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馆是为纪念有卓越贡献的人或重大历史事件而建立的陈设实物、图片等的房屋。下列纪念馆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澳门林则徐纪念馆 台儿庄战役纪念馆
选项 |
诗词或谚语 |
解读 |
A |
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 |
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 |
B |
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
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
C |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
唐代青瓷的美丽色彩 |
D |
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 |
边境战争阻碍宋代经济发展 |
清朝末期,商店门前往往贴出这样的对联:“经营不让陶朱富,货殖何妨子贡贤。”这表明在当时
A.士商地位完全平等 B.鄙视“货殖功利”
C.重农抑商观念废弃 D.崇尚“富而好礼”
25.(12分)“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作出合乎逻辑解释的学习方式.其中,教师选定教材中的内容,指定相关参考书籍进行探究学习的文献法是适合高中生的探究方式之一。
下面是某位历史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课题与参考书目:
探究课题 | 深入探究欧洲启蒙运动 | |
参考书目 | 作者 | 出版社 |
《文艺复兴史纲》 | 陈小川 | 人民大学出版社 |
《法国大革命史》 | 马蒂厄 | 商务印书馆 |
《美国建国简史1——独立宣言:渴望自由的心声》 | 玛丽·莫斯特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美国建国简史2——美国宪法:实现良治的基础》 | ||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 陈来 | 商务印书馆 |
《启蒙运动与现代性》 | 詹姆斯·施密特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请根据教师提供的课题以及参考书目,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该教师预设的探究角度并说明理由。(要求:指出3个探究角度,逻辑清晰,理由充分,史论结合。)(12分)
2006年3月1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
A.“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行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他用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多种复杂的情感。”文中的他是
A.达·芬奇 B.莫奈 C.塞尚 D.毕加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春阳是宁波人,万历(1573年~度1620年,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明神宗的年号)中弃儒经商,在苏州吴趋坊北口开一小铺,后来规模日大,闻名四方,一直到清中叶,仍很兴旺发达。其店规模之严,选制之精,合郡无有也。“它的管理办法,很像州县衙门,亦有六房,曰南北贷房、海货房、腌腊房、蜜饯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它的商业信誉极好,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材料二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称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廖窍,信誉第一条”; ……“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四 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抑制农民的消费。用斯大林的话来说,这是农民为工业化交纳的“贡税”。据估计,国家通过种种办法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总收获量的400%,而粮食收购的价格又低于成本,征购的数量逐年增加。“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三分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教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孙春阳的店铺的特点。(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2分)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2分)。
(3)材料三反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2分)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朕闻各处土司,鲜知法纪,所属土民,较之有司征收正供不啻(只)倍蓰(数倍),甚至取其牛马,夺其子女,生杀任情土民受其鱼肉,敢怒而不敢言。莫非朕之赤子,天下共享乐利,而土民独使向隅,朕心深为不忍
——《雍正诏谕》
材料二:土司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畜,互相厮杀,经年不懈,世代为仇
——《雍正传》
材料三:东川虽已改流(雍正时期小规模改流)三十年载,仍为土司盘踞,文武长寓省城,膏腴四百里,无人敢垦。
——魏源《圣武记》
材料四:清政府在改流地区,变革赋税方法,废除原来土司的征收制度,与内地一样,实行按田亩征税原则,……土民所受的剥削比以前减轻了。(改土归流后)于府县设学,府学设教授,额取文武童生各十二名,保靖等县各设训导,各取童生八名
——《雍正传》
材料五:至于客民盘剥,差役吓索,历来扰苗之大者。今则于苗、(汉)民交界处设集场,限期贸易,官兵监之,……苗之气息也渐驯矣。然不申之以教,其心犹为格也,故添修苗馆若干处,延师教读,……则礼仪兴而匪僻消,苗与汉人无异。
——《治苗论》
请回答: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土司制度的弊端,归纳雍正帝改土归流的主要措施,并对其主要作用略作评析(不超过250字)
“ 百日维新 ” 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 “ 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 ” ,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 “ 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 ” ,于是 “ 湖南新旧派大哄 ” 。这反映出,当时( )
A .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 .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 .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 .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8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汉代监察地方的《刺史六条》主要内容有: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二条,二千石不奉招遵承典制,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苛暴,为百姓所疾。……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六条,二千石阿附豪强,割损政令也。
唐代以六条巡察州郡,主要内容有:其一察官人善恶;其二察户口流散、赋役不均;其三察农桑不勤,仓序减耗;其四察妖滑盗贼,不事生业,为私蠧害;其五察德行孝锑,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其六察黔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
——摘编自《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新唐书》等
材料二 唐代“以法理天下,尤重宪官,故御史复为雄要”,御史台总监察之职,分工细致,职责分明。唐高祖认为隋朝“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至使社稷倾危”;唐太宗曾说“永惟治人之本,莫重刺史”,“县令甚是亲民要职。”
——摘编自《通典》、《唐律疏议》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汉代相比,唐代前期中央监察地方的不同之处。(5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唐代前期加强地方监察的主要原因。(3分)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赦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赦”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赦”,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传,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指出:“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唐代宰相的“委员制”指
A.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B.相权分立制衡
C.削弱了相权 D.行政权实现了真正的三权分立
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时期, 一位市民拿着100卢布到粮店购买了100斤粮食,这是真的吗?其依据是什么?
A.真的,新经济政策 B.假的,余粮收集制
C.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自由贸易
D.真的,余粮收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