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中央电视台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说:“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会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这些“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把握”的问题,终于被人类破解的标志性科学成就是

A . 牛顿的经典力学 B . 达尔文的进化论 C .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 . 李四光的地质力学
明朝时“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于北”。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大布商,你会选择以下哪些经营方式?
①为了安全和方便,搭乘轮船进行长途贩运
②和同乡布商结伴北上贩棉,南下购布
③为了节省成本和获取更多利润,将棉花直接交给松江织户加工,支付一定薪酬
④少部分货物在国内异地销售,大部分货物雇船运往东南亚销售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②③④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这主要取决于(   )
A . 当地居民的喜好 B . 当地的自然条件 C . 政府的鼓励措施 D . 外来作物的影响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过:“甚至早在19世纪时,达尔文的进步观念所产生的影响就不仅限于生物学领域了……因此,看到马克思及其同时代的社会学家在进化和进步的问题上接受了达尔文的观点,这就不足为奇了。”这说明(    )

A . 进化论已得到社会普遍接受 B . 进化论是马克思理论的来源 C . 进化观已超越了生物学范围 D . 进化论彻底否定了上帝权威
嘉庆年间,户部请在奏折内将军机处抬写,以示优异。嘉庆皇帝以“军机处体制与部院衙门无异”为由予以否决。四川前线将领广兴递送奏报时另有一份咨文送军机处,被嘉庆察知责罚,皇帝再三谕饬,严禁臣僚奏事关会军机处。这些举措表明嘉庆皇帝重在(    )
A . 分割中枢机构权力 B . 防范内外大臣交结朋党 C . 抑压军机处的权势 D . 提高部院衙门行政效率
马克思说:“现在,(巴黎公社)普选权已被应用于它的真正目的:由各公社选举它们的行政的和创制法律的公职人员。”材料中的“真正目的”是指(   )
A . 使人民成为巴黎公社的主人 B .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C . 使工人阶级取得民主权利 D . 充分发动群众积极支持革命
严复戊戌时期在《救亡决论》中历数中国传统文化弊端,并倡言:“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而1918年严氏力主回归传统,高唤:“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西方文明的弊端日益显现 B . 反帝反封斗争的逐渐深入 C . 民主思想已成为时代潮流 D . 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APEC的成员国是

A . 亚洲国家 B . 发展中国家 C . 西方国家 D . 环太平洋国家
洛克菲勒从开办一家小炼油厂起家,通过合并其他厂家而成为“石油大王”。他的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美国九成以上的炼油工业,他接着成立了美孚石油托拉斯,建立包括原油生产、炼油、运输、销售等等一套完善的系统。这反映出,美国的石油工业的特征是(   )
A .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B .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C . 已取代了其他能源行业 D . 以发包形式分散经营

(2012·天津高考)1793年初,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革命高潮中被送上断头台。与这一事件相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此法国废除了君主制            B.这一事件标志法国大革命结束

C.这一事件为拿破仑上台创造了条件  D.君主制的幽灵并未因此在法国消失

文化传统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有积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

主题二 :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迈进

马丁·路德提出在信仰上“惟独圣经”,破除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他提出“惟独信心”,告诉人们个人灵魂的救赎不靠教会的活动来实现;他的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圣经》的德译本,这无疑会使任何识字的德国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这项工作在宗教改革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教徒对教育和白话的重视也助长了地方语言的广泛使用。以语言作为根本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现代民族主义国家也应运而生。

2)结合材料及所学内容,归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主题三:20世纪初想中国的思想交锋

长素(康有为)以为中国今日之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以后,必将日寻干戈,偷生不暇,何能变法救民,整顿内治。夫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之民,不可革命而独可立宪……则应之日: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然则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指出在“论革命”的问题上康有为与章炳麟在哪些方面进行了讨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章炳麟两种主张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作用。

 “它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它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及时沟通。文中的 “它”是指

A.广播                B.电视               C.报纸               D.互联网

6、马克思在1871417日致顾格曼的信中曾说过: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及其国家的斗争,因巴黎的斗争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管其直接的结果如何,一个有世界历史重要性的新出发点是已经取得了。这里的新的阶段是指(  

A.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B.无产阶级合法斗争阶段

C.无产阶级暴力斗争阶段       D.无产阶级夺取并建立政权阶段

19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版了《易卜生专号》,这部剧主要讲述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与丈夫决裂,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最后离家出走的自我觉醒过程。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

A.提倡民主科学                                        B.提倡新道德

C.提倡新文学                                            D.传播马克思主义

在学完1956~1976年的中国历史以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做了演讲,你认为概括了这段历史全貌的是                                               

       A.古老中国的伟大复兴              B.东方巨龙的再次腾飞

       C.社会主义的艰难探险                 D.发人深省的民族浩劫

老子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

A.强调人们必须遵守社会秩序,要克制自己  

B.提出了“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C.主张“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D.指出任何事务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2/3的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上述条文所体现的是

A.联邦制原则和民主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和民主原则

C.自由平等原则和民主原则              D.联邦集权原则和分权原则

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看出(   

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

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D.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时,在关于产品的国内销售、兜售、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享受的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关贸总协定致力于                                                                                         

       A.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体系

       B.确立美国在世界上的金融霸主地位

       C.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

       自由化

       D.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区域集团组织,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014年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20周年,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有必要理性地反思这两次中日战争,发掘它的现代意义以及对我们的启示,以避免新的历史悲剧出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如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1)材料一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甜头”具体是什么?列举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向外扩张的史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