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1961年8月,北方昆曲剧院公演《李慧娘》,受到首都文艺界的广泛赞誉;1963年5月《文汇报》发表文章,公开批判《李慧娘》。“文革”期间,北方昆曲剧院被解散,孟超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1979年4月,北方昆曲剧院恢复建制,《李慧娘》一剧恢复上演
①受批判表明“双百”方针没有坚持贯彻      ②《李慧娘》剧本本身存在严重的问题
③政治运动扩大化是其受批判主要原因      ④重新恢复上演是对该剧的彻底“平反”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③④
秦倾国家之力,以70余万人经历几十年,建造了一座雄伟陵墓“秦始皇陵”。秦朝能够倾尽国家之力完成了这一工程的直接原因是(   )

A . 小农经济的发展 B . 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C . 军事民主制的作用 D . 法家思想的影响
明中叶,《华亭县志》记载:“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松江府志》记载明人诗云:“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这说明明代(   )

A . 松江垄断了全国棉纺织业 B . 棉纺织业纺和织出现分离 C . 江南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 D . 江南地区农业的衰落
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材料(   )

A . 认为“理”“欲”相统一              B . 否认“天理”的存在  C . 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                            D . 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有学者认为,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目标或他主张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他吸收了列宁的思想的缘故。这说明陈独秀赞同苏联的(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国家工业化政策 D . 农业集体化政策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无尽的宝藏……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起(    )
A . 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 B . 国共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C . 中华民族全国性抗战开始 D . 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战场
如表为《1977﹣1982年的中美贸易状况统计》(单位:百万美元),这表明,我国当时(    )

年份

中国的出口

中国的进口

中国的出超或入超

1977年

203

171

+32

1978年

324

865

﹣541

1979年

594

1724

﹣1130

1980年

1059

3755

﹣2696

1981年

1875

3603

﹣1728

1982年

2275

2912

﹣637

A . 外贸出超状况持续恶化 B . 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C . 是美国的主要贸易对象 D . 对外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影响是

A . 开始了中国早期的工业化过程 B . 实践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 . 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 D . 抵制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 . 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 . 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 . 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 . 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谓(自来水)饮之有毒,相诫不用”。这表明近代上海(   )
A . 战乱频仍民生多艰 B . 城市设施完善 C . 工业文明曾遇阻力 D . 善于学习西方
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

A . 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 B . 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C . 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 D . 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
1830年,妇女和儿童占英国棉花工业中总劳动力的三分之二。然而,随着1833年《工厂法》的出台,童工雇佣量下降,童工位置逐渐被女工所接替,妇女成为早期工厂中主要的劳动力。1870年以前妇女在纺织业中占了总劳动力的50%。由此可知(   )
A . 技术发展进步,妇女角色转变 B . 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 . 社会分工细化,妇女思想解放 D . 对外殖民扩张,男性远离故乡
19世纪的英国“从这肮脏的下水道流出人类勤奋的洪流,……从这油腻的阴沟中流出纯质的金子。人性在这里发展的最完备,也最粗野;文明在这里创造奇迹,文明人几乎退回去变成野蛮。”下列对材料理解最为全面的是(    )

A .   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B . 民众道德普遍沦丧 C . 追逐利润制假贩假 D . 科技革命是双刃剑
下表是《1894—1936年外国资本在中国资本总额所占比重》统计表,据此可知(    )

年份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

外国资本在中国资本总额所占比重

60.7%

80.3%

70.4%

78.3%

①外国在华资总额呈起伏的趋势    ②中国近代经济半殖民化的特征

③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    ④外国资本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一年后,英国代表璞鼎查认为“在中国的某些高级官员中又逐步地恢复了那种对外国人的傲慢和排拒的态度”,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则强调必须强迫中国尊重英国人。这反映了当时(    )
A . 清政府对外来侵略予以坚决回击 B . 清朝君臣的华夷观念仍根深蒂固 C . 英国并没有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 D . 英国商品在中国的倾销受到抵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以其温和性和包容性化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后期产生的诸多问题,逐步扭转了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给苏俄带来的不利局面,使得整个社会发展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转变。新经济政策是“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这些办法在工农业雇佣工人占大多数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是完全不需要采用的”。

——摘编自舒新《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迪再探》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些国家的新一代领导人在回到欧洲去的强大思潮中,不是继续寻求社会主义改造的新路,而是盲目崇拜、全盘肯定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在这种形势下,西方国家凭借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起来的实力,实施“超越遏制”战略,……结果,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社会主义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摘编自黄宗良等《斗争•合作•发展》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刚性有余、柔性不足”,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的表现,分析造成“严重挫折”的原因。

假如你生活在拿破仑三世时期(18521870年),下列事情你不可能经历的是

A. 欣赏名画《日出·印象》                 B. 出席甲壳虫乐队的演唱会

C. 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D. 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绍兴六年(1136年)十二月十三日;蕃舶纲首蔡景芳,特予补(委任)承信郎。以福建路提举市舶司言:景芳招诱船货,自建炎元年至绍兴四年,收净利钱九十八万余贯,乞推恩故也

――《宋会要辑稿职官》

材料二:嘉靖二年,日本使宗设、宋素卿分道入贡,互争真伪。市舶中官赖恩纳素卿贿,右素卿,宗设遂大掠宁波……给事中夏言言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由是番舶几绝。

――《明史纪事本末55・沿海倭乱》

材料三:乾隆末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打着为乾隆皇帝祝贺80岁生日的旗号,要求建立平等通商关系。礼物没少送,从钟表、光学仪器到新式大炮,一大堆,但唯独见了皇帝不肯弯曲自家的膝盖下跪。结果呢,建立关系的请求泡了汤……中国也就留下了两个传说。第一个是阿Q式的传说,说虽然洋鬼子嘴上硬,坚持不肯下跪,但见到皇帝的一刹那,天威之下,居然双膝跪倒。第二个传说是洋鬼子不肯下跪,是因为他们的膝盖不能打弯,直腿,属于生理问题,不是态度问题。这两个传说一直在官民中流传,甚至于号称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则徐都相信洋人的膝盖是不能弯曲的……

――引摘自《历史空白处》

材料四: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l944年)⑤清醒阶段(19441949年)⑥敌对时期(1949―)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从南宋到明朝的海外贸易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建立关系的请求泡了汤”的原因。(3分)

3)材料三中洋人并没有向乾隆下跪,但却有两个传说的出现,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分析传说出现的原因。(2分)

4)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四中为何把18世纪定为“尊敬阶段”?(3分)在“轻视阶段”美国是如何实施对华侵略的?其侵华地位有何变化?(6分)

5)综合上述材料中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变化,谈谈你对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重要启示。(2分)

1953 年,毛泽东说:“个体所有制的生产关系与大量供应是完全冲突的。”1955年又说:“我们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生产水平,现在还是很低的,而国家对于这些物质的需要却是一年一年的增大,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了(   

A. “一大二公”政策(大:规模大;公:公有化)

B.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核算政策(三级:公社、大队、小队)

C. “一平二调”政策(平:平均主义;调:劳力和财力无偿调拨)

D. 统购统销政策(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楚武王灭权(国)后,派人担任权县县尹,县尹向楚王直接负责,不世袭。至于郡县关系,当时有“千里百县,县有四郡”之说。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A. 官僚制度普遍建立
B. 周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强化
C. 郡下设县已成定制
D. 分封制下的统治秩序遭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