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大多数古希腊史学家习惯将瘟疫的产生归之于神祗对人间罪恶的惩罚。作为瘟疫见证者和经历者的修昔底德叙述的却是瘟疫引发的宗教和礼法的失效、及时行乐的社会行为,对神衹是否因人的过错施予惩罚并未做任何断言。据此可知,修昔底德(   )
A . 具备了求真的史家精神 B . 不受任何宗教观念影响 C . 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 D . 鼓励人们摆脱神学束缚
下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法律条文,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法律条文

出处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汉《仁年律令•告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唐律疏议•斗论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大明律》

亲属相为容隐

《大清律例•刑律•诉讼》

A . 血缘关系不断强化 B . 宗法制度逐步淡化 C . 等级秩序日益固化 D . 法律的儒学色彩加强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北宋词人柳永的词之所以在宋代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主要是因为他的词(    )
A . 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 B . 善于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 C . 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 D . 反映市民生活,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1791年9月14日,法国制宪会议通过的《1791年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选举产生的立法议会,行政权归国王,司法权由选举产生的法官掌握,实行司法独立。宪法规定了公民具有信仰、言论、出版等自由。1791年宪法(   )
A .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 . 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制 C . 实现了真正的平等 D . 根除了封建专制复辟危险
张贴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折射出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以下对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兴无灭资,反帝防修

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③联产承包田丰收,自主经营人欢笑

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 . ①②③④ B . ④②①③ C . ④③①② D . ①④②③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史学家戴福士认为,从明末至今,中国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外来压力,特别是现代化西方的压力、欧洲的文化冲击波———从17世纪的基督教到19世纪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可谓连绵不绝。中国分别从西方、西方化了的日本和美、苏引进了不同的思想模式以改造自身的文化。但是戴福士仍然认为,中国的历史处于自身与西方都无法轻易改变的胶着状态,中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经历,与其说是一种“大过渡”,毋宁说是一种以文化的延续和变化的继承模式进行的“大强化”。

——摘编自张晨怡《中国近代文化十二讲》

阅读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符合逻辑)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乡村建设运动出现之初,王鸿一等人于1929年在河南设立了村治学院,形成所谓村治派,提出了实行乡村自治的理念。他们明确表示,成立村治学院的目的在于:“研究乡村自治及一切乡村问题,并培养乡村自治及其他服务人才,以期指导本省乡村自治之完成。”……在思想认识上,乡村建设派认为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好途径。梁漱溟说:“所谓经济进步,无非是生产技术与经营技术的进步,此种进步,均从小规模进于大规模,从零碎生产进于大批生产。这种情形,都是竞争的结果。……农业进步亦需要大规模的经营,与工业同。……农业既不能走竞争吞并的路,其经营复须相当的大规模,则舍农民同意的自觉的‘合作’,殆无他途。”……乡村建设运动的各个实验区都建立了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农村教育机构。对农村教育最为投入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其农民教育部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想产生的教育建设方案不是偏于心理,或物质,或社会,或国家的任何一方面的建设,而是集中在一切建设的基础上作工夫;简言之,就是人的建设,或新民的建设。此种建设成功,则其他一切建设都易着手进行。”

       ——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   

  1. (1) 根据材料,概括乡村建设运动中对农村的改造主要措施。
  2. (2)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乡村建设运动的认识。
电影《我的1919》出现了一些有关巴黎和会的镜头,你认为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A . 会议通过了相当苛刻的对德和约 B . 威尔逊在会上出尽风头,带头在合约上签字 C . 会议开得一团和气 D . 日本代表积极参与欧洲事务的讨论
根据国民政府经济部统计,至1940年止,分布在湘西辰沅区的工厂达69家,其中机械厂49家,冶炼厂3家,电器厂3家,化工厂7家,纺织厂5家,其它厂2家。拥有厂矿之多,在当时大后方各重要工业区内,仅次于四川的重庆区、川中区,和云南的昆明区,排列于第四位。这表明当时(   )
A . 中国的工业布局有所改变 B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最快 C . 官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D . 湘西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隋朝建立伊始,户籍极为混乱。开皇二年(582)(隋文帝)制订户籍新法,把人口按年龄区分黄(3岁以下)、小(3岁-10岁)、中(10岁—17岁)、丁(18—60岁)、老(60岁以上)。次年,把成丁由18岁改为21岁,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役二十日,纳租粟三石,绸絹二丈、绵三两。户口不实便成为一个尖锐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开皇三年下令,州县官吏检查隐漏户口,称为“大索貌阅”,即为了编定户藉,地方官每年要亲自查验户口、年龄、疾状,称为貌阅,对户主的手实(申报)加以核对。但大索貌阅成效有限,对于大批依附于强宗大族的隐庇户口仍无能为力。隋文帝便采纳尚书左仆射高颎的建议,实行输籍法——由中央政府制定“输籍定祥”,即划分户等的标准,发到州县,每年正月初五,县令派人下乡,依样确定户籍,强制隐庇户口向政府登记,旨在拆散大户,从中析出若干小户。经过历年检括,开皇九年(599)隋朝旧境之内的民户由隋初的四五百万户增加到六七百万户,大业二年(606年)又增加到八百九十万户。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

