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1946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写给国务卿贝尔纳斯的信中说:“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再作任何妥协。我们应该坚持完全控制日本和太平洋……我已厌倦于笼络苏联人。”这表明(    )
A . 美苏“冷战”从此开始 B . 二战后美苏两国矛盾加剧 C . 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D . 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工作,获得如此迅速的进展,反映了亿万农民要求按照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来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强烈愿望。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不但克服了集体经济中长期存在的“吃大锅饭”的弊病,而且通过劳动组织、计酬方法等环节的改进,带动了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纠正了长期存在的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的缺点。使之更加适合于我国农村的经济状况。

﹣﹣1982年1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材料二 在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后,村民更加关心的是个人自家的田地,而对于修建一些公共水渠和抗旱水坝等水利设施积极性不高,由于这些基础设施的缺乏,结果又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另外由于土地分散经营,各自为政,在对于水源的利用和病虫害的防治方面也存在一些弊端。由于各家各户在防治的时间上不一致,今天你去打药。害虫飞到别的田地,明天他去打药,害虫又飞回到你家的田地,这样防治的效果非常差,自然就会影响到作物的产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散了土地的经营权,使得中国的农业效率非常低下。美国一个种田的人可以养活大约一百个不种田的人,而在中国一个种田的人只可以养活0.5个不种田的人。这种经营方式自然就增加了粮食的成本,使得中国农产品在与国外竞争中处于成本的劣势。

﹣﹣吴剑平《浅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删的利弊及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趋势》

材料三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

﹣﹣2013年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业生产责任制产生的积极作用。
  2. (2) 依据材料二,归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弊端。为此,材料三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3. (3) 综合上述材料和分析,可得出哪些认识?
假如你生活在宋代,你可能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有(    )

①使用圆周率计算谷仓容积 
②运用因地制宜思想种植农作物

③参与实地测量子午线的长度

④阅读一部体现生物进化思想的医药学著作

⑤航海时可以利用磁石的指南性来辨别方向

A . ①③④⑤ B . ②③④⑤ C . ①②③⑤ D . ①②③④⑤
有学者形容拿破仑是“旧世界的女婿”。以下拿破仑的活动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 . 编纂《民法典》 B . 建立法兰西银行 C . 建立法兰西帝国 D . 实行征兵制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这种做法在本质上 (    )
A .   标志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B . 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C . 切断了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联系 D . 杜绝了贱买贵卖的剥削方式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的局面,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   )
A . 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落 B . 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 C . 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 D .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和日本的普遍确立
2020年11月15日,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15个亚太国家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这反映出自由贸易区(   )

①是全球性的国际贸易组织           ②增强区域集团的经济合作

③成为区域集团的主流形式           ④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孔子的学生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由此得出的历史结论确切的是(    )

A . 孔子有教无类,学生多是贫家子弟 B . 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学生参加农业劳动 C . 春秋人物多取贱名 D .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可能已有牛耕

柳亚子在《题太平天国战史》诗中说: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漫天红。煮豆燃

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的煮豆燃萁是指:(   

A.金田起义        B.天京事变      C.定都天京        D.永安建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民强国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中国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 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 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 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 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 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中国青年报2006320

请回答:

1)“一五”计划期间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2分)“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4分)

1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材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 

  A、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B、主张建立共和制度

  C、反对建立代议制政府     D、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反映了

A.皇权至高无上       B.三公互相制约       C.秦律严苛细密       D.丞相大权独揽

1839年《澳门新闻报》报道说:“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国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至今仍不知西洋。只有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其“林总督行事”应是指(   

A.虎门销烟                                           B.抗击英国侵略者

C.编译《四洲志》                                 D.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据此可知马丁·路德(  

A.否定基督教      B.否定教会权力  C.宣扬君主专制    D.主张信仰得救

7.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唐大和五年(831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唐诗人王建(768-835)“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开成五年(840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由此可见唐晚期

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                              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

③夜市已经比较繁荣                              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西周时维持这一体系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等级制          D.世袭制

.“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局势和历史发展进程,这是因为新航路开辟(   

①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开始了欧洲同亚洲之间的贸易往来

③开通了欧洲与美洲之间的经济联系通道

④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④

《尚书》等古代典籍中说天子享受驾六待遇,而《周礼》等则认为天子坐车是“驾四”。对此,史学家一直有争论。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被发现,天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不证自明。可见
A. 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
B. 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
C. 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
D. 《周礼》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天津条约》规定:“大清皇上特简(选择)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主持与大英钦差大臣文移、会晤各等事务,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材料表明清政府
A. 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
B. 完全放弃了华夷等级观念
C. 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D. 改变传统的对外交往体制
构成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法律基础的《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参议院议员选举法》,不仅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议员选举做出了大量法律变通,还专门制定了针对民族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这表明,民国初期
A.“五族共和”得到实现 B.制度建构考虑民族因素
C.少数民族参政愿望强烈 D.法律创设脱离实际需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