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004~1008年 450万贯 113 1058年 700万贯 175 1064~1068年 846万贯 212 1077年 879万贯 220 来源: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态度的主要原因什么?(4分)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6分) (3)从材料三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2分)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3分) 答案:27题答案:15分 (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2分)      原因: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分) (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2分)    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2分)    举措:汉武帝把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垄断经营(2分) (3)信息:宋代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2分)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3分)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