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2013年4月20日8点02分我国雅安发生7级地震,全国迅速救援。阅读下列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保障救灾措施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救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2分)
材料二 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为解决大量工人失业的现象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4分)罗斯福新政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目的是什么?(2分)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陷入了重重困境。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蓬勃兴起与加速发展,资本可以随意跃出国界,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福利支出的政策都会促使资本“外逃”,资本“外逃”反过来又加剧了国内的失业压力。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用于消费,既增加了西欧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导致这些国家在对外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国民对福利的过度依赖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劳动力市场僵化,“福利经济”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诱发了长期困扰西方社会的“福利道德”问题。
——摘自代恒猛《全球化与欧洲“福利国家”》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福利制度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4分)
(4)综合以上材料,你对实施社会福利政策有何认识。(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 家 | 总人口(单位:万人) | 农村人口百分比 | 城市人口百分比 |
英国(1851年) | 约1800 | 48% | 52% |
法国(1851年) | 约3600 | 75% | 25% |
俄国(1851年) | 约5900 | 93% | 7% |
美国(1850年) | 约2300 | 87% | 13% |
回答:
(1)从世界历史看,城市化趋势是如何出现的?
(2)比较统计表中列出的各国城市化程度的不同。
(3)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学贯中西,兼通文理,纵晓古今。他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王道等普世观念,同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民主、法治、科学等普世精神,进行融合,而创造出三民主义学说。他不仅包容兼通东西方文化,还能与时俱进。当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他又吸纳部分马克思主义,称自己的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
——摘自朱相远《辛亥百年的主航道》
材料二 孙中山和我们具有各不相同的宇宙观,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但在20世纪20年代,在怎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却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
——《论人民民主专政》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提出、发展三民主义的思想渊(6分)。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有何发展变化(6分),并说明其变化的原因(6分)。
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八七会议
《冥庵杂识》中记载,浙江一带曾流传一副对联:“逆不靖,威不扬,二将军难兄难弟;波未宁,海未定,一中丞忧国忧民。”与这副对联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一场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变革。它包括生产组织变革、技术变革和社会阶级关系变革。下列与之对应正确的是
A.工厂 蒸汽机 工业资产阶级 B.工场 蒸汽机 产业工人阶级
C.圈地运动 珍妮机 金融资产阶级 D. 工厂 飞梭 中小资产阶级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 )
A.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13.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B.设立“中朝”“外朝”制度
C.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17.《经典中国·辉煌60年——对外开放篇》中说:“假如东莞(市)堵车,世界都会缺货。没有中国的世界不可想象。”这表明
A.东莞是中国最大的外贸商品供应基地 B.中国是世界经济链条中不可缺少环节
C.东莞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D.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