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真正世界性的保卫和平运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到广泛发展。战后由于核式器的发展,在许多国家中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对核军备竞赛和保卫和平的运动。1948年在法国、德国、意大利、波兰建立了保卫和平的组织。1949年4月在巴黎和布拉格召开了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有72国的代表参加,选出了常设委员会,大大推动了世界和平运动的发展。1950年3月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常设委员会发表了《斯德哥尔摩宣言》,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并开展了签名运动。半年中签名的达5亿人,中国人民签名的达2.2亿人。许多国家建立了全国性的保卫和平委员会。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于1949年10月成立,主席郭沫若。1950年11月在华沙召开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有81个国家的代表参加,大会通过宣言,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各国人民不要等待和平,必须去争取和平,希望联合国成为保卫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摘编自李石生《世界人民保卫和平运动》

  1. (1) 根据材料,概括战后和平运动的主题及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初期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

二战中有很多对战局产生重大影响的作战计划(行动代号)、重要战役和国际会议。下表所列信息,按发生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曼施坦因计划”、敦刻尔克大撤退、“海狮计划”

“霸王行动”、波茨坦会议、雅尔塔会议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瓜岛战役

“巴巴罗萨计划”、“台风计划”、珍珠港事件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④③② C . ③②①④ D . ④②①③
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其中“转变”的含义是(    )
A . 东方从属于西方格局的形成 B . 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C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 . 民族主义萌发
列宁指出,共产主义与商业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在大机器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基于这种认识苏俄实行了(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 工业化政策
1952年,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指出,“俄文,它是列宁、斯大林的语言,它是社会主义大门上的一把钥匙”;1984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现代中国两个不同阶段“外语热”的变化从根本上取决于(    )
A . 社会文化心理的需求 B . 政府政策的导向 C . 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D . 国际形势的变化
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
A . 获得军费赔偿 B . 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 . 在华开设工厂 D . 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1949年,苏联开始投入巨资向外输出芭蕾舞和戏剧表演。与此同时,美国之音广播电台开办音乐节目,面向全世界播放“美国音乐”。这反映出(   )
A .   美苏对峙的白热化 B . 文化领域成为冷战博弈的阵地 C .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D . 文艺已沦为美苏争霸的牺牲品
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青铜器铸造上能超过古代中国人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是(   )
A . 商周时期 B . 秦汉时期 C . 隋唐时期 D . 明清时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5世纪后期,日耳曼人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并建立了一系列封建王国,欧洲进入漫长的中世纪。因古代罗马帝国没有稳固的统一基础,加之后来日耳曼人各政权的相互攻伐,西欧从此再未真正实现统一。9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趋于成熟,日耳曼人国家的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商业接近于无,社会基本单位是实力强大但独立性强的大庄园,政治体制是世袭贵族把控的封君封臣制。日耳曼人还皈依了基督教,在此后漫长的年代中,基督教的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渐凌驾于各国王权之上,成为封建君主的后盾。这一时期的西欧各国大体上游离于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交流之外,这些与古代罗马有很大不同。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5-9世纪,中国经历了从南北朝的分裂到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关中之人,戎狄居半”。但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华夏的传人,争夺的主要是国家统一的主导权。少数民族政权“崇尚儒术,明达政事”,汉族也“纳四夷之乐”。进入隋唐时期,我国重新实现了南北统一,国家和社会更具有包容性和进取性。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政治制度上的建树颇多,多项政治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实行的开明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和文化政策增强了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外来的佛教逐渐中国化,中国与欧亚各地区的联系变得日趋密切。

——摘编自瞿林东《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在世界历史背景下的考察》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9世纪中国西欧社会发展的不同之处。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5-9世纪中国西欧社会发展不同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5-9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影响。
在德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互相背离的两种趋势。一种是狂热追逐军国主义和权威崇拜的保守的德意志,另一种是积极倡导人文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自由的德意志。双方力量对比消长决定着德意志民主化的进程。这体现了(    )
A . 法德两国合作源远流长 B . 工业革命保障政治发展 C . 政治民主化的艰巨性 D . 启蒙运动促进政治变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十月革命后,苏俄(联)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単、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

——《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强攻”“围攻”所对应的政策,并分析其政策转变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苏俄工业上“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
  2. (2) 据材料二,分析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两者不同工业化道路的体制因素。
  3. (3) 据材料三,概括普京认为造成苏联式经济后果的理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苏联经济建设给我们的启示。
1419年,布拉格市民首先举行起义,后来,许多农民也参加进来。起义者自认为是胡司的信徒,故名“胡司战争”。对上述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 其直接原因是胡司的宗教“异端”思想的宣传 B . 胡司战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和教会力量 C . 胡司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力量的强大 D . 胡司战争的爆发是以宗教“异端”形式出现的

据学者统计,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的书籍有129种之多,但是之后的几十年中,日本翻译中国的书籍仅有16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战争后中日交恶,文化交流锐减      B.中国已经落后,日本不再以华为师

C.中国战败之后,不再向日传输先进文化    D.日本崇尚西学,中文翻译人才匮乏

从(二里头遗址)新发现中,人们几乎可以触摸到中国第一个王朝的脉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的上述言论

A否认了夏王朝的存在                                B证实了夏王朝的存在

C揭示了二里头文化与中国国家起源的关系 D揭示了原始农耕与文明起源的关系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中国思想界也发生了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材料二  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守于祖宗之法乎?夫能使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引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民报发刊词》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源对待中西方文化的主要观点。王韬认为他实倡先声是指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的论点和论据各是什么?材料中表现康有为保守一面的言论是什么。

3材料二中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

“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能够说明                                             

时期

所送嫁妆

20世纪80年代

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

20世纪90年代

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影碟机、彩电、冰箱、摩托车

      ①保留了传统特色                                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

      ③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                  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指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向中国贷款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D一战期间,向交战双方出售战略物资和提供贷款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下列政治力量中曾属近代反封建的进步力量后又被时代进步潮流迅速“新陈代谢”的有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 ②洋务派 ③维新派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里的商朝的书面语具体指

A. 青铜器          B.甲骨文           C.金文             D. 小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