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1939年初,日军制定“治安肃正计划”,实行“囚笼政策”,不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这反映出 (    )
A .   国共两党合作抗战引起日军恐慌 B . 蒋介石集团对日军的威胁已全面解除 C . 抗日战争由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D . 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1960年,第二十一届联大通过公约宣布“所有人民都有自决权”。1970年塞内加尔第一任高院院长凯巴•姆巴耶首提“发展权”概念,并立即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支持。1974年,第二十九届联大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各国实现发展权的首要任务。这反映出(   )
A . 联大是实现发展权的基本保障 B .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C .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初步确立 D .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清代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平原区西部绿草如茵,一派蒙古草原风光;东部古木参天,具有大兴安岭莽莽森林景象。在其东面和北面的山麓,分布着宏伟壮观的寺庙群,吸收了蒙、藏、维等民族建筑艺术特征。这种设计旨在(    )
A . 表达民族平等的思想 B . 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 C . 传递政治大一统理念 D . 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市场交流的商品,最初以各地土特产为主,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产品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商品。……由于不能完全做到自给自足,农户不能生产盐、铁等必须的生产、生活资料,就必须依赖市场的供应;同时,封建国家征收货币的制度也促使农民与市场发生关系。……这种以农民家庭手工业形式出现的商品生产与农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但农民从事商品生产的直接目的不在盈利,而在于纳税和维持生计……不仅商品生产和非商品生产在时间上无法截然分开,生产过程中延长劳动时间和投入的人力资源也可以不计成本。在个体小农经济中,这种作为农业副业的商品生产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商品生产,实际上只是一种交换价值生产形式下的使用价值的生产。

——雷震《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特点简论》

材料二:王家范认为,在自然经济中,农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是抵消费;中小地主也是“节俭型’’消费,大部人的消费水平很低。那幺,是谁支撑起城市商业的繁荣?主要是国家开支的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和奢侈性消费,是畸形病态的消费结构,在表面繁荣下,生产者却日益贫困,从而形成一种社会怪象……。中国城市是朝廷控制的政治中心,都市为官僚、皇室提供生活、消费和娱乐,农村只起供养作用……数亿农民的物质产量都被消费了,没有剩余财富转化为资本,……这样,商品经济始终未得到充分发展,不能从根本上完成瓦解自然经济的历史使命。

——任世江《商业:城市的繁荣与农民的贵困化》

  1. (1) 据材料归纳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并说明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商品生产“实际上只是一种交换价值生产形式下的使用价值的生产”。
  2. (2) 据材料指出“社会怪象”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何不能从根本上瓦解自然经济。
伊朗和伊拉克居民几乎全部信仰( )

A . 基督教 B . 佛教 C . 伊斯兰教 D . 道教
北宋政府曾专为城市居民单独造户籍,即坊郭户籍,按财产多少分为十等,其税种也多样,比如宅税;地税,指城市店宅地基税,以及临时摊派,这些税种都以货币形式征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坊市制度得到恢复巩固 B . 战争频繁影响税收政策 C . 中央政府强化人口控制 D . 经济发展催生制度调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有为的“经世之学”是以托古改制为形式的,“是对儒家经典意义的延伸而非否定。西方的影响使他的经解绝对的非正统’,但绝不是‘非儒”’.这种既不抛弃传统又在器物层面上实行西化的要求决定了康有为不得不用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来重新解释传统的儒家经典,以使传统的儒学适应现实的需要。……(康有为)在潜意识上无疑还是“蕴含着对西方近代文明深刻的疑忌,强烈的不满乃至发自内心的痛恶”。可以认为,康有为的思想反映了在“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的矛盾时代”,中国知识分子试图挽救“中国思想之没落”,并努力“种下新思想的种子”这样一种挽救民族危亡的举动的必然产物。

——摘编自郑军<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维新变法理论的构建》

材料二:作为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但必须注意,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它不是纯学理意义上的一般学术批判,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社会运动。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但这种倾向恰恰是五四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

