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汉代出现的“风流一词,指社会风尚(风气)及其流播,并被赋予了懦家的“教化“和“移风易俗”之义,《后汉纪》《后汉书》以“风流”形容汉末党“名士”的正气、风骨及共影响。两
晋时,是名士必风流、风流成为名士的要件,其主要内涵为精神、个性之美.特别是神韵、仪态之美。南朝的吴歌、西曲中,进而在梁陈宫体诗乃至唐代诗歌中,风流的意涵已指向“佳丽”的服饰声色之美.指向两性间缠绵浪漫的情爱。成为“风流“涵义的重要构成。
——摘编自牟发松《说“风流"——其涵义的演化与汉唐历史变迁》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批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一: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是资产阶级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德]恩格斯《反杜林论》
材料二:宪法开篇的序言就采取了这样的表述:“我们合众国人民,为了建立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也就是说,联邦政府是人民创设的,组建政府是一个有着明确目的的、理性的行动,“人民”的出场则赋予了宪法极强的正当性。从宪法文本的结构体例上即可看出强烈的分权主义理念,美国宪法第1条规定国会,第2条规定总统,第3条处理司法权问题,这是滥觞于17世纪至18世纪的分权理论的实际运用。应该说当时的政治家对于分权制衡的理念与今天我们的理解还是有很大不同,毕竟分权制衡体制成为主流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而18世纪末可资借鉴的成例极少,英国的混合政体也是某种分权,但是美国宪法却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摘编自祝捷《外国宪法》
材料 宋初,有人击登闻鼓告科举阅卷不公,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将作监丞莆田、陈靖联合上奏,提出糊名的方法,应用在科举阅卷中。此建议被宋太宗采纳,并召集大臣进行商议后开始正式实施。殿试是最先开始使用糊名制的,对试卷进行等级划分,分为优劣两个级别。糊名制在实施后,还是没有杜绝徇私舞弊的问题,有的官员可以根据字迹来辨别,所以开始实施誊录制度。为了避免出现誊录人或有意或无意的造成文件错誊,对举子造成有利或者不利的影响,又专门设立对读官,专门进行问责校对工作。誊录官的职责就是要必须对原文进行誊录,不能擅自更改文中的意思或者进行语句的删减,校对官要对誊写卷进行认真校勘,在确定没有错误后进行弥封,然后送交复考官进行再定。总之,宋初糊名制和誊录制改革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摘编自王忠庆《北宋初期的科举制改革及其影响》
6.. 下列对唐到北宋代都城布局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东京城的布局不再讲究整齐划一 B.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打破
C.北宋城市的商业功能更为突出 D.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已取消
二战后西方主要国家逐渐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养老、失业、教育等福利国家制度,使社会下层广泛受益,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稳定。
1953年苏共中央全会指出,“对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巨大潜力仍然利用得很差……农业产量的增长,畜牧业的发展,土豆、蔬菜、长纤维亚麻、饲料谷物及其他饲料作物的生产都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要求。”为此而进行的改革不包括
A.实行粮食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B.鼓励垦荒和大面积种植玉米
C.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D.允许个体家庭承包集体土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元史》
材料三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 朝议”如何管辖地方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种意见?这两种意见的最主要分歧是什么?(4分)
(2)材料二表明,元初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存在着怎样的争执?其实质是什么?(3分)
(3)材料三表明,元初地方行政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3分)
(4)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2分)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
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国王的权力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德国学者南特成希曾说过:“我想谈谈我个人对的评价,毫无疑问,他的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材料中的“一条路”是指( )
A.坚持“城市中心” B.工农武装割据
C.坚持“持久战” D.实行人民民主
4.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的基本经济政策。它确立于
A.西周 B.战国 C.秦朝 D.西汉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他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大规模修筑长城 B.颁行通行全国的秦律
C.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D.全面推行郡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