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根据对英国某镇18个教区手工业者情况的调查,发现那里在1850年有鞋匠、木匠、石匠、铁匠、水轮工、茅屋工共328人,到1910年已降至118人。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 圈地运动影响 B . 英国建立世界殖民霸权 C . 人口流动频繁 D . 工厂化和机械化的冲击
2021年,印度“大壶节”造成的人口聚集,引爆了印度的疫情,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大壶节”是印度教最盛大的节日之一。纵观历史,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发生在(   )
A . 哈拉帕文明时代 B . 笈多帝国时代 C . 德里苏丹国时代 D . 马拉塔帝国时代
秦始皇从统一的第二年起至去世前,十年间五次巡行全国,最长的第五次巡行费时七个月,四次到达碣石(今河北昌黎)离官,在琅琊台刻石上留下了“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的颂词。秦始皇的出巡(  )
A . 耗费民力,导致了秦的灭亡     B . 宣扬国威,巩固了统一局面     C . 深入民间,了解了民生疾苦     D . 御驾亲征,收复了东方失地
下面两幅图分别反映了古代两个区域文明的政治统治制度,下列文明表述对应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 . 古代埃及文明 古代中国文明 B . 古代埃及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C . 古巴比伦文明 古代印度文明 D . 古代印度文明 古代希腊文明
19世纪下半叶,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的发生,发展的过程。20世纪以后,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与这一变化最相关的科学理论是(    )

A . 进化论与相对论 B . 进化论与科学社会主义 C . 经典力学与电磁学 D . 电磁学与信息技术
1923年陈独秀说:“辛亥革命本身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但以革命运动中主要分子而论,却大部分不出于纯粹的资产阶级,而属于世家官宦堕落下来非阶级化之士的社会;这种非阶级化的‘士’之浪漫的革命,不能得资产阶级亲密的同情。”此评论意在强调(    )

A . 争取资产阶级参加革命 B . 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C . 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无关 D . 国民党的政治领导地位
到1959年6月中旬,开封专区已将2320个生产大队,分为4554个生产大队(基本核算单位),20648个生产队分为40990个生产队(承包单位)。这表明当时我国(    )
A . 人民公社化的严重弊端得到了克服 B . 部分地区认识到人民公社的弊端 C . 农业集体化的生产方式得到了扩大 D . 出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萌芽
《金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这段材料描述的科技成就是(    )

A . 火药 B . 指南针 C . 印刷术 D . 造纸术
亚太经合组织成员方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使得它们在实现自身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和合作的难度不断加大。由此可知,亚太经合组织(    )
A . 面临利益多元化的挑战 B . 战略目标定位不清晰 C . 阻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D . 缺乏制度框架的约束
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原因是

A . 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B . 土耳其对东西方贸易的阻碍 C . 很多人希望到东方去“寻金” D . 地理知识的提高

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下列红色旅游景点最能见证思想走向成熟的

A故居        B.瑞金苏维埃旧址    c.延安窑洞       D.遵义会议会址

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而起的农民。这反映了李贽: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满洲国是中国大陆第一个以建立现代法制国为目标的国家。满洲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日本的战争目的在于自卫和将亚洲从欧美统治下解放出来,并且,建设大东亚共荣圈。”“日本希望和平解决(中日战争),从1938年至1942年间多次通过各种渠道向中方提出和平方案,但都没有成功。”
              
――2002年版日本初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20051017,日相小泉无视亚洲各国的强烈反对再次参拜供奉有二战日本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严厉谴责小泉“拜鬼”。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夫也在东经紧急约见日本外相町村信孝,向日方提出强烈抗议。 ――《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由日本右翼学者组成的“新教科书编撰会”编写的历史教科书宣扬皇国史观,充斥着美化侵略、隐瞒罪行、煽动国粹主义的内容。在这部教科书中,侵略、屠杀等词汇被“进出”、“事件”所取代,而对于731部队、慰安妇等只字未提,把南京大屠杀说成是“在战胜国的压力下,远东军事法庭认定日军在1937年占领南京的时候杀害了很多中国民众,这件事至今存在着许多资料上的疑点”;还鼓吹“满洲”是王道乐土,通篇鼓吹“侵略有功”。20014月,这本右翼历史教科书出笼后立即遭到了国内外舆论的强烈反对。――20040826《人民网》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的谬论,并结合有关史实加以批驳。(12分)

2)结合材料二、三,指出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和政要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的实质及其给中日关系带来的严重影响。(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参阅右图

材料二  “西欧与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友,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的那种挑战。”       ――摘自《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材料三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与世界社会隔绝的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材料四  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国际环境,尤其是欧洲发生的变化,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机会”,“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善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美国战后在欧洲实施了什么计划?其目的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一中美国的目的能否实现?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6分)

3)尼克松在任期间,在调整与中国关系上进行了哪些活动?有何历史意义?(4分)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70年代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原因。(5分)

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翩跹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诗歌中的“喜事”指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沿海经济特区的设立              D.香港澳门回归

5818世纪中后期,一场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这场革命虽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下面对这次革命的本质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A.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        B.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D.生产高速发展取代缓慢增长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十二铜表法》第六表第一条规定:经济活动中缔结契约,“其所用的法定语言就是当事人之间的法律”。这一条款的规定

  A. 维护了平民应有的立法权    B. 确立了经济活动中的法律规范

  C. 提高公民的社会政治地位    D. 适应帝国境内民族间贸易发展

李贽提出了“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的论断,该论断

A.是在新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全面否定    B.表达了对道学家虚伪说教的无情嘲讽

C.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有力鞭挞和批判    D. 反映了思想家对传统道教的极力排斥

1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

B.嬴政自称始皇帝

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