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编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材料二:苏轼给宋神宗上书:“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材料三:1873年7月,日本政府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凡持有土地执照者,均要向政府交纳地税,地税的税率应为土地价格的3%,地税一律用现金缴纳。土地价格很高,以致地税也很高。政府还按地税的1/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附加税——村费,一律用货币缴纳。——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 (2) 概括材料二苏轼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出发点。 (3) 材料三中的“地税改革法令”在地税征收上具有哪些特点?指出地税改革对日本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 实行军功爵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设县置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一措施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使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观点:商鞅变法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出发点:苏轼站在大官僚的立场上,借评说商鞅变法反对王安石变法。 特点:土地所有者按土地价格的固定比例纳税,且税率很高;一律用现金(或货币)纳税;正税附税加结合。 影响: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市场。(或加速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历史 试题推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