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表3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时期 | 录取数量或方式 | 考试内容 | 考试程序 |
唐代 | 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 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 | 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 |
宋代 | 录取名额大为增加 | 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 | 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
明代 | 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 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主 | 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 |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①保证了国家的经济安全 ②减少了政府的公共开支
③反映了分配的社会化趋势 ④抑制了民众生产积极性
大运河开通后,“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这说明它( )
①改善了南北交通②促进了南北之间的经济联系③有利于南粮北运④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A.①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上海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摘自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 1848年初,王韬到上海时惊叹道:“一入黄歇浦中,气象顿异”,“浦江一带,
率皆西人舍宇,楼阁峥嵘,飘渺云外”。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创办,70年代以后,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企业的设立,1882年英国人立德尔开设的上海电光公司创立,从此以后,‘申江今作不夜城,管弦达旦喧歌声;华堂琼筵照夜乐,不须烧烛红妆明。’――摘自《近代文明演变轨迹》
材料四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风尚转变过程中(维新运动的开展,国人自办报纸蓬勃兴起),最明显的莫过于阅报风气的形成。报纸比书籍在传播知识(思想)方面具有更大的时效性,……”。――摘自《上海档案》
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前期上海向近代化城市演变的重要表现。(4分)(要求:纲要式说明即可,不得照抄原文)
(2)你怎样认识近代通商口岸开辟对中国社会的双重影响?(4分)
(2020·山东省高三一模)在早期罗马法中,婚姻关系分为夫权婚姻和自由婚姻,只有夫权婚姻的效力为法律所承认。但到了查士丁尼时期,夫权婚姻已完全被自由婚姻所取代,并且丧失了法律上的合法性基础。该变化表明
A.万民法蕴含天赋人权理念 B.罗马法发展使妇女地位得到改善
C.罗马法注重维护平民利益 D.习惯法具有浓厚的形式主义色彩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共同特点是强调( )
A、等级关系 B、血缘关系 C、臣属关系 D、政治关系
“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地;筒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屋,不见烟火冲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
A、外敌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B、说明中国人不勇敢,惧怕竹枪火炮
C、说明吸食鸦片使中国人民内部相互残杀 D、揭示了鸦片输入的危害
乾隆皇帝(1711-1799)曾对法国产生浓厚兴趣,打算派外交使团会见路易十六。这一计划最终付诸东流,原因有可能是( )
A.法国爆发了大革命 B.清廷忙于抗击沙俄入侵
C.中国正在和英使签订两国通商协定 D.拿破仑战争爆发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肯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A.天子——卿大夫——诸侯——士 B.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C.天子——卿大夫——士——诸侯 D.天子——诸侯——士——卿大夫
27.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