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柏林墙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肯尼迪曾经评价柏林墙是“世界上第一堵不是用于抵御敌人,而是用来对付自己的百姓的墙。”下列关于柏林墙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二战中修筑柏林墙是为了对付希特勒法西斯

②柏林墙是二战后东西方冷战关系的标志性建筑

③柏林墙切断了东、西柏林之间的联系和自由往来

④1989年柏林墙被拆除,标志雅尔塔体系彻底完结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建制和名称来源于(   )
A . 元朝 B . 明朝 C . 唐朝 D . 清朝
麦克浙尼尔在《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中说:“1945年以后,美国的兴起,其经济实力和科技军事实力的急剧膨胀,使得全球化常常表现为美国化。……美国引领了一场迅速的——但是局部的——经济重新全球化的潮流。”下列各项中,与此观点相吻合的是(    )

①政府干预经济的做法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主导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③利用经济手段巩固了西欧国家的秩序   

④积极推动了欧洲国家的一体化进程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1957~1985年间担任苏联外长的葛罗米柯在联合国频频使用否决权,由此得了个“Mr.No(摇头先生)”的绰号。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 苏联频频使用否决权 B . 美苏企图利用联合国推行强权政治 C . 苏联维护第三世界国家利益 D . 联合国受到美国的控制
诗词歌赋既是历史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

A . “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B . “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广州歌》) C .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D . “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很大的发展变化,其商业活动已不限制在市内。有一本专门介绍这种商业活动变化的书籍,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出一个比较合适的书名(    )
A . 《东京城的辉煌》 B . 《西京城的衰落》 C . 《汴河两岸好风光》 D . 《坊墙去除利工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叉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四  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中历史教科书岳麓版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

请回答:

  1. (1) 材料一所反映的我国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2. (2) 依据材料二、三,回答秦朝和唐朝为建立和完善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哪些措施?

  3. (3) 依据材料四,回答清朝设置军机处产生的重要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基辛格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消失了48小时,对外宣称的理由是我要在巴基斯坦位于喜马拉雅山脚的一个山中避暑地休整一下,但我们真正的目的地是北京。在华盛顿,只有总统和我的首席助手亚历山大•黑格知道我真正的使命。”这里“真正的使命”指的是(  )
A . 邀请中国乒乓球队访美,开展乒乓外交 B . 表达总统访华意愿,改善中美关系 C . 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中美对抗关系 D . 就日内瓦会议的问题与中国进行谈判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世纪70年代,西班牙在菲律宾马尼拉的殖民政府开辟马尼拉——阿卡普尔科(墨西哥)航线,这条航线连接东亚和美洲的贸易市场。西班牙人用大帆船从墨西哥的阿普尔科运送大量银元到马尼拉,再到澳门购买以丝绸为主的中国商品,经马尼拉运到阿普尔科,然后转销到美洲各地和西欧,以中国为中心的环球贸易航线得以形成。

——摘编自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材料二:棉花对于英国来说是如此重要……英国成功的秘诀有双重因素。首先,英国制造商把重点放在高质量的纱线和布料上,在这方面他们无须面对其他地方技术不太先进的制造商的竞争。其次,英国越来越依赖世界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区的市场。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生产的全部棉产品中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

1786年,美国的种植园主开始大量种植棉花……1793年,惠特尼建造了一种新轧花机器,将轧花的生产效率提高了50倍。19世纪,联邦政府侵略性地获得了许多新领土……为了大规模扩大棉花生产,种植园主购买大量奴隶。直到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棉花产业和奴隶制携手并进、同步发展,美国成了新兴的棉花帝国。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三:从纯技术角度看,石油比起煤炭有着巨大优越性,能量值石油是煤炭的两倍,储空间小,石油是液态燃料,能够用于内燃机。内燃机不仅比蒸汽机更有效率,个头也小多,因此他们开辟了一组从汽车和摩托车到电锯的新用途,靠蒸汽不太可能或者说根本可能有这种用法。

——摘编自【美】彭慕兰、史蒂夫·托皮克《贸易打造的世界》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推动“大帆船贸易”兴盛的因素。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和美国先后成为棉花帝国的相同条件。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内燃机发明带来的影响。
[历史---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邓中夏(1894- -1933), 湖南省宜章县人。1917 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在李大钊的引导和十月革命的鼓舞下,邓中夏开始研究马列主义,发起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积极投身学生反帝爱国运动。1920年10月,参加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是共产主义小组最早的成员之一。次年初,他创办工人报纸《劳动者》和长辛店工人夜校、劳动补习学校及工人俱乐部,向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1923年2月,參与发动和领导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并在全国发动劳动立法运动。同年4月创办上海大学,聘请蔡和森、瞿秋白等一大批共产党员到校任教,利用上海大学为党培养人才;同时撰写了《革命主力的三个群众》、《论工人运动》等文章,将马列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科学分析了中国革命。为响应五卅运动的号召,他组织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他与李立三提出南昌起义的建议,主张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1933 年3月不幸被捕,任凭敌人使尽阴谋诡计,他始终坚贞不屈,称“就是把邓中夏骨头烧成灰,邓中夏还是共产党员。”后英勇就义,时年39岁。

——摘编自 《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1. (1) 根据材料,概括邓中夏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2.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中夏体现的时代精神。
1946年11-12月,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并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当时部分国民大会代表担忧: “……各党皆为会议中主体。必须主体完全存在, 始终遵守, 由此会议产生之宪法, 方能有效。今共产党及民盟皆不来参加制宪,是政治协商会议之主体,已不完全存在,由此产生之宪法,安能期其有效。”这反映了(      )
A . 国民党坚持独裁,《中华民国宪法》不合程序 B . 国民党力求实现三民主义 C . 通过《宪法》结束了国民党一党专政 D . 国民党为发动内战做准备
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虽然它仅存在72天,但留给后人许多宝贵遗产。它所推崇的“公仆”思想,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公社建立以后,为了防止“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采取的最有力的措施是( )

A . 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B . 人民有权监督罢免公职人员 C . 公职人员薪金与工人一致 D . 建立起代表人民的司法机构
一位法国启蒙思想家指出:“主权是不可分割的,不可转让的,而且它在本质上就存在于共同体的全体成员之中。”“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构成的,而意志又是绝对不可以代表的。”该思想家主张

A . 建立完善的代议制 B . 由人民直接行使主权 C . 为防止独裁应分权制衡 D . 个人意志即主权

《史记》记载: “汉高祖做亭长时带领四徒逃亡,夜里斩杀白蛇。行人走到斩蛇的地方,见一老妇夜里在那儿哭。这人问她哭什么,老妇说:“有人杀了我儿子,所以哭。”这人又问:“你的儿子为什么被杀?”老如说:“我的儿子就是白帝子,他化作蛇横在路上,而今被赤帝子杀死了,所以哭。”上述记载

A 反映当时较为真实的历史情境 B 反映汉高祖的义气与残暴

C 体现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氛围 D 荒诞不经没有研究的价值

下列关于宗教神学与人文主义的对比,错误的是:(   

A.以神为中心──以人为中心   B.禁欲和来世──现世的享受

C.自由平等──等级观念       D.蒙昧主义──理性和科学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其实质作用是(  )

A.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       B.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件

C.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       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0.经济统计数据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观察右侧柱状图,推动江苏省GDP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A.南通、无锡等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B.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带来的推动作用

C.中国加入WTO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文中的他们

A.洋务派        B.顽固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15.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指(  

  A.英国的船坚炮利             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中国的闭关锁国             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