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45年2月,雅尔塔,尤索波夫官:“当我说我们把斯大林元帅的健康视为我们大家的希望和心中最珍贵之物时,这丝毫没有夸大,也决非词藻华丽的恭维。历史上有过许多征服者,但其中极少政治家,大多数都在战后的纷扰中丢掉了胜利果实。……发现自己与这样一位不仅在苏联闻名而且誉满全世界的伟人保有友好和亲密的关系,使我走在这个世界上勇气和希望倍增。”

——丘吉尔为斯大林祝酒词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试对丘吉尔为斯大林祝酒词进行解读。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

A . 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B . 壮大了无产阶级的力量 C . 推动了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兴起 D .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说明启蒙的真谛在于(    )
A . 人身自由 B . 思想自由 C . 推翻专制 D . 主权在民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俄和平共处思想的提出与苏俄国力变化、国际政治环境息息相关,1920年初,最终形成了较完整的和平共处外交战略思想。1918年以来,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所形成的事实上共存局面,是列宁认识到尽管苏联与帝国主义形同水火,但却不得不利用已经造成的“均势”状态维持苏俄这一革命阵地。列宁认为,苏俄“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利用经济手段同样可以实现革命目的,截止1925年,苏俄企业中有91份租让合同生效,企业获得外资计3200万卢布。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整个30年代。苏俄(联)政府在国际舞台上先是倡导“集体安全”,又对德、日等国实行绥靖政策,以退让求生存,经过多年实践,逐步发展成为指导苏联外交战略的纲领性思想。

——摘编自刘宇《苏俄时期外交战略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和平外交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其内涵。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俄和平外交思想的历史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俄罗斯帝国历史上,只有两个皇帝获得了“大帝”的名号:其中一个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年至1796年在位)。她上台处于俄国农奴制经济初步瓦解和阶级矛盾尖锐化的时候,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对内政策方面,大力强化专制制度、中央集权制和贵族特权,稳定国内局势,力图加强贵族官僚的国家机器,扩大贵族特权,维护和发展农奴制,颁布一系列法令,加强了贵族在各地的权力;在被征服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强制的俄罗斯化政策。维护农奴主利益,并且她将农奴制度发展到顶点。在国家以农奴制为统治基础的时候,又明智地宣布工商业自由,取消对贸易的限制,鼓励向国外出口俄国的农副产品。称自己统治为“开明专制”(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俄国实行“开明专制”,既是受欧洲宫廷的政治风气影响,也是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推动所致)。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时期,俄国的工商业获得较为迅速的发展。俄国的手工工场的开工数目从1762年的984家增加到1796年的3161家。俄国的生铁产量从1760年的6万吨增加到1800年的16万吨。在对外政策方面,为实现其夺取世界霸权的计划,对土耳其发动了两次战争,打通了黑海口,完成了彼得大帝始终没有完成的心愿。侵占黑海北岸广大地区。同瑞典进行了战争,伙同普鲁士、奥地利3次瓜分波兰。侵占了周边领土,使俄国版图由此扩大了67万平方千米。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力图组织反法联盟,积极参与欧洲君主国镇压法国大革命,在俄国历史上开创了干涉欧洲革命的先例,使俄国成为欧洲宪兵。

  1. (1) 据材料回答,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措施中,为何既要强化农奴制又要发展资本主义?

  2. (2) 概括叶卡捷琳娜二世改革对俄国的影响。

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郇(xún)窄的一隅,生活着近五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材料反映的是(  )

A . 古希腊文明 B . 古罗马文明 C . 不列颠文明 D . 阿拉伯文明
从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到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法国共和制的确立经历了80多年,法国共和制的确立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其主要原因是(    )
A .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温和 B . 法国社会缺乏民主共和的思想基础 C . 法国缺乏民主共和的群众基础 D . 小农经济长期存在使法国具有长期君主制的传统
据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

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      

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④
普罗泰戈拉认为,法律和道德规范不是自然产生的或由神的意志产生的,而是人为的产物,是人们约定下来的。据此可知普罗泰戈拉(    )

A . 强调了人的地位和作用 B . 认为感觉是真理的标准 C . 夸大了认识的主观感觉 D . 说明人类的渺小和无知
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没有搞清楚马克思是哪国人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光绪三十二年(1906)七月,慈禧太后发布懿旨,宣布仿行宪政,开始预备立宪。当部分官员奏请合并旧内阁与军机处以实行责任内阁时,慈禧断然予以否决。这说明,此次改革(  )
A . 体现了社会变革的复杂性      B . 阻断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 . 实质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      D . 激化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1.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2. (2)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或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土地问题,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述有关措施及其作用。

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 . 取得印度的独立 B . 提高民族自尊心 C . 扩大国大党势力 D . 反对英国殖民统治
新中国成立后至50年代实行的护照共4个版本,包括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均为中俄文对照。这反映了新中国(   )
A . 主要与苏联进行人员往来 B . “另起炉灶”对抗西方封锁 C . 建交国仅限于苏联和东欧 D . 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

从世界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右图)可以看出( 

 A.俄国交通运输业落后              

B.俄国内河航运发达 

C.俄国帆船制造业发达              

D.俄国劳动人民任劳任怨

国民党主席连战说:“我们是一家人”、“台湾乃中国之台湾,民族乃中国之民族,土地乃中国之土地。”材料表明(  )

①国民党接受“九二共识”          ②国民党维护民族大义

③国民党主张“睦邻友好”          ④国民党反对“台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   )。

设丞相设内朝设御史大夫设司隶校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7.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异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快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     )

A.发生的范围十分广泛              B.科学与生产的结合加强

C.新技术、新设备的普及            D.各国统治者重视程度加强

下图为某一时期的漫画,从中可知



A. 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更趋向合理公正
B. 北约东扩受到了俄罗斯的有效遏制
C. 欧洲政治局势尚未摆脱冷战的阴影
D. 在两极格局争霸中美国更具有优势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