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

A . 反对宗教神学,强调三权分立 B . 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 . 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 .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该论点实际上指出了在宰相制度下

A . 不可能产生明君贤吏 B . 容易形成极端君主专制 C . 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D . 政治腐败倾向更加严重
《辛丑条约》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该条约的签订(   )
A . 使中国完全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 使中国的各项主权都遭受到完全破坏 C . 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 . 形成了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如图箭头表示的是秦朝在平定某地时的行军路线。下列选项中对此行动起到促进作用的措施是(   )

A . 修筑长城 B . 开凿灵渠 C . 修建“直道” D . 开辟“五尺道”

观察下列元代和清代书院分布图(颜色的深浅代表数量的多寡)。如果将其作为史料,可用于研究(   )

①儒学影响的扩展    ②士人干政的强化

③行政区划的变革    ④东北西北部文化的发展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     )

官员

职能

奉常

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典客

主管少数民族及其外交事务

宗正

主管皇室事务

治粟内史

主管国家财政

少府

主管皇室财政

A . 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 B . 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 C . 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D . 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清吴振械在《养吉斋余录》中记载:“以各色丁粮均派入各邑地粮之内,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下列记载与之相符的是(    )
A .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B . “将人丁摊入地亩,统归地亩条编” C . “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D .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春秋时各国改革就整体而言主要是针对上层建筑方面的 B .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 C .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 D . 战国变法是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更加彻底
下列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历程,以下对这一历程解读正确的是(   )

A . 无法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B . 工业化和经济一体化是偶然的 C . 其产生都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D . 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特征
24集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写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主人公出身低微 B . 个人情感历经曲折和磨难 C . 他从一创业起就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夹缝中生存 D . 国内商场上勾心斗角的影响
1978——1991年间,中国电视媒体在经济管理模式和财务运作机制上,先后经历了从完全供给型阶段(国家财政提供全额资金补助),到供给创收型阶段(国家拨款为主、媒体创收为辅),再到创收供给型阶段(媒体创收为主、国家拨款辅助)的三次历史性跨越。这一过程表明(    )
A . 经济管理体制的逐渐变革 B . 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结束 C . 现代企业制度的正式确立 D . 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
罗马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它的根本目的是(   )
A . 维持社会的等级和秩序 B . 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C . 避免纠纷 D . 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归纳是复习历史活化知识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归为一类。按其归纳标准,他还可以选择

A.《离骚》                          B.《石氏星表》  

C.《四书章句集注》                  D.《红楼梦》

孙中山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了同盟会,组建革命政党。这是因为(  

A、革命尚处于秘密状态             B、国内民族资本主义未能发展

C、国内民族资产阶级反对革命       D、国内无人相信西方民主革命思想

28罗斯福总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消除贸易壁垒,以重启国家间农产品和工业品的流动。这一外交目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得以实施的关键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关贸总协定的建立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1931年,假如你从中国广州出发,前往美国、英国、苏联,沿途看到的景象不会有

    A.中国:战乱频繁,逃亡的流民很多              

B.美国:工业生产高涨,股市一片欣欣向荣

    C.英国:提高关税,限制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    

D.苏联:机器隆隆,但人们衣着单调

189711月《时务报》曾记载:“乡人某蓄鸡鸭甚伙,而得蛋甚少,约计徒食而无所出者,五分而有其一。于是以曷格司射光(X射线)验之,果见所蓄鸡鸭中,不生蛋者居其弱半。自此以后,该乡人购鸡鹎,必携射光机器,能生蛋者留之,否则售之于市。”这一记载反映了

A.西方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            B.大众媒介关注近代科技的应用

C.维新思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D.中国人积极探索近代科学理论

据《19世纪30年代的上海电影业》记载,“以当时专门放映国产影片的金城电影院为例,该院有座位1653个,从1938326413放映新片《古屋行尸记》,前后共放映18天,总计放映54场,累计接待观众达41580人次,平均每天接待观众2310人次。”这表明

A.新型娱乐方式受到上海人欢迎            B.上海是中国电影制作的中心

C.电影成为传播进步思想主阵地            D.上海民众更喜欢看国产电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步。因为(   

A、由执政                             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建立了民主联合政府                       D、由各党联合执政

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既没有欧洲意义上的贵族,也没有具有特权的教士阶级,唯一身份不平等的因素是南方存在的奴隶制,贫富差别远不及欧洲社会。这可以用来说明美国
A. 近代政体创建的优越条件
B. 成功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
C. 亟须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威
D. 脆弱破碎的殖民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