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法制建设。德意志帝国国会于1877年颁行《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1896年通过《民法典》,1897年通过《商法典》。这些法律(    )

A . 适应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B . 说明政治民主化能够促进经济工业化 C . 说明帝国国会有完整的立法权 D . 说明德意志帝国形成了完善的代议制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了民生问题。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三位伟人,都曾高度重视和关注民生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要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现在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土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没有地主来收租钱,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才算是彻底的革命。

——孙中山《耕者要有其田》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并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

——《毛泽东选集》第4卷

材料三: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问题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获得了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现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

——《邓小平年谱》(1975~1997)

  1. (1) 阅读材料一,回答孙中山在土地政策上有何新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同志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和关键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4. (4)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有哪些共同追求?
佛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他们相同之处在于(   )
A . 都诞生于1世纪左右 B . 诞生地点都在亚洲 C . 都宣扬众生平等 D . 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

A . 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 . 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 . 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 . 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马丁•路德的主张引起德国社会的强烈共鸣,哪些人支持了他的改革?

①农民阶级 ②新兴资产阶级 ③世俗封建主 ④罗马教廷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④ D . ②③
商王对其臣下及妻妾子妇亦多用“令”“呼”“取”等词。下表是甲骨文资料中商王对诸侯的用语举例。据此可以得出 (    )

卜辞

出处

令周从永止,八月

《龟甲兽骨文字》

呼夻伯于奄

《殷墟文字乙编》

呼取郑女子

《殷墟文字缀合》

A . 商朝存在明确的君臣关系 B . 商朝家族统治色彩浓厚 C . 商王与诸侯的关系较和谐 D . 国家结构已经十分严密

三峡博物馆保存有国家一级文物《大汉四川军政府示》。内容为:“照得编结毛辫,向非汉制所遗。自从满清入主,强迫人民为之。现已实行改革,积习自当力除。惟直光复伊始,剪否听民便宜。衣服暂可仍旧,并非必仿泰西。凡我大汉民族,切勿误会惊疑。”从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有(  )
  ①满汉矛盾体现为是否剪辫子
  ②体现了四川革命者理性、宽容的态度
  ③民国时期的“发型”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④20世纪初的剪辫子风潮首先从四川地区开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231912927,《时事画报》发表了漫画《中华民国将来之希望》,图中的火车满载货物。结合所学推测,作者的意图可能是

A 希望孙中山领导同盟会推翻清朝统治    

B赞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短暂春天

C 期望孙中山搞民生建设实现国家富强    

D发起国民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提出“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计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企图建立日本在亚太地区的霸权②这一计划的制定背景之一是德军在苏德战争初期占据优势③计划制定者是东条英机内阁④严重威胁到美英等国的利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③④

 雕塑家罗丹(18401917),参观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曾有感而发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依你的推论,罗丹所谓的“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指的是(   )     

A.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B.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

C.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    D.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

4.“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刻石说的是(        )

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

 根据德国“1871年宪 法”,皇帝权力几乎不受任何限制,而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总统权力不仅受到议会的制约,还受到内阁部长们的制约。下列有关两者差别的原因分析更为合理的是(   

A.维护统一成果是德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防止发生君主势力的复辟是法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

B.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秩序是德国迫切的政治目标,防止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是法国当时的政治目标

C.维护德国军国主义传统是德国统治者的主要动机,平息共和派的不满情绪是法国君主派的主要动机

D.实行君主专制很符合德国各阶级的政治利益要求,实现普选权是法国当时各阶级要共同争取的权利

17.下图是某期人民日报的头版页面,该报纸印刷发行的年代可能是

A.1988  B.1948   C.1958   D.1998

13. 1895年,台湾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出现这一局面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有关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蔡忠惠公文集·论兵十事》:“中书不知与兵,增兵多少不知也;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帅少兵则请增,不计较今日兵籍倍多,何故用之不足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四者各为之谋,以至于此!”作者的主旨是( )

A.该制度根除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现象

B.北宋制度创新分散了相权

C.中央权力过度分散

D.需要进一步加强皇权

史家许倬云认为:“西汉统一天下,从董仲舒的宇宙论开始,吸收了五行轮替的观念,将君主天命经常改换看作常态,不由一姓一朝永远统治。”材料中董仲舒的这一观念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体现了儒生约束皇权的理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D.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5年1月,中日就签订和平友好条约举行谈判。中方以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为基础提出包括反对霸权等内容的条约方案。日方对此提出异议。……在中国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复出,着手推动中国的对外政策朝着既服务于消除现实威胁,反对霸权主义的战略,又有利于实现现代化和维护稳定的国际环境这一大目标进行重大调整。在日本,福田赳夫组阁,在政界和财界都对缔结和平友好条约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对恢复谈判表示出积极姿态。当时,美国卡特政府规劝日本在中日缔约问题上积极行动。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北京正式签署。条约中的“反霸条款”最后表述为:“缔约双方表明,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或其他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并反对任何其他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摘编自陶永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始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的历史意义。
“它以磅礴的气势向世界宣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无产阶级是未来世界的主任。”这里评论的是马克思发表的
A. 《共产党宣言》
B. 《社会契约论》
C. 《四月提纲》
D. 《论法的精神》
瞿秋白曾作为记者于1920年8月访问苏俄,其后他在《赤都心史》中写道:“实际上‘粮食均配法’,收取农民出产物之全量,为近时西伯利亚以及其余各处农民反抗的真因——这种风潮,我们到莫斯科时已经很甚。”为解决这一问题,苏俄推行的政策是
A. 改收粮食税
B. 农业集体化
C. 余粮收集制
D. 大规模垦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