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规定了资产阶级国家政体
②赋予全体公民以充分的选举权
③资产阶级斗争成果的法律总结
④体现了代议制民主的特征
年代 | 农业税 | 非农业税 |
997年 | 2408.1 | 1567.7 |
1021年 | 2641.2 | 3874.0 |
1077年 | 2021.3 | 5117.2 |
下图为某中学历史研究社团的研究性教材《国际经济组织》的目录(残缺)。
第一章 国际经济组织概述 第一节 国际经济组织简介 第二节 国际经济组织的意义 第二章 联合国在经济领域的专门机构 第三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第四章 世界银行 第五章 …… 第六章 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概述 第七章 北美自由贸易区 第八章 …… 第九章 亚太经合组织 第十章 其他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 主要参考文献 |
请对该目录(残缺)某一处进行改动(增加、减少、补充、合并等均可)或不予以改动,并说明修改与否的理由。(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在自建国至今的两百余年里,其国土由大西洋沿岸十三州扩展为囊括北美广袤土地的两洋大国,其军事战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复杂、从本土到全球的演变过程。相应地,其全球战略重点也经历了由本土到美洲大陆再到两洋战略的演变过程。根源于美国天定命运思想和扩张主义传统的两洋战略,酝酿于19世纪末,发端于20世纪前期,一战后初露端倪,二战后正式形成。
——张林宏《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流变》
“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报告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潜在挑战”。“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中国已经拥有战略核武器库,尽管不很多,但足以打到美国本土”。“(2015年后)强大的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利益栗调整地区力量结构,并不惜冒险与邻国及本地区以外的强国发生冲突”。
——摘自美国国防部《东亚一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报告》
在战略关注向亚太地区倾斜的情况下,美国通过在中国周边编织和强化同盟体系,构建亚太“小北约”,已基本形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封堵态势。这种战略包围可分东西两部分,东面以太平洋第一岛链为基础,北起韩国,以日本、台湾为中轴,一直延伸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西面北起中亚,南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两条战线对中国东西夹击,遥相呼应。美国的军事部署和亚太战略使曾经散架的对华包围圈又逐步合拢、成型,并日渐强化,由此使中国国家安全面临严峻的潜在挑战和威胁。
——张召忠《美国构建亚洲“小北约”遏制中国》
评材料中关于中国的崛起是对美国的潜在挑战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2分)民主进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希波战争期间,雅典的民主制不断深化。公元前461年,通过法案剥夺了贵族会议的参政职能,使得雅典的3个民主机构——公民大会,500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独立担负起管理国家的责任;公元前457年开始,第三等级的公民也有权担任执政官。公元前443年伯利克里开始担任首席将军,进一步完善民主制。
——选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制不断深化的表现,(2分)结合所学知识举例回答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时为民主发展所作的贡献。(2分)
材料二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2)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表格。(3分)
观点 | 对应的美国政治制度或事件 |
它(美国)是废除了君主制度的第一个大国 | |
实行联邦制度 | |
它以一部重要文件作为国家基本的和永久的法律 |
材料三 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有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摘选自《人民日报》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框架(内容)有哪些?(3分)从学者的感慨中你可得到什么启示?(2分)
自1922年起,英国和法国便处于“有礼貌的破裂”阶段。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A.英国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 B.法国与美国结盟
C.法国单独占领德国的鲁尔地区 D.英国不同意过分削弱德国
.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政府的共和国形式永远不得动摇”,其直接目的是( )
A.巩固共和制
B.在法律上阻断君主派复辟的道路
C.维护共和派利益
D.维护人民的利益
(13分)15世纪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掘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前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摘自自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1)葡萄牙和西班牙人是如何开创 "全球化"的?(2分)
(2)结合英国历史指出,英国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 "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的动力是
什么?(4分)
(3)在第三阶段,美国和苏联为主导全球化,在欧洲展开的军事与经济方面的争夺有哪些表现?(4分)
(4)就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谈谈你的认识。(3分)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B.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C.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9、观察下图,分析1870年以后世界能源中石油消费的比重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是
A.煤炭资源因掠夺性开采而逐渐枯竭
B.内燃机的创制和交通工具的新发明
C.石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惟一能源
D.核能、太阳能尚未得到开发和利用
1956年春,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其内涵是( )
A. 学术问题上“百花齐放”,艺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B.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C. 学术问题上“百花齐放”,政治问题上“百家争鸣”
D.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政治问题上“百家争鸣”
汉武帝的“举贤良”政策,符合了( )
A.土地兼并的需要
B.统一国家的需要
C.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需要
D.教育的需要
《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巩固苏维埃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