斯宾塞所认为的自然进化是适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又不接受斯氏把人类社会的弱肉强食视为理所当然的强权逻辑。他抱着“唯我所需”的态度……宣扬的是“适者生存”的绝对性和“与天争胜”的必要性,强调……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倘若昧于时势而无所作为,必将被淘汰出局。
——李宪堂《严复与<天演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斯宾塞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要观点。(6分)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斯宾塞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9分)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近代自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史称“教案”。1862年,江西巡抚葆桢为教案一事派官员到民间密访。官民对话记录如下:
问:你们纷纷议论,都说要与法国传教士拼命,何故?
答云:他要夺我们本地公建的育婴堂,又要我们赔他许多银子,且叫从教的来占我们的铺面田地。又说有兵船来挟制我们。我们让他一步,他总是进一步,以后总不能安生,如何不与他拼命?
问:我等从上海来,彼处天主堂甚多,都说是劝人为善。譬如育婴一节,岂不是好事?
答云:我本地育婴,都是把人家才养出孩子抱来乳哺。他堂内都买的是十几岁男女,你们想事育婴耶?还是借此采生折割耶?
……
问:你们地方官同绅士主意如何?
答云:官府绅士,总是依他。做官的止图一日无事,骗一日俸薪,到了紧急时候,他就走了,几时顾百姓的身家性命!绅士也与官差不多,他有家当的也会搬走。受罪的都是百姓,与他何干!我们如今都不要他管,我们止做我们的事。
问:譬如真有兵船来,难道你们真与他打仗么?
答云:目下受从教的欺凌也是死,将来他从教的党羽多了,夺了城池也是死……他不过是炮火厉害,我们都拼著死,看他一炮能打死几个人!只要打不完的十个人杀他一个人,也都够了。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十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教案发生的历史背景.(5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教案予以评价。(5分)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2年美国U2发现古巴近程导弹发射场,肯尼迪总统立即向全世界公布此事,并派海陆空封锁古巴,B52携带核武器准备起飞。华约军事机构宣布取消全军休假,进入紧急状态。苏联领导人写信建议撤出导弹的条件是美国必须保证不再侵入古巴。肯尼迪同他的顾问们决心不采取任何轻率地军事行动,国务卿迪安·拉斯科说“眼瞪眼”的对抗终于过去。而赫鲁晓夫颜面尽失,被赶下政坛,此后的领导人再也没有显出如此鲁莽的决心,要实现核均衡。
——摘自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及《现代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63年美苏签署的《部分核禁实验条约》约定有核国家不向无核国家转让,无核国家不得制造和拥有核原料和器材。国际原子能总署有权检查无核国家的核技术情况。
——摘自《现代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北约欧洲成员国对美国对苏联的“越顶外交”感到不满,法国积极地发展独立核力量,倡导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中国揭露美苏企图,指出正确的途径应是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
——摘自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及《现代国际关系史》
(1)据上述材料指出美苏在古巴导弹危机前后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古巴导弹危机只是一次有惊无险、肌肉展示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苏导弹危机发生和处置所产生的影响。(7分)
(2020·山东省高三专题练习)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史籍不载,也没有其他证据表明汉末有异性兄弟金兰结义的习俗,但明代小说《三国演义》对于桃园三结义着墨甚多,同时期在许多水陆码头出现了“三义庙”“结义庙”。这反映出当时
A.地域性文学得到充分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对信义的重视
C.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变迁 D.三国历史受到商人们的推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博览会(World Exposition)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享有“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从1851年首届世博会至今,已有159年历史,2010年中国成为了世博会的主人。
材料一 首届世博会——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有25国参加,630万人次参观。……举办这次世博会的本意在于展示英国工业技术的划时代成就。……世博会的召开不仅为英国开拓了广大的贸易新市场,而且大大促进了铁路交通的发展。……对当时等级森严的英国来说,世博会也创造了一次让所有阶层都在同一屋檐下欣赏展品的交流机会。
——据《走进世博会》
(1)根据材料一,分析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的举办对促进英国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 部分世博会推出的新技术与新产品一览
年份 | 举办国与名称 | 推出的创新产品与创新技术 |
1851年 | 英国·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 | 大功率蒸汽机、轨道蒸汽牵引机、高速汽轮船等 |
1876年 | 美国·费城世博会 | 电缆、火车头、印刷机、打字机、多路传输电报机等 |
1878年 | 法国·巴黎世博会 | 贝尔的电话、爱迪生的留声机、冷冻船等 |
1889年 | 法国·巴黎世博会 | 连续显示照片装置和新型感光胶片等 |
1893年 | 美国·芝加哥世博会 | 交流发电系统、照明用电设备、霓虹灯等 |
——摘编自《走进世博会》
(2)材料二中所列,19世纪后半期世博会举办城市有何共同特点?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材料二展示的新技术与新产品,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什么变化?
材料三:泰西以商立国,其振兴商务有三要焉:以赛会(即世界博览会)开其始……此会角九州万国之珍奇,备海澨(水边)山陬(角落)之物产,非此不足以扩识见,励才能,振兴工商,兴利赖。
故各国当赛会之后,其民之灵明日辟,工艺日精,物产日增,商务日盛,此利国利民之见于后日者也。
故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轮电往还,声闻不隔。
——郑观应《盛世危言·赛会》
(3)郑观应被称为中国主张“办博”的第一人。根据材料三,归纳他对世博会的认识,并说明他建议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理由。
材料四 1910年9月南洋劝业会在南京成功召开。南洋劝业会除有工艺、农业、机械、通运等8个专业性展馆外,还设有直隶、四川等十多个区域性展馆。……参展的产品计420类,约100万件。……各地绅商大贾、政学首脑纷纷前来参观,南洋华侨和日本、美国也派来庞大代表团,参观人数达20万。……南洋劝业会是中国晚清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性商品赛会,从其规模上看略具世博会性质……芬德林所编的《世界博览会历史辞典》一书将此会亦列入历届世博会之中。
——摘编自乔兆红《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芬德林将南洋劝业会列入历届世博会之中的主要理由。
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出现了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某种经济形态,它属于经济体制范畴,是在基本经济制度既定的条件下,为促进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而由一系列有机联系并相互制约的机制、制度、组织、决策等方式而形成的复合体。这种经济是( )
A.市场经济 B.计划经济
C.“混合经济” D.“新经济”
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 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
A.开放浦东,打造活力上海 B.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
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 D.加入世贸,融人全球经济
德国汉学家指出“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根本的社会变化,在政治上体现为
A、文官政治取代了地方藩镇的军人政治 B、二府三司取代了前朝的三公九卿制
C、官僚政治取代了过去的贵族特权政治 D、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
从下列文字信息看,新中国成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
A.人民公社 B.把大跃进战鼓敲得更响
C.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D.农民领取承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