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恩格斯则称其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这次“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
A . 打破欧洲力量的均衡 B . 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 C . 改变德意志落后状态 D . 调整德国与法国的关系
亚历山大与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的关系并不和谐,其表现不包括(    )

A . 前者暴躁,后者严谨 B . 前者狂傲,后者稳重 C . 前者博览群书,后者不学无术 D . 前者征服欲强,后者平和善思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但发动战争最后还需要

A . 首相的批准 B . 国王的批准 C . 内阁的批准 D . 下院的批准
小说《城南旧事》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下列情景可能出现在该小说中的是(    )
A . 举办新式婚礼 B . 苏式服装成为普遍的选择 C . 通过互联网观看电影 D . 在北京城内乘坐地铁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这种状况表明中国(  )
A .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强 B .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C . 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 D . 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论及中国某制度时说:“人类的想象无论多丰富,也很难设想一个更好的办法。在中国,智者决定一切,而且他们都是通过这一制度证明他们能够胜任他们的官职、不负众望。”某制度指

A . 郡县制 B . 察举制 C . 科举制 D . 行省制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分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前期和后期的治国方案,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的变化,不能说明(   )
A . 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B . 中西文化之间碰撞和交融 C . 传统治国理念的改变 D . 传统意识向近代观念转变
截止2015年4月15日,申请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多达57个,申请国遍布全球五大洲,包含了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中国在亚投行的份额将占30%-40%,成为亚投行最大股东。这表明(    )

A . 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终结 B . 多极化的世界进一步发展 C . 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冲击 D . 国际经济新格局已经形成
冉雍很有德行,但他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孔子却认为神明也不能剥夺他的受教育的机会。这主要反映了孔子的什么主张(   )
A . 过犹不及 B . 因材施教 C . 学在官府 D . 有教无类
1789年,华盛顿在首任总统就职演说中说:“任何地方偏见或地方感情,任何意见分歧或党派敌视,都不能使我们偏离全局观点和公平观点,即必须维护这个由不同地区和不同利益所组建成的大联合政权。”这句话的精神实质是(   )
A . 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 B . 维护联邦的统一与稳定 C . 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D . 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分权
下图是西方近代殖民史上罪恶的“三角贸易”示意图。它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形成三角形的主要商路。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B . 英国发动对法战争并取得胜利 C . 客观上推动了非洲经济的发展 D . 促使英国建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14分)2013420802分我国雅安发生7级地震,全国迅速救援。阅读下列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保障救灾措施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救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2分)

材料二  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为解决大量工人失业的现象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4分)罗斯福新政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目的是什么?2分)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陷入了重重困境。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蓬勃兴起与加速发展,资本可以随意跃出国界,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福利支出的政策都会促使资本“外逃”,资本“外逃”反过来又加剧了国内的失业压力。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用于消费,既增加了西欧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导致这些国家在对外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国民对福利的过度依赖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劳动力市场僵化,“福利经济”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诱发了长期困扰西方社会的“福利道德”问题。

——摘自代恒猛《全球化与欧洲“福利国家”》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福利制度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4分)

    4)综合以上材料,你对实施社会福利政策有何认识。(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1800

48%

52%

法国(1851年)

3600

75%

25%

俄国(1851年)

5900

93%

7%

美国(1850年)

2300

87%

13%

回答:

       1)从世界历史看,城市化趋势是如何出现的?

2)比较统计表中列出的各国城市化程度的不同。

3)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学贯中西,兼通文理,纵晓古今。他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王道等普世观念,同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民主、法治、科学等普世精神,进行融合,而创造出三民主义学说。他不仅包容兼通东西方文化,还能与时俱进。当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他又吸纳部分马克思主义,称自己的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

——摘自朱相远《辛亥百年的主航道》

材料二  孙中山和我们具有各不相同的宇宙观,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但在20世纪20年代,在怎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却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

——《论人民民主专政》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提出、发展三民主义的思想渊(6分)。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有何发展变化(6分),并说明其变化的原因(6分)。

 

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八七会议

《冥庵杂识》中记载,浙江一带曾流传一副对联:“逆不靖,威不扬,二将军难兄难弟;波未宁,海未定,一中丞忧国忧民。”与这副对联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一场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变革。它包括生产组织变革、技术变革和社会阶级关系变革。下列与之对应正确的是

A.工厂     蒸汽机   工业资产阶级        B.工场     蒸汽机   产业工人阶级

C.圈地运动 珍妮机   金融资产阶级        D. 工厂    飞梭     中小资产阶级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13.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B.设立中朝”“外朝制度

C.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17.《经典中国·辉煌60年——对外开放篇》中说:“假如东莞(市)堵车,世界都会缺货。没有中国的世界不可想象。”这表明

A.东莞是中国最大的外贸商品供应基地       B.中国是世界经济链条中不可缺少环节

C.东莞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D.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