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商周时期(    )
A . 原始民主遗存制约君主权力 B . 商周沿用原始社会的制度 C . 社会舆论决定着君主的决策 D . 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下图为西汉商业城市分布图。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在于(    )

A . 交通条件的优化 B . 抑商政策的松弛 C .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中外贸易的增加
据传从公元前12世纪开始,古希腊各地就盛行召开体育竞技大会作为祭神活动的重要庆祝形式。奥林匹亚竞技会,就是这种体育竞技盛会之一。奥林匹亚竞技会(   )

①融宗教祭祀和体育竞技为一体            ②每四年一届在雅典城郊举行

③蕴含公平竞争英雄崇拜等精神           ④期间交战各邦须“神圣休战"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1774年,路易十六上台时,杜尔阁应邀参加内阁,并被任命为内阁大臣.为他进行经济改革取得了实验场所,他提出并采取的改革计划包括取消徭役制、取消手工业行会,开放谷物国内自由贸易以及改革不合理的粮食税法、粮食运输规定、动物油专卖制等。杜尔阁的主张(    )
A . 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思想 B . 代表了重商主义学派 C . 体现了凯恩斯主义思想 D . 代表了封建地主的利益
下图为1957—1960年经济建设中的相关数据,其中的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单位:亿元

A .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B . 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C . 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了问题 D . 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 . 促进鲜卑族封建化进程 B .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 .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 .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宗教改革在欧洲近代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封建王侯、普通民众、教会内部的宗教人士都参与其中。下列叙述中,反映普通民众愿望的是(    )
A . “增加真正之宗教束缚耳” B . “脱离罗马教会之束缚而自立” C . “恢复教会之美风,由之恢复其威力” D . “各国皆有治理其境内诸事之权利”
明代徽州府的一份土地登记簿册显示,当地大户朱学源崇祯十五年时共有土地803.23亩,分散在1259块地段上,平均每个地段约为0.64亩,而且其中90%以上的土地分散在本户所在的乡里以外。类似的情况在当地比较普遍。上述状况反映出(    )
A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适应 B . 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 C . 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改变 D . 农村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
英国《卫报》专栏作家评价:“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那一年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材料中的“完全不同的历史”是指中国(  )
A . 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 .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 . 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D . 实现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
下列关于宗教改革的人文精神,叙述正确的是(   )

①否定教皇与罗马教会的至上权威,肯定人在宗教信仰中的主体地位②“人人有权读圣经”“人人可以直达上帝”确立了个人宗教信仰平等的权力③建立独立自主的德意志民族教会,主张俗权高于神权,实际上把人文主义关于民族自由的理想进一步推向政治现实④成功应用人文主义的世俗精神创造出新教伦理,把人的心灵从罪的折磨、来世拯救中解放出来,使世俗生活世俗人生焕发勃勃生机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十二铜表法》保留了许多原始的陈规陋习,如同态复仇,巫术惩罚,对债务人的残酷处置,禁止平民与贵族的通婚,等等。――引自《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以下两则法律条文摘自《民法大全》

“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

“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材料三: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引自《历史必修政治文明历程》(岳麓版)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指出罗马法存在的缺陷。(5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国家法制建设有哪些影响。(2分)

3)为什么罗马法存在如此明显的缺陷,而后人却称它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试谈你对罗马法的认识。(6分)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2006年多哈亚运会开幕式的艺术表演,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亚洲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其中,中国的某一剧种以其精彩绝伦的表演感染和震撼了所有观众,表现“国剧”的博大精深。该剧应该是

 A.黄梅戏        B.豫剧           C.京剧           D.越剧

1912215,即清帝宣布退位三天后,孙中山率临时政府文武员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孙中山革命思想中的(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实业救国思想

明清之际,出现了一些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共同特点是(   )

A.以“异端”自居                      B.主张发展商品经济

C.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D.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一位外国友人在清乾隆年间进入中国,当时他可能做到:   

A.在北京学京剧                B.在山西平遥办票号

C.在上海看电影                D.在广州从事涉外贸易

19世纪中期亚洲革命风暴中,中外民族解放运动遥相呼应的是         

    A.伊朗巴布教起义与义和团运动         B.朝鲜义兵运动与五四运动

    C.印度民起义与太平天国运动            D.提拉克领导的斗争与辛亥革命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历史现象指的是(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宣布实行全民抗战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建立

11.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中载:“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思想观念的改变是近代化原动力        

B.国人对西方文明接受的思想过程

C.当时国人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        

D.电灯、自来水自身存在明显不足

魏晋玄学是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它所讨论的问题,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并以老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探究宇宙人生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这表明魏晋玄学的发展
A.助长了宗教迷信思想的泛滥 B.促使汉代经学走向辉煌中
C.有利于儒道思想的融合发展 D.完成了儒家信仰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