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178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民众认为,宪法应由人民(通过自己选出的制宪会议)自己来制定,然后把它交给政府,而不应该预先由政府制定它,然后把它“恩赐”给人民。如果一个政府能够制定自己的宪法,那么这个政府也就可以任意改变宪法,从而堕落为暴政。这反映马萨诸塞州民众认为(    )
A . 反复无常的政府易走向暴政 B . 制宪会议要由地方选举产生 C . 联邦宪法的内容要体现民主 D . 制定宪法要遵循民主的程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1991年到1993年,外贸进行了取销出口补贴、统一外汇留成的新一轮体制改革。这一改革措施(    )

A . 加强了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计划性 B . 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C . 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 . 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

A . “天人感应” B . “工、商皆民生之本” C . “存天理,灭人欲” D .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钱乘旦认为,阿克莱特的创造其实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技术方面的,就是改进动力或者机器;二是生产组织方面的,就是把以前分散在各家各户或者小作坊里面工作的手工劳动者集合在一起,放在同一个工作场地,他们可以继续从事手工劳动,但是实行分工。材料认为阿克莱特的主要贡献是(   )
A . 创办近代工厂 B . 发明水力纺纱机 C . 创新管理模式 D . 改进了生产技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才标准问题是我国古代人才思想的重要内容,不同时期的人才思想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诸子百家倡导“德才兼备,德先于才”,曹操《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唐太宗反复强调“为官择人,为才是与”,司马光认为“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致覆灭者多矣”,又提出:“取士之道,当先德行,后文学”o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从实践中开始尝试新的人才标准:必须具备外语能力:必须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和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其中,关键是掌握近代军事科技知识: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仍然保持封建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洋务派的新人才观打破了传统的人才范畴,人才内涵发生了根本变化。

——摘编自徐凯、胡君辰《人才评价标准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英国的现代文官制度起源于18世纪中叶,正式确立于19世纪70年代。文官制度要求在选拔文官的公开考试中以“通才”为标准,择优录取。“通才”原则造成了英国文官的贵族化趋向和英国社会对教育科技事业的普遍冷淡态度。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国家职能日益转向经济管理,不懂专业知识的行政通才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复杂、日益专业化的政府工作了01968年《富尔顿报告》揭开了二战后英国文官改革的序幕,具体内容:实行行政管理专业化,改革通才官僚结构,削弱通才对政策的影响:设立文官学院,加强对文官的专业培训:调整文官的分级制度,行政级、文书级等统称为综合类,专家科技人员通称科学类,打破了文官制度的“封闭型结构”;增加专业人员的比重,实现专业化管理,要求今后考试任用的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这次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能打破通才体制,却引发了人们关于文官选材标准的深思。

——摘编自《从富尔顿改革看英国文官制度中的“通才”原则》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两国选拔人才标准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两国人才标准变化的异同。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评价标准的认识。
在法国1881年大选中,共和派取得彻底胜利,1884年,共和派对宪法进行了修改:今后在修改宪法时,不许触动共和政体;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各王朝家族的成员,不得被选为共和国总统。这表明法国(   )

A . 共和制在实践中得到巩固 B . 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C . 行政权与立法权实现制衡 D . 总统组阁权被进一步限制
列宁曾经这样概括俄国某一时期的阶段特点:“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这个时期最有可能是(   )
A . 二月革命时期 B . 《四月提纲》发表前后 C . 攻占冬宫之后 D .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前后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这样一首顺口溜:“牛奶白白被倒掉,玉米当作木柴烧。富人发疯去上吊,穷人饿得嗷嗷叫。”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
A .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 . 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C . 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 D .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恩格斯说:“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新航路开辟前,欧洲人迫切地寻找黄金从根本上反映了(    )
A . 黄金是欧洲人解决商业危机的主要途径 B . 掠夺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唯一动力 C . 《马可·波罗行纪》对欧洲人的强大影响 D . 商品经济对掠夺财富加速积累的需求
西汉成帝时,其母王政君的兄弟王凤、王商、王立、王根等四人相继为大司马大将军,王氏封侯者前后达九人,甚至出现了“政事大小皆自凤出,天子曾不壹举手”的局面。这种现象的出现(   )
A . 说明官吏选拔制度不完善 B . 暴露了汉初分封诸侯的弊端 C . 本质上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D . 反映了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有(  )
①可乘火车、轮船旅行
②电报、电话已成为通讯工具
③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④大气、河流污染严重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下图反映了我国公元2-1078年人口变化情况,它表明该时期我国(  )

A . 实现人口持续增长 B . 注重统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C . 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D . 人口分布南增北减趋势明显
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材料进行情景解读,其中说法错误的有几处(   )

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

②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

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④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

A . 1处 B . 2处 C . 3处 D . 4处

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探索与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年、1949年和1979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

A.民族振兴、民族觉醒、民族独立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

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

《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这种现象出现于:

A. 鸦片战争之后   B. 洋务运动之后    C. 戊戌变法之后     D. 辛亥革命之后

“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以上这副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保路运动     B、五四运动     C、五卅运动     D、一二・九运动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他们的造物主赋予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才在人们之间成立政府……当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这就是我们这些殖民地人民过去一向忍耐,而现在却必须改变原来那种政府体制的原因。引文应该出自哪个国家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5.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韩非子主张法治。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社会的长期动荡不安                   B.代表的阶级不同

    C.百家争鸣的趋同现象                   D.所处时代不同

沁源围困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领导的一场战役。太岳《新华日报》社论曾评价:“沁源不是靠飞机大炮打下来的,它是靠八万老百姓和正规军、游击队、民兵的一致团结,经过长期围困与最后的围攻斗争,而将敌人赶走的。”这表明
A.“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B.抗日根据地彻底摆脱了国民党的影响
C.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
D.人民群众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