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这场大变革,起自1901年,迄于1911年。历时十年,波澜起伏,千回百转,不知多少人头为之落地,汇成滔滔血海,终于尖埃落定了。……这场大变革实际上是三股力量之间的博奕:清政府、立宪派与革命党。变革的结果,亦不外乎这么几种:一、君主专制;二、君主立宪;三、共和立宪。……在这场十年的竞走中,清政府跑输了,立宪派跑输了,革命派跑赢了。……在付出无量头颅无量血的代价之后,革命者终于推翻了君主专制,中国从此再也容不得皇帝存在了,这是辛亥革命最伟大的成功之处,但他也有最可憾的失败之处。
-摘编自叶曙明《大变局:1911》
材料二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这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凡一党一派人之所主张,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运动,其事每必易成就,即成就矣,而亦无与国民根本之进步。
-摘引自陈独秀《吾国最后之觉悟》、《一九一六》(载《青年杂志》)
如图,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下图所示上述两类发明,属于后者的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唐宋时期经济的急剧增长所带来的价值和意义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边界,它对东半球大部分地区的贸易和生产的刺激作用持续了长达五百余年的时间,从约600年一直到1300年。
唐宋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生产的急剧增长。隋唐军队对中国南部的控制以及进军越南为农业生产力的提高铺平了道路。在越南,他们接触到了早熟稻米,这一新品种能使耕种者每年收获两季。在华南肥沃的土地上栽种早熟稻之后,很快就带来了粮食产量的增加。同“伊斯兰家园”一样,中国的唐宋王朝从粮食作物新品种的引进方面获得巨大利益。
他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重铁犁,给黄牛(在北方)和水牛(在南方)套上挽具有以帮助整饬土地。他们用粪肥和堆肥来提高土地的肥力,组织修建大量的灌溉系统,不仅包括水库、堤坝、水闸和运河,还有由畜力或人力带动的唧筒和水车,引水灌溉。人工灌溉使得山边坡地都成为可耕的新土 ,因而极大地扩大了中国农业生产的潜能。
农业生产的提高带来了显著效果。……汉朝灭亡之后,中国人口在600年降至约4500万的最低点。到800年,人口数量增加到5000万,两个世纪之后增加到6000万。到1127年,当女真人征服宋朝北半部时,中国人口已经突破1亿大关,到1200年达到1.15亿。这一快速的人口增长既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反映,也是以隋唐时期修建的交通网络为基础的食物分配体系的反映。
(在日益增加的粮食供给下)唐朝时期,帝国都城长安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约有居民200万。宋朝时期,中国是世界上城市文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在13世纪末,南宋都城杭州居民人数超过100万。他们支撑着数以百计的饭店、旅馆、茶馆、妓院、乐坊、戏院、娱乐会所、园林、市场、作坊,以及专门经营丝绸、珠宝、瓷器、漆器及其他商品的商铺。像大多数城市的居民一样,杭州的居民遵守独特的地方习俗。例如旅馆通常有数层,顾客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使用高层或者低层的房间,那些只想喝一杯茶或两杯酒的人坐在邻街的楼层上,而那些打算彻底狂欢的人则选择较高的楼层。
粮食产量增加产生了另一个结果。早熟稻米的大量增收,使许多耕种者能够种植蔬菜和水果在商品市场上销售,然后购买廉价的稻米。专门种植经济作物有时间和精力使物长势良好,并把他们收获的产品输出到遥远的地区进行交易。例如到12世纪,富庶的南方省份福建就进口稻米,而在这里的土地上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这些在北方市场上可以高价出售的经济作物。事实上,以市场为导向的种植已经发展到如此高的和谐,以至于政府竟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尽管此举收效甚微。
随着财富和农业生产的增长,唐朝尤其是宋朝时期的中国父权制社会结构日渐加强,这也许是想通过增强家族内部的团结来保持家族的财富。宋朝时期,家族的祖先崇拜较之从前更加全面而繁复。原来仅限于记住先祖的名字并在家内举行仪式祈求他们的保佑,这一时期,后代们孜孜不倦地寻找其有迹可寻的先祖的坟墓,并在坟墓旁举行纪念他的活动和仪式。整个大家族的成员会不远万里地去参加每年一度的纪念已逝先祖的仪式。
——摘自(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1)分析唐宋时期农业生产急剧增长的原因。
(2)分析唐宋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带来的影响。
(3)简要指出唐宋经济发展的世界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业立花桥,纱工立广化丰桥。
——摘自《苏州府风俗考》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在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毛泽东曾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1954年,荣毅仁率先向上海市政府提出将他的产业实行公私合营……“红色资本家”的称呼由此而来。
1979年中国百废待兴。邓小平找到荣毅仁,探讨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些问题,邓小平要荣毅仁在引进外资方面多多出谋划策。……不久,他拿出了“方案”,建议按国际惯例,建立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以上均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05/11/3
材料三
材料四:世界历史的主线就是现代化。所谓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表明,没有大工业做支撑,就难以实现国家的富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由于各地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情况不同,各国人民在实现现代化的方式上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世界上出现了多种现代化模式,如罗斯福新政后的现代资本主义模式、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东亚模式,以及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透过材料一,你获得哪些有关明清时期近代文明萌发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没有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
(2)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发展实业的有识之士?简要评价他们的救国主张。
(3)建国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所体现的伟大创举的是什么?并阐述其理由。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批吸引外资的目的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4)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时期出现的交通工具?该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国际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给中国带来了哪些主要影响?
(5)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以新加坡为例,说明一些东亚和东南亚国家选择不同于西方国家发展模式的原因和条件。
38.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 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B.没有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C.战争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了革命的发生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有对外战争
针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章太炎说:“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在彼不在此也。若就政治社会计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洲。”这表明他( )
A.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B.主张开明君主专制
C.认识到了三民主义的一些不足
D.不主张革命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到斯蒂芬森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为了塑造一个美丽的形象,就取这个模特儿的手,取另一个模特儿的脚,取这个的胸,取那个的肩。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描绘变成真实。”下列作品与这一观点相符的是( )
A.《巴黎圣母院》 B.《自由引导人民》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格尔尼卡》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国庆演说中讲到:“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
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
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美国实现把总统“关在笼了里的梦想”的是
A.实行三权分立 B.实行君主立宪
C.实行民主选举总统 D.国会制约总统权力
.(2014·湖南十三校联考)“农民是最好的公民——因为没有太多的财产,所以他们总是忙于生产,极少参加公民大会……只要从参与政治生活中得不到更多的好处,他们就对参与公共事务和统治国家没有什么兴趣。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只想赚钱而不是为了名誉。”(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与这句话意思最吻合的是 ( )
A.参与政治不能给农民带来名誉
B.国家只需要少数贤人来管理
C.农民因为忙于生产而不愿参与政治
D.参与政治的公民才是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