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材料二:近代以来,西方人就把中国视作廉价劳动力的无尽源泉。1845年左右以后,厦门、汕头建立起输出苦力的网络,送往美洲,主要是秘鲁的银矿与古巴的甘蔗园。19世纪中叶,苦难的民众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先是出发前被关进棚屋,之后被堆叠在船舱,许多人死于途中。然而这种刺激起来的或是自发的移民浪潮却引起美国工会的敌视,种族仇恨高涨起来。山东与黄河下游的中国农民也纷纷迁至东北定居下来,东北人口由1910年的1500万增至1940年的4400万,同时,广州人、客家人、福建人大批迁往东南亚的法属、英属、荷属殖民地,两者构成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口迁移现象。
——据(法)谢和耐著《中国社会史》整理
(2013·漳州模拟)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是 ( )
①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的斗争
②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
④出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趋势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按照历史事件的时序探寻内在逻辑联系是历史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下表所列是公元646 年发生的一些事:
正月 | 唐太宗命孙伏伽等22人巡察四方 |
三月 | 太宗亲征高丽不胜 |
三月 | 下诏重修《晋书》 |
六月 | 李勤率兵讨伐薛延陀并灭之 |
九月 | 敕勒诸部首领表示世代听命于天可汗 |
由上表内容可推断太宗重修《晋书》的主要目可能是( )
A.尊扬皇室,证明先世之渊源 B.弘扬学术,尊崇儒学的地位
C.倡导教化,完善科举取士制 D.恢复权威,扩大天朝的影响
历史上,我国中央政权重视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唐政府在云南地区实行的民族政策是 ( )
A.设置行政机构,加强行政管理 B.册封当地首领,加强经济交流
C.实行移民政策,加强文化交流 D.派驻军队,加强军事管理
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邮件种类 | 计费单位(每10克) | 邮资(元) |
航空 | 亚洲各国 | 0.32 |
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 | 0.48 | |
西欧各国(捷克转) | 0.48 | |
西欧各国(香港转) | 0.80 | |
其他各洲 | 0.80 |
A.香港已经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14、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这表明建国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
A.是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 B.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
C.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D.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