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中科院院士路甬样说,量子论和相对论已经共同成为20世纪人类科技文明的基石,也从哲学上根本改变了人们关于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的认识。这表明量子论和相对论(    )
A . 是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革命理论 B . 莫定了20世纪现代科技的理论基础 C . 其价值包括科技和社会思想的解放 D . 主要历史价值在于促进了哲学的发展
1950年中国外交部发布《外侨管理外资处理意见》,其中规定对“帝国主义及其仆从国家侨民”采取“赶、挤”政策,有步骤地令其全部撤回。这一做法体现的外交思想是(    )
A . “一边倒” B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 “另起炉灶” D . “和平共处”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时提出“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
A . 洋务运动 B . 鸦片战争 C . 戊戌变法 D . 辛亥革命
英国学者西顿认为:“近代工厂制的经济优势主要体现为使用了能加快工作速度的机器,使用了能带动机器高速运转的动力。”近代工厂制首先诞生于英国(    )
A . 毛纺织业 B . 制陶业 C . 蒸汽机制造业 D . 纺纱业
据《大清律》规定:“凡化外人犯罪者,并依律拟断”。最早以条约文本形式打破这一规定的国家是

A . 英国 B . 美国 C . 法国 D . 俄国
《朱子语类》记载:“黄仁卿问:‘自秦始皇变法之后,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曰:‘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由此可见,朱熹(   )
A . 肯定了秦始皇确立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B . 认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C . 指出秦始皇变法奠定了后世的法律基础 D . 从君臣关系去思考后世沿用秦制的原因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位至今,共经历了13位英国首相。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经称女王是“政治不粘锅”,这表明(    )
A . 女王掌握着国家实权 B . 女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 . 女王不关心政治 D . 女王毫无政治权力可言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作者,传说是毗耶娑,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该史诗大约定型于2—4世纪,是漫长的历史积累的产物,是许多人不断加工扩充的结果,其中内容多为神话传说。从中可得出,该书(    )
A . 荒诞离奇完全没有史料价值 B . 写作年代久远可以看作历史 C . 侧面反映古代印度社会风貌 D . 是文学瑰宝,但与真实历史无关
 1971年10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来华会谈,预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年还进不了“联大”。基辛格在离开北京的飞机上收到一封电报后认识到“光是中美接近就会使国际形势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
A . 恢复了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地位 B . 与日本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 C . 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D . 与美国由对抗正式走向联合
《契丹官仪》载:“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框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这说明辽政权(    )
A . 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B . 藩汉因俗而分治 C . 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 D . 迎合汉人并争取其支持

孔子、柏拉图分别是屹立于东西方的两位思想文化巨人,其思想虽然都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但明显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孔子和柏拉图力图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主张各是什么?(4分)

2)为保障和谐状态的实现,两者治国主张各侧重于什么?(2分)

3)两者的观点在当时为什么都无法实现?(4分)对此你有何认识?(2分)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扣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的倾向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说:“正如没有一个社会能够完全以命令原则来经营,一个社会也不可能完全靠自愿的协同合作来推动。相反地,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却有足够的潜力同时促进繁荣与人类自由。”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这一经济理论主张

A.完全的自由放任                              B. 强化国家干预经济

C.国家放松干预经济                        D.积极仿效计划经济

2020·山东省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代最初流传下来的《春秋》等经典文献,都是用古篆文写成的。古文经学依托先秦古文经典,强调文字训诂。为了研究与推广,一些经学家用通行的隶书来解读古文的经典,形成夸文经学。他们从现实政治出发,常常附会经义。古文经学家视孔于为一史学家,六经都是前代的史料,孔子只是前代文化的保存者,迷而不作,信而好古,六经的次第应当按史料产生的早晚排列。夸文学家视孔子为教育末、政治家,六经只是孔子托古改制的工具。孔子所着重的不在于六经的文字事实,而在于经学的微言大义。六经的次第当然要按程度的浅深而排列。今文经学在西汉受到尊崇,东汉时被古文经学超越。——摘编自周予同《中国经学史讲义》

材料二  成丰年间,夸文经学得以复兴再起,井成为学术的主潮。魏源指出,烦琐考据是锢天下聪明知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连,西汉今、古文本是一家,大同小异不过什一。六经皆圣人忧惠之书,治经当探求圣人的微言大谊(义),以求通经致用,以经术为治术。——李军《论清代夸文经学的创立复兴及其思想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汉朝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区别,分析西汉今文经学受到尊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魏源思想特点,说明其影响。

下图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                           B.美苏两国相互制衡

      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          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二 宋朝之后的七百年间,政治中心再次北移,南方的城市发展没有出现卓越的成就,甚至有些城市在战火中被销毁而从此没落(扬州),中国的经济发展远离了南方的商务航运、集市贸易,重新回归至以农业为中心的扩大生产阶段。这个时期,北京作为中国的都城,难以起到以便利的商运、海上贸易、农业生产中心等职能,无法拉动整个中国的商贸经济。并且,政治的集权,商业的官办极大地遏制了商务中心的发展,中国的城市格局趋于固化。虽然出现商帮等团体,但是其和宋朝的集市经济、城市区域中心发展仍有很大的不足。而后的历史中,中国的封建制度显示了强大的稳定性和封闭性,城市的商业功能未能有如此强大的发展,只是因人口和管辖区域的增加而增设行政区域,所以城市人口比例没有太大提高。这一发展的滞后使得中国迟迟无法从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最终落后于西方。

——《中国经济增长与古代城市发展》

问题:根据史料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16分)及逐步落后于西方的原因(10分)。

14.罗马帝国时期,从公民法走向万民法的标志是

A.《十二铜表法》颁布          B.阿奎里亚法确立

C.《卡拉卡拉敕令》颁行        D.《查士丁尼法典》实施

明清之际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根本原因是

A.政治的腐败     B.人民的反抗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程朱理学的因循守旧

某生为完成一个研究性课题,搜集了美国在法国设立银行、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等资料作为重要论据。据此推断,该研究性课题的题目最可能是(   )

A.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B.美国经济的崛起

C.工业革命在欧洲扩展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抗战期间,王明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其错误的实质是(  

A.否认中共关于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    

B.抹煞国共两党的阶级区别和原则分歧

C.属于放弃领导权的右倾机会主义倾向       

D.属于冒险主义的“左”倾机会主义倾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