——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思想所体现的“时代矛盾”,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由此说明应如何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3. (3)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正确对待孔子与儒学。
与智者学派相比,苏格拉底对“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主要体现在:(   )
A . 人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 B .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来自感觉 C . 美德即知识,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 D . 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标准判断是非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统一中国的秦王朝、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它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在治国方面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你认为它们在治国方面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
A . 发展经济 B . 武力掠夺 C . 制度创新 D . 科技强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密尔顿在美国宪法制定和批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指出“真正的自由既不能在在专制制度中找到,也不可能在极端的民主中实现,而是存在于这二者的中间形式之中”。这样“联邦使享有每个共和国良好政治的幸福;而在对外关系上,由于联合的力量,已具有大郡主国所有的优点”。汉密尔顿将各自都拥有主权的联邦称为“政治上的怪物”,建议“中央政府可以宣布各州法律无效,享有否决权,州政府首脑由中央政府任命”。他认为在代议制政体下,人们对行政权的限制非常仔细,司法权的界限又很明确,由此,立法部门的权限范围应作明确的法定限侧制,还应将立法机关本身分为不同的单位。他强调立法、行政、司法各部门成员的薪俸要依法固定,使他们在公职报酬方面尽可能少地依赖其他部门的成员。与此同时,他主张总统对立法部门的提案与决议享有否决权,可以连选连任,既是行政首脑,又是国家元首、陆海军总司令。

——整理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

  1. (1) 根据材料,概括汉密尔顿关于美国宪政设计的主张。

  2. (2)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密尔顿主张产生的背景。

近些年来,日本内阁一直推进“战略性外交”“俯瞰地球仪外交”,注重全球视野,在强化日美同盟的同时,强化日欧合作、推动日美欧三极协调、拉拢东南亚的一系列战略动作引人注目。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下日本(   )
A . 积极改善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B . 致力提升自身国际政治话语权 C . 已摆脱了雅尔塔体系的束缚 D . 顺应全球化趋势,推动地区发展
1879 年,郭嵩焘出使英、法归国后,指出:“天地自然之利,百姓皆能经营,不必官办督率。若经由官开采,则将强夺民业,烦扰百端。”他极力主张官府不要采取行政手段干预工商业,只要“创置器械推   行之各省,俟民之择而从焉”即可。郭嵩焘的这一认识(   )
A . 奠定了洋务运动的思想基础 B . 顺应了实业救国的思想潮流 C . 反映了民族企业发展的要求 D .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独立发展

.(18分)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是文明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公民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思想活跃,孕育出一个新的思想流派——智者学派。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是其中一个代表人物不朽的名言。

材料二  右图:150614日,一个意大利人在种植葡萄时,无意中挖出一座群雕像。这就是古希腊的雕塑名作《拉奥孔》,它的出土,震动一时,被推崇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

材料三  36条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第86条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  

         ——《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四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是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请回答:

1)“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是谁的代表名言?(1分)这一名言产生的背景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的意大利兴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1分)   这场运动为什么首先在意大利兴起?3分)

3)据材料三,指出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1分)该主张的实质是什么?(2分)

4)据材料四,指出启蒙思想家高举的理论旗帜是什么? 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构建“正义”“平等”的新社会,他们提出了哪些主要学说?4分)

24. 王韬在《弢园文录·代上冯太守书》中说“西商贸易之利,首在航海,顾风波之险,有时不可测料,……于百中取二三。无事则公司得以微利,有失则商人有所藉手,不至于大损,此其法诚至善也。”材料中国所说的“法”主要是指(  

   A. 创设国家中央银行           B. 建立近代金融体系

   C. 仿效西方公司制度           D. 建立近代保险制度

1964127,中法宣布建交,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说,两国建交“只是如实地承认世界而已……目前还在观望的某些政府,迟早会觉得应该仿效法国”。据此可知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进入到新阶段       B.欧洲一体化进程需要中国助力

C.建交是冷战格局下中法的理性选择       D.中国的大国地位已被普遍认可

右图是毕加索的《葡萄与小提琴》,对其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探索绘画的视觉与幻觉之间的关系

       B.它体现的是一种几何形体的美和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

       C.用几块平面片断在心目中构成一把可感可即的小提琴的实体形象

       D.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使其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28. 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14411颁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113又颁布了《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以预防水患保养水源。1915630,颁布《造林奖励条例》:“凡经营特种林业于国际贸易有重大关系者,或胜造船筑路等各种大工程之用者,农商部认为有被助之必要时,得按其面积株数,核给奖金。这些奖励政策

A.体现了北洋政府崇尚宪政,重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得益于新文化运动对政府执政理念的影响

C.促进了农业的多种经营和轻工业的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

D.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工业布局的调整

.2013年3月,国家领导人在访非期间指出,“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和非洲老一代领导人的真情交往了然于胸……对当年非洲兄弟将中国‘抬进’联合国的往事,中国人民记忆犹新。”历史上,中非长期友好合作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铺平了道路   ②推动新中国正式加入不结盟运动

③有利于维护亚非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④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对华封锁包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    )

A. 南昌起义的爆发                  B.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C. 红军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          D. 人民军队解放南京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