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伯里克利时代,雅典通过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据此规定,公元前399年,由抽签产生的陪审团以引进新神和腐蚀雅典青年的罪名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这表明(   )
A . 雅典法庭不合法审判导致了苏格拉底之死 B . 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公民言论自由 C . 雅典陪审团成员具备专业法律知识 D . 雅典法庭是当时最高权力机关
马丁·路德说:“信仰的依据是《圣经》,任何人教导逾越《圣经》都是错误而不必遵守的。”此观点(    )
A . 批判了教会的等级特权 B . 肯定了世俗王权地位 C . 提供信仰自由理论基础 D . 否定了传统宗教信仰
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     )

A . 洋务运动时期 B . 辛亥革命时期 C . 鸦片战争前后 D . 新中国成立初期
它以东印度公司为组织形式,逐步占领了跨越非洲和亚洲的诸多重要贸易据点,1619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建立第一座城市,并以此为基地在东方编织起囊括中国台湾在内的庞大商业贸易网络。材料中的“它”是(    )
A . 西班牙 B . 葡萄牙 C . 英国 D . 荷兰
1980年4月8日,人民公社的牌子首先在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乡(现四川省广汉市向阳镇)被摘下来。它反映了(  )
A . 向阳乡人民率先解放思想 B . 农村基层的政治体制改革 C . 广大农村加速城市化进程 D . 中国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
《明史●食货志》记载:“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缴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不侵犯地主官僚利益 B . 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C . 简化税制以杜绝腐败 D . 免征徭役为农民减负
日本从50年代中期始至70年代前半期为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其国民生产总值从1960年的430亿美元,到1971年增加为2184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于1966年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日本经济崛起(   )
A . 改变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 B . 促成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 C . 确立了政治多极化的世界局势 D . 加快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宗法分封制体现了早期国家形态的一些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形态的演进,宗法分封制逐渐衰落。其衰落的实质是(    )

A . 诸侯国力量增强,彼此进行争霸战争 B . 血缘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 C . 周王衰微,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D . 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其势力不断增长
如图是1907年7月10日《时报》登载的一幅漫画——《立宪何尚紧闭》。漫画中有土匪、革命和暗杀的烈火熊熊,但用于救火的“立宪”水龙头仍然紧闭。此漫画意在 (    )

图片_x0020_100002

A . 提示社会动荡危害民生 B . 说明政治改革势在必行 C . 激励民众进行民主革命 D . 揭露清政府假立宪骗局
1989年民主德国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民主德国边防兵把一个小孩抱到柏林墙上,让他看一眼西柏林市景,这反映了(   )
A . 两个德国出现 B . 两德统一在望 C . 两极格局形成 D . 美苏“冷战结束”
1920年,全国出版的刊物达到400多种。比较著名的有上海的《星期评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北京的《少年中国》,天津的《天津学生联台会报》《觉悟》,湖南的《湘江评论》,成都的《星期日》,武汉的《武汉星期评论》,浙江的《浙江新潮》。据此可以推断出(   )

A .    马克思主义学说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B . 中国向西方学习方向发生根本转变 C . 大众传媒出版产业出现了空前繁荣 D . 思想解放运动刺激民主意识新觉醒
孝文帝改革前,由于婚嫁越轨,北魏社会“贫富相高,贵贱无别”的等级不分明状况愈来愈严重,为此,孝文帝严禁鲜卑人“非类互婚”,并著之于律令,不许更动,违反者以“违制”论处。上述律令(    )
A . 激化了民族对立情绪 B . 推动了统治阶层的士族化 C . 提升了国家治理效能 D . 阻碍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
以下是1997年世界出口经济数据统计,据此可以推断(    )

A . 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业开始衰落 B . 世界制造业中心实现向中国转移 C . 改革开放加快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D . 我国的工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3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指罗斯福)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诸如,通过紧急银行法来整顿银行秩序;……签署农业调整法,以帮助恢复农产品价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为经济恢复注入资金。新政期间,美国还建立起养老和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整个美国就像经历了一场由总统推动的社会革命。在美国人的记忆中,这是政府第一次如此广泛、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大国崛起》解说词之十一

材料二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9分)并指出其主要特点。(5分)

2)材料二中列宁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的?(4分)为此,他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4分)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美为克服严重的国内危机,采取的措施对当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8分)

16分)(文科实验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6世纪时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拉伯雷《巨人传》

材料二  “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18世纪欧洲                                            

材料三   ……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又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

材料四   ……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一千年的精神黑暗”是指什么?材料二中这个“现实的黑暗” 又是指什么? 什么是“理性的阳光”? 6分)

2)以材料三中提出的“原则”为基础,孟德斯鸠提出了什么学说?其历史影响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四可以看出卢梭主张有哪些(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明初,由于战乱、灾荒和繁威重役也是促使明代流民问题日益严重的重要诱因。明代的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百姓背井离乡,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迟缓、国力下降。更有甚者,流民积聚为乱,愈演愈烈,成为威胁国家统治的重要力量,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洪武十四年( 1381年),明朝统治者“诏天下府、州、县编赋役黄册”,推行户籍黄册制度。由各户真实详细填写人丁和田产状况,经里、县、府、布政司,自下而上层层造册,最后报送户部。因为册子以黄纸作为封面,所以被称为“黄册”。明朝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户籍的管控,还在刑律中明确规定:“若官吏里甲通同人户隐瞒作弊,及将原报在官田地,不行明白推行过割,一概影射减除余粮者,一体处死。隐瞒人户,家长处死,人口迁发化外。”凭借刑罚巨大的威慑力,户籍黄册制度得以有效地推行。

—— 节选自《明代户籍法律制度与社会流动》

1 )据材料概括明朝初期推行户籍黄册制度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户籍黄册制度形成的特点及推行的影响。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中共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研究主题,他们可以查阅(    

A.《湘江评论》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论联合政府》            D.《论十大关系》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地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地评价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26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改变中国传统                 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顿说:“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不论希腊的天才多么深刻,没有这些基础,它并不一定能够创立任何可与其实际成就相比的东西……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作者旨在说明
A. 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及多元化趋势
B. 古代希腊与周边民族交往频繁
C. 希腊文明受到了外来文明的影响
D. 东方文明始终走在世界的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