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以黄公望为代表的所谓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可知其画作应属于

(  )

A . 山水画 B . 人物画 C . 文人画 D . 风俗画
19世纪,欧洲的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装饰过予奢靡繁琐的贵族服装被舍弃,便于工作和运动的舒适服饰流行;出现以大众为销售对象的时装;世界各地的服饰在欧洲销售,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包括(      )
①世界的联系逐渐加强 ②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推广
③工人阶级日益贫困 ④封建贵族地位逐渐衰落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宋以前,富商大贾一般由豪门世族或官员组成。至宋代,这些富商大贾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牙侩、中小商人、普通市民、手工业者和农民等。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
A . 社会不同阶层逐渐趋同 B . 经商群体结构日趋多元 C . 商业经营方式发生改变 D . 豪门士族退出商业竞争
有学者指出,唐代之前的基层乡官由乡里推选产生,官府对乡官也比较尊重,人们以充当乡官为荣。唐代开始,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乡官改由官府指派,成为征收赋役和维护治安的工具,人们对乡官一职则避之唯恐不及。这种转变(   )
A . 缓和了基层社会矛盾 B . 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 C . 扩大了官僚选拔范围 D . 弱化了地方自治功能
《史记﹒周本纪》中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大禹之后于杞。……封尚父(姜尚)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这表明西周分封的对象包括(     )

A . 先代贵族、功臣、亲族 B . 部落首领、周王子弟 C . 商代贵族的敌人、功臣 D . 周王的兄弟一辈
“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  )
A . 彻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 .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 . 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 .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材料一  1215年,英王约翰同贵族代表签订《大宪章》,规定国王征税必须同贵族会议商量;“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167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人身保护法》,规定没有法庭的逮捕令,不得拘役和羁押任何人。被逮捕的臣民及其亲友均可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状。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准许,国王不得征税;向国王请愿是臣民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干涉;议员在议会中的演说、辩论及议事是自由的。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议会改革,逐步扩大了男子的选举权,却对妇女的权利不屑一顾。在英国,男尊女卑的观念还根植于习惯法中。一旦婚姻关系确立,则男女双方的权利合二为一,实属男性主导。英国男人的傲慢使妇女选举权被长期搁置。甚至宪章运动也成为了“男人的事业”——妇女的选举权没有被提上日程。宪章运动中,尽管某些妇女政治团体也开展了活动,但她们的声音被要求成年男子普选权的声浪所淹没。

——阎照祥《英国持久的议会改革》

  1. (1) 根据材料一,总结英国的人权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英国为什么“对妇女的权利不屑一顾”?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人权发展的看法。
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当时(   )
A . 反帝反封建斗争序幕揭开 B . 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 C . 各阶层民众关注社会运动 D . 革命统一战线逐步形成
英国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往往是一件事已经说好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一习惯开创的先例是(    )
A .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 . 国王任命首相控制内阁 C . 内阁所有的成员对国王负责 D . 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
“牛顿是第一个成功地找到了一个可以用公式清楚表达的基础;从这个基础出发,他能用数学的思维.逻辑地.定量地演绎出范围很广的现象,并且能同经验相符合。由此这么科学已无数次地为牛顿自己和他以后的人所证实”。爱因斯坦赞赏经典力学体系,是因为它(   )
A . 具有惊人的预见力和巨大的理论指导 B . 启迪了启蒙思想家的政治批判运动 C . 提供了新的关于自然界的表述和思考方式 D . 系统合理完成对自然界认识的理论大综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省是元代开始设置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

    材料二  《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民生的经济建设事业。……l96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成立西藏自治区。在西藏全区举行普选的基础上,组成了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单,在总共301位代表中,藏族代表226人,汉族代表59人,门巴族代表5人,回族代表4人,铬巴族3人,纳西族1人,怒族l人,其它代表2人。

    材料三   美国宪法第四条规定:各州对他州的法令、官方文件和诉讼应有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对他州的公民不得歧视,各州的公民享有平等的特权和豁免权;各州相互有义务引渡逃犯。

    美国宪法第六条规定:本宪法和根据本宪法所制定的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的权力已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的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均应受其约束,即使州的宪法和法律的任何条款与之相抵触。

    美国宪法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得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

(1) 根据材料一归纳行省的主要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述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美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以上三项制度的共性,对此你有何认识?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百年锐于千载”,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我国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共产党和国民党作为对二十世纪中国的命运影响最大的两个政党,理应再度携手,团结一切有志于国家统一的党派、团体和仁人志士,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辛亥革命是我们共同纪念的日子,孙中山先生是我们共同敬仰的伟人,统一祖国是我们共同盼望的目标,中华强盛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理想,有什么理由不合作、不统一呢?

——人民日报社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1981年10月9日

材料三  辛亥双十是海峡两岸共同的记忆与资产。………两岸和平是台湾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过去三年多,“政府”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以“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为基础,推动两岸关系,维持台海“不统、不独、不武”现状,并得以大幅度降低台海紧张,赢得国际社会的肯定与支持。三年多来,我们与大陆签署15项协议,每一项协议都做到了“对等、尊严、互惠”、“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两岸人民同属于中华民族,希望双方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互助合作,建立制度化的和平关系。

       ——台湾地区总统、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在“中华民国中枢暨各界庆祝100年国庆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的影响及其失败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十世纪上半期,国共两党分别影响中国命运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国共两党为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共同进行了哪些努力?

(3)材料三与材料二在纪念辛亥革命的角度上有何不同?你认为海峡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的原因是什么?

 

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作出这一决定的主要依据是(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B.国民党营垒出现分化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  

A.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

B.正确指出厂国内的主要矛盾

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下列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③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④成功研制高性能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号”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③②④

  

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以下对中央集权制度评价正确的有①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有利于迅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应对突发事件 ③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是专制统治产生的根源                                

  A.①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34.“……造成了一个弥漫着书香的世界,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具书卷气的民族,甚至目不识丁者也知‘敬惜字纸’,普遍有一种对于文字、文献的崇拜。”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科举制度的推行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西学东渐的影响

这是一首流行于美国的歌曲“我希望站在尽是棉花的土地上,古老的时光难以忘怀,看吧看吧尽情的看吧,迪克西的土地是我出生的地方”南方种植园主挑起的一场战争曾使这块土地硝烟弥漫,与这场战争相关的战役是                                           

A葛底斯堡战役    B瓦尔密战役     C色当战役            D纳西比战役

 “十年争战后,国共合作又……抗日是中心,民主能自救…”。陈毅的这首诗反映了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的有关事实。本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

A.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B.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西安事变                             D.北伐战争开始

《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察举制       D.宗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