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简牍出土了“中舨共侍约”(即商贩订立的契约),说“某年三月辛卯,合伙做商贩,贩长张伯、石史、秦仲、陈伯等十人在一起合伙共贩。约定一,每人出贩钱二百;约定二,加入贩会的钱要交齐备,不交齐备,就不能同他合伙同贩……”。这张契约一定程度上说明(   )
A . 西汉商人贩运活动突破了政府法律法规 B . 西汉商人诚信经营意识和职业道德建立 C . 西汉商业资本具备改变社会主流思想的力量 D . 西汉商业贩运活动已经初具形态
1930年12月胡佛说:“经济不景气的问题是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其依据是(    )

A . 重商主义经济理论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 . 自由放任经济思想 D . 国家政权干预经济思想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939年4月到8月,英、法、苏三国进行了关于缔结互助条约的谈判。英法虽然參加了军事谈判,但只想利用军事谈判来“威慑”德国,以达到避免战争的目的,而不是想用英法苏军事同盟来打击德国。英法还企图用军事谈判来牵制苏联,以阻止苏联加入德国阵营。有鉴于此,苏联转而与德国接触。1939 年8月23日,两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者任何攻击;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时,另一方不向该第三国提供任何支持;缔约任何一方不得直接或间接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当波罗的海国家和波兰的领土发生变动时,苏德两国以立陶宛的北部疆界、波兰的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一线为界划分势力范围。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九现代史编》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苏三国军事谈判的各自目的及主国未能缔结互助条约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影响。
秦汉时期,三公之下的列卿分管各方面事务: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宗正,掌皇族事务;少府,主管皇室财政……上述材料表明,这样的设置(   )
A . 分工严密且互相制衡 B . 听命于皇帝不得世袭   C . 有明显家国一体色彩 D . 标志选官制度的完善
下图是1950年和199年美国就业人口分们比例示意图。图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工业发展的滞后 B . 社会结构的变化 C . 农业生产的衰退. D . 科技革命的推动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第一次“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是(    )
A . 陈胜、吴广 B . 尧、舜 C . 刘邦、项羽 D . 大禹
亚当•斯密说:“发现美洲和经过好望角至东印度群岛的航道,是人类历史上所记载的最伟大、最重要的事件。”文中所谓“发现美洲和经过好望角至东印度群岛的航道”的历史人物分别是(   )
A . 麦哲伦、达•伽马 B . 哥伦布、达•伽马 C . 哥伦布、迪亚士 D . 迪亚士、麦哲伦
正是在“制洋器”、“采西学”的倡议下,孕育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如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等,这批人都是办洋务出身的......可见资产阶级改良派是从洋务运动中产生的,而又是洋务派的批判者。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 . 洋务派分化导致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B . 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C . 维新派仍未能突破“中体西用”桎梏 D . 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有相通之处
台湾诗人于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    )

A .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B .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 . 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 . 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 
A . 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 . 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C . 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 . 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2007年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大染坊》叙述了20世纪初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发展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老板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唱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主人公出身低微 B . 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C . 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 D . 商场上的尔虞我诈
1883 年以后,美国逐渐推行“功绩制”,即通过考试考核的方法来选拔管理文官。1933 年 2 月,罗斯福总统大力推行“政治庇护制”,即用政治手段直接任命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及学者为文官。材料可用来印证美国(   )
A . 危机期间失业问题的严重 B . 行政权不受立法权的制约 C . 摆脱经济危机的迫切性 D . 国家干预取代自由放任
浙江籍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过:“凡一代又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    )

①王国维认为,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都是一个时代文学成就的代表,赋予了元曲很高的文学地位

②元曲“托体稍卑”可以理解为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

③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

④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只是在某一朝代兴盛,后来就都消亡了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
恩格斯业余刻苦自学了20多种外语,比较精通的有10多种。他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  )

A . 恩格斯从小就喜欢学习,尤其是外语 B . 恩格斯为了能进柏林大学深造 C . 为了能阅读世界各国文学名著,提高自身素养 D . 能更好地与各国工人阶级交流和宣传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危机,危中有机,危机,不是一味的贬义,危和机是对立又并存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些埠口,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外国资本主义的东西因之而源源不断地泻入、渗开。这是一种既富于贪婪的侵略性,又充满进取精神和生命力的东西。它们在旧社会的肌体里沉淀、发芽、生根、膨胀。于是二千年来的清一色变成了斑斑驳驳的杂色。通过这些窟窿,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经济萧条不仅使资本主义经济沦为废墟,还使西方自由民主制度陷于防御地位,并使人们对它将来是否能存在下去产生了怀疑。

——美国历史学家梅尔文·杜博夫斯基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罗斯福

战争爆发后,美国经济被纳入政府的全面管制之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在战争需求的刺激下,经济出现战时繁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激增,从1939年的910亿美元增加到1949年的2136亿美元。1943年,失业现象基本消失。

——人民版必修二P118

材料三: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大事年表

年份

事件

1929年

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专门设立外国咨询局,负责引导引进技术工作;10月签订70个外国技术援助协议

1930年

联共(布)十六大通过:“进一步推广……聘请外国工程师、技师和熟练工人的做法”的决议

1931年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3销往苏联

1932年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外国专家近2000人,技术人员10000多人;共派遣2000多人次出国考察、学习,购买外国技术书刊

1933年

苏联和美国正式建交;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币;与外国签订“技术援助协议”124个

1934年

苏联加入国际联盟

1935年

苏联与法国建交,出现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下半叶,“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的不平等条约有哪些(写两个即可)?用一句话概括这些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的危害?在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同时,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城乡社会孕育着哪些新机?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经济大危机对美国国内的政治和经济造成怎样的破坏?面对大危机的破坏,美国如何危中求机,走出经济大危机的?
  3. (3) 根据材料三回答,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苏联如何抓住机遇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

17世纪英国议会常常被取消和解散.而17世纪以来议会基本上是定期召开.对此,应如何解释?

材料一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二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李贽《藏书》
材料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张子语录》
材料四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五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答聂文蔚》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朱熹和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4
(2)
材料三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材料四又反映了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4
(3)
材料五反映的思想与材料四有何不同?4

苏格拉底因“腐蚀雅典青年,并否定传统的神”的罪名被判处死刑。当时的宣判机构是: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议事会       C.民众法庭         D.军事机关

3.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

一般称谓

妻(正配)

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

妾一(侧室)

C.大哥(25岁)

妾二(侧室)

D.二哥(22岁)

参考消息网16年8月6日报道,地质学家发现了4000年前中国黄河发生大洪水的首个证据。并对废墟中发现的三名儿童骸骨进行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结果显示,他们死于公元前1920年,当时恰好是中国重大的文化转型期,研究人员据此推断,夏朝始于公元前1900年左右,而不是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的公元前2070年。据此推断
A. 因此夏朝应该建立于1900年左右 B. 在历史研究中地质学家比考古学家重要
C.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唯一发源地 D. 历史结论在历史的研究中将不断被质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