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继位。周幽王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诸侯悉至的主要原因是(  )
A .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B .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C . “元侯(大国之君)作师,卿率之,以承天子。” D . “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
据日本军队发表昭和十八年度综合战果中说:“敌大半为中共军,交战回数一万五干次,与中共党军的作战占七成五,交战的二百万敌兵力中。多半数以上都是中共党军,我方收容的十九万具敌遗尸中,中共党军约占半数。而七万四千俘虏中,中共党军所占的比率,则只有三成五。”这段材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
A . 中国的合法地位开始得到承认 B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得到确立 C . 国民党军队基本上扭转了战争局面 D . 敌后战场已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罗马法规定: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这说明罗马法(    )

A . 注重按律判决 B . 维护贵族利益 C . 主张重罪重罚 D . 主张不告不理
陈旭麓说:由于的领导,新式的农民战争不同于旧式的农民起义;由于农民参加了革命,土地革命战争又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强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社会基础。该学者的观点说明土地革命(    )
A . 是一场农民阶级反封建战争 B . 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C . 与辛亥革命的性质完全不同 D . 忽视与城市工人阶级的联合
在古代美洲,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位制的是(   )
A . 玛雅人 B . 阿兹特克人 C . 印加人 D . 津巴布韦人
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

A . 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B . 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C . 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D . 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据此可知,汉代“举孝授官”(   )
A . 使士人开始步人政治舞台 B . 促使了社会实现公平公正 C . 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 D . 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近代历史上,英国和德国实行了风格迥异的君主立宪制,两者的一致之处是(    )
A . 内阁首脑对议会负责 B . 君主都是国家元首 C . 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D . 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代,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广文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七学。由国子监掌管“训导之政”,各学分设博士、助教主管施教。国子学只准收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和从二品以上曾孙;太学只准收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和从三品曾孙。只有律学、书学和算学才允许的收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在地方州县也设有经学博士、助教,主管教育本州县的学生,这样就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的教育和管理体系。

宋承唐制而略有所减,中央设国子学、大学、四门学三学,州县也各设州县学。国子学收朝廷七品官以上子孙,太学收八品以下及庶人子弟,资格限制有较大程度的放宽。至南宋时,国子学也并入太学,官学的层次和管理进一步得到完善。与此同时,书院兴盛。南宋许多著名理学家都热心于书院教育,如朱熹就先后主持修复了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书院为有志于学术的士子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书院与家庭教育、蒙养教育等民间教育组织形式,是构成宋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学校教育有何发展。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原因。
有的史学家称中国辛亥革命为英国版的“光荣革命”。此观点的提出是基于(    )
A . 同盟会发动武装起义旨在推翻清软统治 B . 武昌起义导致了清政府统治的土崩瓦解 C . 列强以武力威胁向革命政权施加了压力 D . 清政府和平交权实现了对袁世凯的妥协
20世纪30年代,美国许多第一流的知识分子,其中有些是罗斯福的朋友和顾问,对于他们的私人企业经济感到失望,开始对苏联的实验发生兴趣,并且在某些情况下还十分热心:重实效的经济学家、工人领袖、社会活动家和工程师们,都称赞他们访问苏联时看到的东西。这一现象(    )
A .   证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存在弊端 B . 是苏联积极推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 . 使美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 . 说明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敌意消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编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材料二:苏轼给宋神宗上书:“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材料三:1873年7月,日本政府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凡持有土地执照者,均要向政府交纳地税,地税的税率应为土地价格的3%,地税一律用现金缴纳。土地价格很高,以致地税也很高。政府还按地税的1/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附加税——村费,一律用货币缴纳。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
  2. (2) 概括材料二苏轼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出发点。
  3. (3) 材料三中的“地税改革法令”在地税征收上具有哪些特点?指出地税改革对日本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
汉代到清代,中国城市基本是中央集权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城市是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也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这可以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
A . 体现礼法结合特点 B . 受士大夫传统观念影响 C . 主要发挥政治功能 D .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历史上的重大社会改革,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强调科学与民主并重,在政治上实行(   

    A.民主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     C.苏维埃体制    D.人民民主制

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是(  )

A. 民主共和制度   B. 中央集权制度   C. 专制主义制度  D. 君主立宪制度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中的康有为塑像,头戴举人帽,身穿黄袍马褂。下列说法比较可信的是(  

A、康有为是个因循守旧、保守传统的举人

B、康有为坚持儒家传统和君主制,其立宪思想有进步性

C、康有为虽为大儒,但彻底摆脱了封建思想,投身维新运动

D、康有为提醒国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应完全保留,不得改变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由此可知

  A.耆英为其签约出卖国家主权的行为辩解  B.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长远危害认识不清

  C.系列条约的签订达到了抚靖羁縻的目的  D.清政府以签约展示天朝上国的外交诚信

 范文澜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概括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说:宗派、等级、享乐主义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最能体现这些特性的是                 

A.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天京变乱            D.提出《资政新篇》

下表是海湾战争中参战双方伤亡情况统计,对此表数据成因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伤亡人数

伊拉克军队

多国部队

死亡

2万人

478

受伤

8万人

3 754

A.多国部队使用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B.多国部队的军事技术占据绝对优势

C.伊拉克军队在溃败过程中自相残杀D.伊拉克军队缺乏训练,毫无战斗力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