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3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时期

录取数量或方式

考试内容

考试程序

唐代

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

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

宋代

录取名额大为增加

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

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明代

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主

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917年秋季,农民起义行动已席卷俄国90%的县区。城市工人、士兵则掀起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俄国临时政府已经经历三次危机。据此可知,此时的俄国(    )
A . 革命正丧失和平发展的可能 B . 革命统一战线的确立与巩固 C . 群众强烈要求反对封建专制 D . 无产阶级革命形势逐步成熟
2013年7月23日,日本首相声称登陆钓鱼岛附近岛屿以显示在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中的立场引起海内外华人的愤慨。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的历史渊源始于(    )

A . 《南京条约》 B . 《马关条约》 C . 《辛丑条约》 D . 《二十一条》
有文献记载:“今又有巧便之法。造木板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木为子,……盔字既满用木楣楣之,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刷印之。”该“巧便之法”创制于(    )
A . 唐代 B . 宋代 C . 元代 D . 清代
1931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剥夺了一切剥削阶级的参政权力;1935 年瓦窑堡会议则决定给予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这一变化(   )
A . 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 . 适应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需求 C . 反映了近代中国阶级结构的变化 D . 表明国共关系从对峙走向了缓和
“互联网+”是当今热门概念,指的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即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渗透、融合,促使传统行业改造升级,催生许多新兴产业。“互联网+”最能反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是(   )
A . 科学技术不断转化为生产力 B . 人类开始制造使用机器 C . 新技术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 D . 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安全网”的出现(   )

①保证了国家的经济安全       ②减少了政府的公共开支

③反映了分配的社会化趋势     ④抑制了民众生产积极性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欧洲的地名与其他地区的地名非常相似,如荷兰有西兰省,大洋洲有新西兰;法国有奥尔良,美国有新奥尔良。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 殖民扩张的结果 B . 地理环境相同 C . 世代友好交往 D . 历史背景相同
梭伦改革的哪一项措施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

A . 颁布“解负令” B .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 . 废除“六一汉”制度 D . 恢复长老会议制度
下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没能有效地防止封建割据的是(     )

A . 秦朝实行郡县制 B . 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 C . 北宋设文臣知州 D . 明朝实行三司分权
十月革命的首创性体现为(   )

A . 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B . 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C . 第一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践了暴力革命理论 D . 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

大运河开通后,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这说明它(   

改善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利于南粮北运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A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上海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摘自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  1848年初,王韬到上海时惊叹道:“一入黄歇浦中,气象顿异”,“浦江一带,

率皆西人舍宇,楼阁峥嵘,飘渺云外”。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创办,70年代以后,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企业的设立,1882年英国人立德尔开设的上海电光公司创立,从此以后,‘申江今作不夜城,管弦达旦喧歌声;华堂琼筵照夜乐,不须烧烛红妆明。’――摘自《近代文明演变轨迹》

材料四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风尚转变过程中(维新运动的开展,国人自办报纸蓬勃兴起),最明显的莫过于阅报风气的形成。报纸比书籍在传播知识(思想)方面具有更大的时效性,……”。――摘自《上海档案》

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前期上海向近代化城市演变的重要表现。(4分)(要求:纲要式说明即可,不得照抄原文)

2)你怎样认识近代通商口岸开辟对中国社会的双重影响?(4分)

2020·山东省高三一模)在早期罗马法中,婚姻关系分为夫权婚姻和自由婚姻,只有夫权婚姻的效力为法律所承认。但到了查士丁尼时期,夫权婚姻已完全被自由婚姻所取代,并且丧失了法律上的合法性基础。该变化表明

A万民法蕴含天赋人权理念                         B罗马法发展使妇女地位得到改善

C罗马法注重维护平民利益                         D习惯法具有浓厚的形式主义色彩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共同特点是强调(   )  

A、等级关系     B、血缘关系     C、臣属关系     D、政治关系 

 “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地;筒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屋,不见烟火冲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外敌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B、说明中国人不勇敢,惧怕竹枪火炮

C、说明吸食鸦片使中国人民内部相互残杀     D、揭示了鸦片输入的危害

乾隆皇帝(1711-1799)曾对法国产生浓厚兴趣,打算派外交使团会见路易十六。这一计划最终付诸东流,原因有可能是(   

    A.法国爆发了大革命                                 B.清廷忙于抗击沙俄入侵

    C.中国正在和英使签订两国通商协定         D.拿破仑战争爆发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肯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A.天子——卿大夫——诸侯——士     B.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C.天子——卿大夫——士——诸侯     D.天子——诸侯——士——卿大夫

27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