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伏尔泰的心目中,“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魁奈(法国启蒙思想家)曾鼓动法王路易十五仿效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他们都把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看作构建自家思想学说不可或缺的精神参照;而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好,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材料二:西方人眼里的中国,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实用色彩,他们对中国的看法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永远的误读”之中。远视——被神化的中国形象。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游记》,就是欧洲人了解中国的主要途径。他们发现的是一个神话的中国,一个被乌托邦化了的中国成了欧洲知识界借来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的利器。 (1) 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方思想家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何不同?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读”。(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答案: 伏尔泰和魁奈推崇儒家文化中的以德治国,借助儒家思想抨击天主教会,借助科举制抨击等级制度,为启发民智和解放思想提供理论基础;而孟德斯鸠等思想家批判中国文化,认为中国儒学维护专制主义统治。 远视——被神化的中国形象。当时中国社会出现繁荣景象: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繁荣;文化科技发达;对外贸易兴盛等。西方:处于中世纪后期,封建统治腐朽,宗教专制黑暗。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人文主义兴起发展,新兴阶级要求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统治;了解中国途径有限。
历史 试题推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