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人才标准问题是我国古代人才思想的重要内容,不同时期的人才思想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诸子百家倡导“德才兼备,德先于才”,曹操《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唐太宗反复强调“为官择人,为才是与”,司马光认为“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致覆灭者多矣”,又提出:“取士之道,当先德行,后文学”o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从实践中开始尝试新的人才标准:必须具备外语能力:必须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和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其中,关键是掌握近代军事科技知识: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仍然保持封建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洋务派的新人才观打破了传统的人才范畴,人才内涵发生了根本变化。
——摘编自徐凯、胡君辰《人才评价标准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英国的现代文官制度起源于18世纪中叶,正式确立于19世纪70年代。文官制度要求在选拔文官的公开考试中以“通才”为标准,择优录取。“通才”原则造成了英国文官的贵族化趋向和英国社会对教育科技事业的普遍冷淡态度。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国家职能日益转向经济管理,不懂专业知识的行政通才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复杂、日益专业化的政府工作了01968年《富尔顿报告》揭开了二战后英国文官改革的序幕,具体内容:实行行政管理专业化,改革通才官僚结构,削弱通才对政策的影响:设立文官学院,加强对文官的专业培训:调整文官的分级制度,行政级、文书级等统称为综合类,专家科技人员通称科学类,打破了文官制度的“封闭型结构”;增加专业人员的比重,实现专业化管理,要求今后考试任用的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这次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能打破通才体制,却引发了人们关于文官选材标准的深思。
——摘编自《从富尔顿改革看英国文官制度中的“通才”原则》
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
②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
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④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
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探索与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年、1949年和1979~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
A.民族振兴、民族觉醒、民族独立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
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
《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这种现象出现于:
A. 鸦片战争之后 B. 洋务运动之后 C. 戊戌变法之后 D. 辛亥革命之后
“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以上这副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保路运动 B、五四运动 C、五卅运动 D、一二・九运动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他们的‘造物主赋予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才在人们之间成立政府……当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这就是我们这些殖民地人民过去一向忍耐,而现在却必须改变原来那种政府体制的原因。”引文应该出自哪个国家 (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5.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韩非子主张“法治”。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社会的长期动荡不安 B.代表的阶级不同
C.百家争鸣的趋同现象 D.所处时代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