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有学者指出: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是中国社会的蜕变时期:从中原的中国不断向四周扩展,成为中国本部的中国;完成了“封邦建国”向“天下国家”体制的转变;先秦思想学派,如百川汇海,终于融合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模式。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阐述中国的蜕变。
①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②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南方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④南方统治者的扶农政策
时间 |
事项 |
1840年前 |
英国不法商人企图摆脱中国法律约束,在华获取治外法权,但未能如愿。 |
1843年 |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英国人在五口地区与中国人发生纠纷时,英国人由英国领事馆根据英国法律处理,中国人由中国官员按中国法律处理。 |
1843年后 |
各国纷纷通过与清政府签订“最惠国”条款获得在华领事裁判权。 |
1904年 |
英国在上海设立了高等法院。此高等法院用来管理上海区域的民刑初审,其他各口岸的民刑案件仍归各地领事裁判,但如遇到重大案件,则须上海高等法院办理。 |
1919年 |
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撤销领事裁判权的要求,要求各国放弃在华领事裁判权,但是没有得到与会各国的同意。 |
1921-1925年 |
中国与德国、奥地利先后订立新约,以条约的形式结束了两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制度。 |
1928年 |
日本拥有的领事裁判权期满,但是日本明确表示反对废除旧约。 |
1942-1943年 |
美、英基于共同作战需要,表示愿意放弃在华领事裁判权。中国分别与美、英交涉,订立取消两国领事裁判权的条约。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选举”作为中国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有一个更替嬗变的发展过程。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可以说是由统治者自上而下地来选择治理者,或者说是以“贤”选“贤”。……西汉时岁举和特举“贤良方正”“明法”诸科并行,地方官掌握着较大的选举权。魏晋时代,实际选举权掌握在豪门世家手中。唐代选举权收归中央,士民可以自由投考。宋代通过锁院、糊名、誊录等方式形成“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北宋入宋史的官员有1%来自寒族。
——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
材料二:选举政治是孙中山及革命党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孙中山指出“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民国初年参议员选举法有44条,众议院议员选举法有121条,国会组织法22条。
——摘编自谢冬慧《我国选举制度的近代嬗变》
材料三:很多地区在普选运动中,发展了互助组,整顿和新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扩大了生产。通过普选宣传动员,使他们懂得普选的意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好处。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和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得以实现。各级选举委员会提出了“整顿作风,迎接普选”的口号,开展普选,整顿干部作风。
——摘编自熊秋良《“选举下乡”与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004~1008年 450万贯 113 1058年 700万贯 175 1064~1068年 846万贯 212 1077年 879万贯 220 来源: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态度的主要原因什么?(4分)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6分)
(3)从材料三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2分)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3分)
巴黎和会上,美国铩羽而归的主要原因是
A.威尔逊国际外交经验不足 B.美国综合国力不如英法
C.美国不愿意插手欧洲事务 D.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面临日本的挑战
19世纪英国在政治方面的相关史实来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2)材料二的这些主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马克思的主张在法国和俄国有何实践?
(3)二战后,现代化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概括指出20世纪四五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进行了怎样的改革和调整。
(4)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内外压力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请从政治、外交、思想和经济方面归纳发生的变化。
元杂剧作家众多,名剧迭出,反映了当时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其中关汉卿的《窦娥冤》最突出的社会意义是
A. 反映了民族矛盾的激化 B. 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
C. 表现了反叛传统礼教的精神 D. 满足了各阶层的文化需求
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你认为这种观点
A.正确,因为全球化正是发达国家主导的
B.偏颇,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C.基本正确,发展中国家最好别趟这股浑水
D.基本错误,发展中国家应无条件支持
(2020·山东省高三二模)如表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特色,这客观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A.农业科技最为发达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统一局面渐趋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在给山东战区的一份电报中指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入极大困境,然后歼击,并不为迟。”这是为了
A.消灭国民党的主力 B.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
C.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D.奠定解放长江以南的基础
下列关于“仁者,爱人”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部分
B.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和调节社会人际关系
C.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D.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15.前苏联国家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说:“这些年来进行的种种改革都失败了,国家失去了前途。”“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他“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导致的直接结果是
A.苏联解体 B.东欧剧变
C.冷战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31.史学家认为,“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以及宋代理学,构成一个精致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别有一种文化形态”是指( )
A.科学技术 B.市井文化 C.佛道文化 D.外来文化
“这场革命不是反对路易十六,而是反对令这个民族深恶痛绝的专制政府原则。”其意味着
A.对暴君的仇恨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特征
B.处死国王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最重要的成果
C.推翻暴政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共同愿望
D.消灭专制制度等级制度追求民主是革命的目标
.1859年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指出,“治国必先立政”,立政的关键“在乎设法用人之得所当”,强调“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能动性遵行而后有法制,有法制而后有国家”。这一思想
A.把法制建设提高到国家兴衰存亡的高度
B.符合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现实
C.为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指明方向
D.是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思想融合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