  1. (1) 据材料,概括指出隋文帝推行户籍改革的背景及其改革举措。
  2. (2) 据材料,说明隋文帝户籍改革举措的意义。

(2020·江苏扬州中学月考)英国是西方现代政治制度的发源地之一,制度创新推动国家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革命(1640—1688)建立了公然反对王朝的议会权威,并把一个寡头政府强加给这个国家。……18世纪中期,英国对议会负责的新型内阁制政府开始令欧洲大陆的观察家们刮目相看,它竟能同时成功地对外进行战争和对内保持自由和秩序,最重要的是,英国议会坚持认为有产者在制定法律、确定政府的政策以及管理地方事务中起积极作用。……英国比较自由的制度,为经济技术创新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天地。

——()威廉·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材料二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则意味着,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议会都享有最高权力,君主君临国会,统而不治。议会主权原则确定议会拥有如此至高无上和不受限制的权力,以至于不存在独立于立法权的违宪审查权。此为英国特色……在这种议会君主制,尤其是英国这样实行多数选举法的制度中,在理想情况下,议会可以发挥有效的领导者任用择优机制,事实上,在19世纪,英国从未产生过一个不称职的政府,这是该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又一优势。从根本上来说,以议会和内阁为权力中心的优势还在于,君主个人的品行禀赋比较无关紧要。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

《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Ⅱ)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的议会主权原则”“新型内阁制政府多数选举法确立的标志性事件。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17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的英国历史,以制度创新与国家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280字左右)

近代早期欧洲的企业家组成私人公司,希望从商业贸易活动中获利。19世纪五六十年代,英法政府颁行股份公司法,股份公司迅速成为工业社会最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这表明

A近代早期欧洲企业以股份制为主

B股份制企业私有制属性逐步改变

C政府立法推动垄断组织大量出现

D生产力推动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

20世纪美国“最出色”的外交家乔治·凯南在1946年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次年,他告诫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对苏政策,并要保持“坚定与耐心”。这些言论实际上(  )

A 批评了冷战政策 B 夸大了美苏之间的分歧

C 力图缓和与苏联之间的关系 D 力主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2分)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4分)

材料二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2)材料二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1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中官员产生的主要方式是什么?(1分)

材料三 :观察下面一幅图片

3)根据材料三中的图片,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1分)这一制度流行于中国古代的哪一时期?(1分)

材料四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在《五权宪法》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五权宪法》)

4)科举制度兴起于何时?(2分)其选拔官员的方式是什么?(2分)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有何积极影响?(6分)

从图1到图2的变化中,你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有


  反映了农村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开始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④

二战后,西欧国家盛行一种生产中的资本主义,分配中的社会主义。其中,社会主义是指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平均主义     C. 计划经济        D. 福利制度

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

当波斯人占领古希腊城邦福西亚时,福西亚人选择的不是带上整座城市,而是带上所有的人民,乘船航行到西方,在那里建立了一座新城。他们认为带去的是他们的城邦。这说明

A.古希腊人具有法律至上观念        B.古希腊实行城邦民主制度

C.古希腊人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D.古希腊人誓死捍卫城邦领土

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属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纲领,关注民生)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程颐)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A.人性本善        B.舍生取义       C.民贵君轻     D.得道者多助

34.谭嗣同在1896年作诗痛吟: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与以下哪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直接关系

A.火烧圆明园     B.《马关条约》签订    C.列强瓜分中国    D.南京大屠杀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