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二 宋朝之后的七百年间,政治中心再次北移,南方的城市发展没有出现卓越的成就,甚至有些城市在战火中被销毁而从此没落(扬州),中国的经济发展远离了南方的商务航运、集市贸易,重新回归至以农业为中心的扩大生产阶段。这个时期,北京作为中国的都城,难以起到以便利的商运、海上贸易、农业生产中心等职能,无法拉动整个中国的商贸经济。并且,政治的集权,商业的官办极大地遏制了商务中心的发展,中国的城市格局趋于固化。虽然出现商帮等团体,但是其和宋朝的集市经济、城市区域中心发展仍有很大的不足。而后的历史中,中国的封建制度显示了强大的稳定性和封闭性,城市的商业功能未能有如此强大的发展,只是因人口和管辖区域的增加而增设行政区域,所以城市人口比例没有太大提高。这一发展的滞后使得中国迟迟无法从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最终落后于西方。 ——《中国经济增长与古代城市发展》 问题:根据史料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16分)及逐步落后于西方的原因(10分)。
答案: 特点:工商业类城市逐渐增多;江南市镇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16分) 原因: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转移到北方,与经济中心分离,影响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进程;受战乱影响;农耕经济的制约;专制集权制度和商业官办的遏制;封建制度强大的稳定性和封闭性等是影响的主要因素。(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