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天津高考)1793年初,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革命高潮中被送上断头台。与这一事件相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此法国废除了君主制 B.这一事件标志法国大革命结束
C.这一事件为拿破仑上台创造了条件 D.君主制的幽灵并未因此在法国消失
文化传统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有积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
主题二 :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迈进
马丁·路德提出在信仰上“惟独圣经”,破除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他提出“惟独信心”,告诉人们个人灵魂的救赎不靠教会的活动来实现;他的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圣经》的德译本,这无疑会使任何识字的德国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这项工作在宗教改革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教徒对教育和白话的重视也助长了地方语言的广泛使用。以语言作为根本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现代民族主义国家也应运而生。
(2)结合材料及所学内容,归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主题三:20世纪初想中国的思想交锋
长素(康有为)以为中国今日之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以后,必将日寻干戈,偷生不暇,何能变法救民,整顿内治。夫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之民,不可革命而独可立宪……则应之日: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然则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指出在“论革命”的问题上康有为与章炳麟在哪些方面进行了讨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章炳麟两种主张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作用。
“它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它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及时沟通。”文中的 “它”是指
A.广播 B.电视 C.报纸 D.互联网
6、马克思在1871年4月17日致顾格曼的信中曾说过:“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及其国家的斗争,因巴黎的斗争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管其直接的结果如何,一个有世界历史重要性的新出发点是已经取得了。”这里的“新的阶段”是指( )
A.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B.无产阶级合法斗争阶段
C.无产阶级暴力斗争阶段 D.无产阶级夺取并建立政权阶段
19.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版了《易卜生专号》,这部剧主要讲述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与丈夫决裂,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最后离家出走的自我觉醒过程。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
A.提倡民主科学 B.提倡新道德
C.提倡新文学 D.传播马克思主义
在学完1956~1976年的中国历史以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做了演讲,你认为概括了这段历史全貌的是 ( )
A.古老中国的伟大复兴 B.东方巨龙的再次腾飞
C.社会主义的艰难探险 D.发人深省的民族浩劫
老子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
A.强调人们必须遵守社会秩序,要克制自己
B.提出了“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C.主张“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D.指出任何事务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2/3的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上述条文所体现的是
A.联邦制原则和民主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和民主原则
C.自由平等原则和民主原则 D.联邦集权原则和分权原则
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看出( )
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
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D.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时,在关于产品的国内销售、兜售、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享受的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关贸总协定致力于 ( )
A.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体系
B.确立美国在世界上的金融霸主地位
C.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
自由化
D.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区域集团组织,发展资本主义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