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伏尔泰的心目中,“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魁奈(法国启蒙思想家)曾鼓动法王路易十五仿效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他们都把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看作构建自家思想学说不可或缺的精神参照;而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好,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材料二:西方人眼里的中国,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实用色彩,他们对中国的看法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永远的误读”之中。

远视——被神化的中国形象。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游记》,就是欧洲人了解中国的主要途径。他们发现的是一个神话的中国,一个被乌托邦化了的中国成了欧洲知识界借来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的利器。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方思想家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何不同?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读”。(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1938年4月,德国《科隆新闻》报道:"徐州方面中国抵抗之顽强,殊出人意料,这使最慎重观察者亦不能不承认日本必遭失败。"美国《华盛顿邮报》也评论说:"这是日本建立现代化军队以来遭受的第一场引人注目的大惨败。"据此可推知,该战役(    ) 
A . 体现出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精神 B . 属于战略相持阶段的重大胜利 C . 激发了中国军民抵御外侮的斗志 D . 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二:据《北京日报》有一篇文章指出,医疗废物和电子垃圾等有毒废弃物“出口”发展中国家早已不是新鲜事。《泰晤士报》说,索马里、加纳、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的“垃圾倾倒场”。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据新闻报道整理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影响。
  2. (2) 据材料二,概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带来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1985年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革命”。 他还说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其本质含义是(    )
A .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 .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 . 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 . 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北宋司马光作《疑孟》,批评孟子的说法“非忠厚之道”。南宋理学家胡宏则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臣对于君主特定的“感”作出特定的“应”,是完全合理的。这说明南宋理学(  )
A . 与北宋理学存在较大分歧 B . 维护了传统儒学的正当性 C . 有一定的反专制民主色彩 D . 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与这一现象有关系的是(   )

①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②市民阶层的壮大

③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④受西方文化影响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A . 建立4个经济特区、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 . 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 . 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列宁评价某位科学家的成就说:他“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物种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探明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这位科学家是(   )
A . 法拉第 B . 达尔文 C . 爱迪生 D . 爱因斯坦
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共中央连续发动三大战役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其中最先打响的战役是(    )
A . 辽沈战役 B . 平津战役 C . 淮海战役 D . 渡江战役
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   )
A . 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 B . 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 C . 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D . 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汉朝以前,三公的办公场所称为“府”,是当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到了汉成帝时,开始了机构改革,三公行政级别平行,联合执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在三公之下,又设置了太常等9个“卿级”官员,卿的办公场所称为“寺”。“九寺”是汉代的九大部委,综合了现今国务院各个部委。九寺中的太常寺,相当于现代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药监局、气象局。一直到明清时期,也都有不断的机构改革。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创设“四辅官”,几个人共同为皇帝出谋划策,延续到了清朝。

——《中国古代历次机构改革》

材料二  亨利八世从1519年起,连续八次、历时七年,以宗教改革为主题召开议会,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案,使英国摆脱了教皇的神权控制,成为完全的民族国家,直接推动了国家机构改革。都铎时期,英国国家机构由国家元首——英王、立法机关——议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组成,它们在开始分权的同时,事实上已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都铎君主审时度势,提高议会地位;改组政府机构;分立法庭专司审判,明确国家机构各机关职责。

——《都铎时期英国国家机构的变革》

材料三  1906年6月,编制馆在载泽的主持下拟定改革方案:“一、宜仿责任内阁之制,以求中央行政之统一。二、宜定中央与地方之权限,使一国机关运动灵通。三、内外各主要衙门,皆宜设辅佐官,而中央各部主任官之事权尤当统一。四、中央各官宜酌量增置、裁撤、归并。”其中,归并工商二部为工商部;更户部为度支部,刑部为法部;分兵部为陆军、海军二部。

——《晚清丙午中央官制改革及其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英机构改革的差异,并说明英国机构改革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丙午中央官制改革的原因。

.明治政府改革前期除旧的措施主要包括(  )

废藩置县 殖产兴业 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 宣布四民平等,取消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级特权 ⑤“求知识于世界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下列各条约内容中,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是              (  )

A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D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到今年已经在位63年,是英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主。她曾经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女王可以做的事情包括

①同意议会通过的法律      ②任命首相和内阁大臣   

③操纵议会和政府的选举    ④代表英联邦,成为精神领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

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  田中正明的《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   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定?这说明了什么?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联系材料三对此你做何评价?

3)请你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历史?

人类文明发展变化经历过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时代,二者比较正确的是(    )

文明发展的支柱:前者采集和狩猎,后者工商业  主要生产力:前者人力为主,后者开始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  ƒ政治制度:前者一般是专制统治,后者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意识形态:前者人类精神开始觉醒,但宗教迷信仍是主导,后者科学理性日益主宰人类意识形态思维方式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例与国情及经济政策休戚相关,下列有关下表中的工农业发展状况的评述正确的一项是

1952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

        项目

时间

粮食

棉花

原油

1952

163亿吨

1304万吨

135万吨

66亿吨

44万吨

1956

192亿吨

1445万吨

447万吨

110亿吨

116万吨

A.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比例适当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完成            D.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7.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还比较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A.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B.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

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

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在全国分设冀、幽、并、徐、梁、青、荆等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官,内容有:“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B.王国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C.皇帝加强对基层百姓控制                                        D.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严重威胁

历史学家老阿诺德·汤因比在1884年出版的《产业革命》一书中指出:“产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入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用竞争取代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下列表述与作者关于产业革命实质的认识,相符的是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政府制定新规则,限制竞争

       C机器大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         D确立自由市场经济制度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