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1953年,根据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五次会议的精神,苏联调整了斯大林在世时制定的第五个五年计划的任务,取消了一些原计划规定的巨大的重工业建设工程,增加了日用品的生产任务。苏联的这次调整(   )
A . 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B . 有助于工业结构趋向合理 C . 以轻工业为工业生产的重心 D . 会造成苏联经济建设混乱
抗战时期,某中国将领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宜昌。驰骋沙场,亦战死沙场。他在殉国时说道:“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可安。”这位将领殉国于(    )
A . 平津抗战 B . 太原会战 C . 百团大战 D . 枣宜会战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在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有两重性。它给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创造了客观的条件和可能,然而由于这种变化是外国资本在中国扩展殖民地贸易和实行经济侵略强行促成的,因此又不可避免地要服从西方资本主义总体的政治经济利益的需要,成为它们的附庸。这种变化深深地打上了半殖民地经济的烙印,呈现出一种畸形状态。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材料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底,全国注册登记的私营企业为242.53万户,资本金24756.22亿元;个体工商户2850.53万户,资本金3782.35万亿元。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三分之一以上,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占到15%左右,就业人员比重达18.7%。

——《2002年企业改革综述》,彭森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

请回答:

  1. (1) 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生产模式及其经营方式的主要特点。
  2. (2) 概括材料二中“变化”的表现。这种变化给中国带来怎样的消极后果?
  3. (3) 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我国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
  4. (4) 综合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我国近现代两次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何不同?
下列关于民族主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一种情感或者思想 B . 一种运动 C . 形成的标志是法国大革命 D . 人类产生之日,就是民族主义出现之时
宋初,士大夫收入较低,如县令“月给不满十千(文)”,其中三分之二折算为茶、盐、酒等实物;至真宗时,官员俸禄不仅获得大幅提高,官员还可折支“见钱六分,外任给四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官员贪腐现象消失 B . 税收制度的变革 C . 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D . 士大夫地位提高
下图是根据湖南某地上报的水稻亩产量数据制作的柱形图。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志项是(   )

A . 1949-1955 年亩产量不高是由于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未能恢复 B . 1958年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并由于改进了农业技术和设施,再加上

风调雨顺,所以该年实现了大丰收

C . 1961年亩产量与1958年相比大幅下降,主要是因为反石派斗争扩大化所致 D . 1958 年的数据不可信
雨果曾说:“总会有这么一天,到那时,你们法国、你们俄国、你们英国,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下列关于欧盟形成过程的史实,排序正确的是
①煤钢共同体的成立 ②欧共体的成立 ③《马约》的签订 ④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A . ①④③② B . ①④②③ C . ②①③④ D . ④①②③
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①使用电灯照明 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 ③航线经过地中海 
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最有可能是(    )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 . 汉代江南地区 B . 唐代关中地区 C . 宋代太湖地区 D . 明代苏杭地区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的发展也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作为上海改革开放龙头的浦东新区,更是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平地崛起,成为上海最现代化的一个城区。1990—2000年,浦东新区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29亿元,建成了以交通、通信、能源为主体的第一轮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基本建成了浦东国际机场、浦东信息港枢纽、地铁二号线、外高桥发电厂二期、东海天然气为代表的第二轮十大基础设施骨干工程,初步构筑起浦东现代化交通、通信和道路网络框架。新区集中城市化面积已扩大到100平方千米,沿江中心城区矗立起现代化楼宇的宏伟景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66平方米,城市化地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陆家嘴中心绿地、世纪公园成为中心城区的“绿肺”。这些项目的建成,不仅拓展了浦东城区功能的内涵,而且构筑了浦东进入新世纪成为现代化城区的基础设施框架。1990年浦东新区经济增加值仅为60.24亿元,2000年已猛增至920.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3倍,平均每年增长20.3%,比同期全市经济增长率高8个百分点。

——摘编自苏智良《上海:近代新文明的形态》

请回答:

  1. (1) 据材料概括浦东新区城市生活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 (2) 面对当今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有人赞同,也有人表示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的直接原因是(   )

A .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 .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C . 公车上书 D . 保国会、保浙会等相继成立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30年来,“八二宪法”成为国家生活的重要内容,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1982年宪法规定①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②恢复1954年宪法规定设立的国家主席。③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④改变农村人民公社的政社合一体制,设立乡政权。⑤取消实际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

——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 (1) 依据材料结合相关知识,概括1982年宪法产生的背景以及成果。

    “八二年宪法”颁行30年来,“修宪”与社会发展同行。

    1988年

    (增加)“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93年

    将“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1999年

    (修订)“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

    (修订)“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增加)“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2. (2) 阅读上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题,选出3个相关的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在这一主题下,再补充两个相关史实,并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关键词选择准确;补充史实得当;阐释说明与主题相符;逻辑清晰。

李剑农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中记载:“(宋朝)从事于耕作之农民,除一部分自耕农外,不为私人地主之佃户,即为官田之佃户。在此相对关系下,土地之转移,除一小部分官田外,其权不操于国家而操于私人,今日为有田之自耕农,明日即可变为佃耕之佃户。”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

A . 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 B . 私田数量超过官田 C . 国家与地主争夺土地 D . 佃户成为耕作主力

 阅读下列关于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几则材料。

材料一 (智者学派中的)另一些人则把自然与法律对立起来,强调自然(注:这里指人的本性)是不可抗拒的。……因此,他们要求废弃约束和违反自然的法律、习俗和伦理,建立起与自然相符的法律和习俗。普罗泰格拉特别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要看它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材料二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即知识(道德即知识)。其涵义是,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正义也是美德,而这种美德的基础是能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他人与我之间关系的知识。勇敢也是美德,而理性的知识贯穿于勇敢之中,没有理性的知识,勇敢是无益的。节制也是美德,而节制离不开克制欲望、了解需求、严于律己的知识。

——《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料丛书》

材料三  康德认为法律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必然使个人行为与普遍道德法则协调一致。所以,法律是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共存的条件和制度。法律与道德的不同在于:道德是内在的、自觉的,它推动人们应该这样行动;法律是外在的、强制的、它限制人们去做某事。法律的完善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康德希望建立一个在法律之下的个人与他人具有同样自由的统一的政治制度。然而,这个理想制度不是通过直接的政治实现,而是通过道德的不断完善来实现。

——《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料丛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智者学派中的这些人的观点有何局限性。

(2)苏格拉底强调道德的作用,其背景如何?目的何在?

(3)依据材料二、三,比较康德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个人自由的认识。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A 受民本思想影响 B 主要着眼于政权稳固

C 强化皇权的需要 D 践行了选贤任能主张

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

下图中所揭示的历史信息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英国开始成为世界工厂

C.英国的海外市场急剧萎缩     D.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确立

据《周礼》记载,诸侯见到周天子要行“稽首”礼,稽首就是先拜后跪,然后双              手合抱按地,头伏于手前触地,停留片刻再起身,动作很大,相对缓慢。这种礼节只用于见天子。由此可见“稽首”礼(    

A.开创了周的礼乐制度         B.强化了周天子的权威

C.削弱了诸侯的自主权         D.加强了周对地方的控制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二郎神是秦国李冰次子,因与父一起修筑某项重大水利工程造福一方而受到人们的崇拜,该工程应该是(    

A.郑国渠              B.井渠

C.都江堰              D.灵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