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敦煌出土的唐宋诗有云:“贫儿二亩地,干枯十树桑。桑下种粟麦,四时供父娘。”“妇即客春持,夫即客扶梨。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这反映出(    )
A . 中国北方常受饥谨的威胁 B . 中国农村耕者无其田的现象 C . 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进步 D . 耕织结构下农户贫困的情状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
A . 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 . 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C . 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 . 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鸦片战争后,在列强要求下,清朝的自称不再是奉天承运的“天朝”,而改为了“大清国”,“19世纪,列强把外部的‘国’(概念)强行塞进了中国,一些中国人的思想因此被搅乱了”。这说明(    )
A . 中国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B . 清朝主动顺应世界潮流 C . 中西方文化的逐步融合 D .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做废人”。这是古希腊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的名言。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A . 雅典没有不参政的男人 B . 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全雅典人利益 C . 他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D . 雅典民主政治是大多数人的民主
元代儒家知识分子在学术义理探研和个体工夫涵养的兴趣之外,在重建社会政治和礼法秩序的经世实践中,突破“致君尧舜”的精英视界,主动寻求与社会中下层的互动及与基层乡村社会的联结。这表明此时期的儒学(   )
A . 抛弃了复古主义的理想追求 B . 存在民间化和大众化的趋向 C . 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具体反映 D . 重构了崭新的基层治理体系
罗马《十二铜表法》第八表:“凡故意毁伤他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和解时,则伤人者也须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折断自由人一骨的,他必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果被害人是奴隶,罚金可减半。”该法律条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 . 量刑惩罚既采用罚金又保存同态复仇 B . 用法律形式维护和加强了贵族特权 C . 生动阐释了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原则 D . 罗马的法律是基于习俗而不是基于理性
湖北睡虎地出土秦简中有当地郡守发布的告示,其内容包括:法律命令就是要教导百姓,去掉淫恶的行为,清除坏的习俗,使他们能够行善。这反映了(   )
A . 秦秉承儒家的民本思想 B . 儒法结合巩固了秦朝统治 C . 秦重视社会秩序的构建 D . 秦始皇希望成为仁王圣主
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量有可能是因为(    )
A . 小农经济的发展 B .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 .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D . 新航路开辟
清末民初中国的抗争与探索

材料  1840年以来,列强先后发动了数次侵华战争,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另一方面,中国各政治派别也在不断地进行抗争和探索,有学者归纳其历程具有如下特征:(1)广泛性;(2)一致性;(3)开放性;(4)层次性;(5)继承性。

清末民初中国的抗争与探索为何具有以上特征?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对此做出历史解释。

要求:从以上五个特征中任选其三,进行论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历史学家在评论大英帝国的盛衰时说:“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之所以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出了多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没做。”由此可见女王在英国

A . “统而不治” B . 掌控议会 C . 领导内阁 D . 碌碌无为
1978年埃及总统萨达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颁奖词为:当战争英雄难,当和平英雄更难;当中东地区的和平英雄难上加难。近年中东和平进程的阻碍因素有(   )

①民族关系的复杂性

②石油地位的重要性

③大国战略利益的对抗与博弈

④殖民统治问题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航天飞机的出现,是宇航事业的又一个里程碑。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是在(  )

A . 1957年 B . 1961年 C . 1969年 D . 1981年
在人口众多的古代中国,如果没有一种合理的向上流动的途径,就会出现很多闲人整日无所事事,日久必然滋生事端的现象,而科举考试促使人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忙于读书、参加考试。这表明科举制(    )
A . 摧毁了门阀政治 B . 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政权基础 C . 促进了社会公平 D . —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被称做民主制度,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里,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在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头角,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个人的才能。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欧洲)古典文化中的民主和法制精神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可以说,中世纪的市民和法律体系,以至近现代社会的民主和法律体系,都是在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经过发展和演变而确立起来的。

材料三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权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四  雅典人创立的陶片放逐法的本意旨在防止一些人由于权力过于膨胀而危及民主政体,但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演化排斥“精英”或者“英雄”的工具,常常放逐有功之人。“主权在民”在后期演化为“暴民政治”,德才之人遭排斥,这种制约“强人”的有力武器中,也集中体现了原始民主制度的所有弊端,在这样的制度下,集体政治导致集体平庸,把城邦推向了自我衰退的道路之中。

——《世界历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伯利克里阐述了民主制的什么特点?(2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雅典民主制的积极作用。(3分)

(3)依据材料三、四,苏格拉底所评论的是雅典怎样的民主方式?他的态度如何?理由是什么?(4分)

(4)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克里斯提尼改革”“民主政治”“希腊文明”“断层”四个词语,以“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90字以内)(4分)

(2020·河北衡水摸底)“对列宁而言,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类似的退却在新中国初期表现为(  )

A.全行业公私合营

B.限制和利用民族工商业

C.过渡时期总路线

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青少年应当成为文明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最近拟举办“18世纪以来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回答:

1)展览一:18世纪中西文明的对照

下表是展览中对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两部著作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8分)

书名

项目

清朝《四库全书》

法国《百科全书》

时代

特征

清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空前巩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推行文化专制。

 

内容

特点

按经、史、子、集分四部、总结了古典文化。

反映了当时的一切科学成就,宣扬科学和理性。

 

评价

 

 

18世纪欧洲思想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2)展览二:西方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

以下是展览文字节选:1840年后中华文明面临新旧嬗变。中国人为教亡图存,吸收西方成果,先后提出各种主张,如: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孔子改制考》); ④ “只有这两位先生(德生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作为解说员、请你向参观者解释其中四个主张的实质和作用。(如选择一个以上主张做答,只判前两个。(12分)

3)展览三:20世纪的世界战争与人类文明

以下是展览主题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同人类文明的凶残敌人进行一场殊死搏斗――

1937年《国共合作宣言》公布: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运用所学知识,向参观者介绍这两个文献产生的背景,并说明其历史经验。(12分)

4)展览四:当代文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以下是展览的结束语:联合国千年报告指出,建设一个更安全、更公平的21世纪,需要每个国家和每个人的努力。联合国秘书长在2004年新年致辞中呼吁,国际社会不仅要关注局部战争冲突问题,也要致力于解决全人类面临的贫穷、病症、环境恶化等问题。

  请根据结束语和所学历史知识,就解决当代文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一条建议。(4分)

赵鼎新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中写道: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材料反映的是(  )

A.孟子的民本思想                         B.荀子的政治思想

C.董仲舒的新儒学                         D.二程、朱熹的理学

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开发浦东,打造活力上海               B.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

  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               D.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

(题文)学者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那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当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A. 是对前代行政制度的调和与创新
B. 是专制体制下权力分配的结果
C. 不利于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 其历史作用符合制度设计者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