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党章是一个政党为保证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的一致和组织上、行动上的统一所制定的章程。党章的内容,随着形势的发展、任务的变化、斗争的需要和党员的情况,定期进行修改。根据以下相关内容,按其出现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

①总结 24 年斗争经验,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②高度强调共产国际在中共组织和建设中的领导作用

③确定集体领导原则,规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④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管党治党的总章程

A . ①②④③ B . ①③②④ C . ②①③④ D . ③②①④
余秋雨在《千年一叹》中写道:“在今天,世界的麻烦在中东,中东的麻烦在巴以,阿以的麻烦在耶路撒冷。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耶路撒冷,我实在无法描述走近你时的心情。”材料反映的问题是(    )

A . 紧张与动荡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B . 两极格局已经结束 C . 阿以的麻烦主要宗教信仰不同 D . 巴以冲突是中东动荡不安的关键
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首次经济危机;1857年后,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1929年—1933年由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主要是因为

A . 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存在 B . “自由放任”政策不适应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C . 各国之间国际贸易冲突加剧 D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一统”是贯穿中国历史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一条主线,是造就中国这个超大规模文明型国家的内在动力,更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下列是某学者的著作目录:

——据李勇刚《天下归心:大一统国家的历史脉络》

从目录中任选一个章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明确指出章节,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享有立法权。联合起来的22个君主和3个自由市的市议会才是国家主权的共同享有者。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
A . 民主主义 B . 联邦主义 C . 君主立宪 D . 人民主权
北魏献文帝即位后大力遏制汉族官僚、重用鲜卑贵族,遭到群臣和冯太后的反对,被迫传位给孝文帝。冯太后逝世时,孝文帝失声痛哭,“朕的祖宗只专意武略,未修文教,是她老人家教导朕学习古道”。据此判断(  )
A . 献文帝曾对汉官进行彻底清洗 B . 迁都洛阳适应了北魏发展需要 C . 群臣都曾坚决支持孝文帝改革 D . 冯太后有力地推动了鲜卑封建化
在公元前18世纪的古巴比伦,两户人家发生纠纷,法官进行裁决的依据是(    )
A . 《汉谟拉比法典》 B . 《民法典》 C . 法官的个人意愿 D . 种姓制度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立法机构的办公地点是

A . 议会大厦 B . 唐宁街10号(首相府) C . 白金汉王宫 D . 白宫
1689年,威廉接受了阐明议会至高无上的基本原则的文件。虽然这个文件产生,并不意味着英国已经成为一个民主国家,但这个文件确实一劳永逸地确立了议会的权力。这个文件是(    )
A .   《权利法案》 B . 《王位继承法》 C . 《独立宣言》 D . 《人权宣言》
某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家在其代表作中系统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张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其代表作是(   )
A . 《国富论》 B . 《英国产业革命史论》 C . 《社会契约论》 D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北地区直至清代中后期宗族组织的发展依然较为迟滞,结构松散,规模有限,几乎没有族产,祠堂也很少见。造成宗族建设“南强北弱”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 . 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别 B . 宗法观念强弱存在地域差异 C . 儒家进步思想影响区域变化 D . 南北方战乱的影响程度不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家庭观念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必由父母,须媒妁何?远耻防淫佚也。

——《白虎通·嫁娶》(东汉班固整理)

1)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怎样的婚姻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婚姻观念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

材料二  “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遂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

——《适可斋记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

2)依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妇女的社会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    单位:%

项目

 

1949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

26.6

28.8

12.66

15.6

政治面貌

30.5

23.5

15.5

13.9

   

10.6

11.7

12.6

25.3

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择偶标准发生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根据《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拥有巨大权力的国家元首是(   

A.皇帝          B.宰相          C.总统          D.议长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  )

A.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民营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C.官府控制民窑生产

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经济发展

一位历史学家曾说“类似西方的分权制衡的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他所指的制度是指

A.西周分封制     B.秦朝三公九卿制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军机处

 1112世纪,在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欧洲达到了他第一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

A.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级的产生           B.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出现

C.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辟           D.教权的削弱和宗教改革的开始

 1962PUNCH刊物登载的一幅漫画。漫画中: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被画成

了神话人物,他们使劲给一艘挂着古巴旗帜就要失事的小船吹风借力。此漫画反映了

A. 美苏为稳定局势而走向妥协          B.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加剧

C.古巴内政受到美苏两国的干涉         D.美苏冷战导致古巴政局动荡

我国于1982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宪法强调保护公民的财产及人身权利

B.村民自治制度可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C.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历经曲折      

D.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明显增强

《新中华报》(1937-1941年)是中共中央党报。下表为该报纪念七七事变周年的主题。

1938年

“团结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9年

“坚持团结抗战”“反对摩擦分裂”“反对妥协投降”

1940年

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投降分子,战胜一切困难,坚持全国抗战



报道主题的变化反映了
A. 统一战线政策的转变
B. 抗日战场形势的紧张
C. 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D. 敌后战场地位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