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
A . 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 B . 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变革 C . 战争频率增加与规模不断扩大 D . 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推广
公元1﹣7世纪的游牧部落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地图,这种改变不包括(    )
A . 欧洲陷于分裂,出现诸多日耳曼蛮族王国 B . 波斯帝国兴起 C . “五胡乱华”,中国北方出现分裂混战局面 D . 西亚崛起阿拉伯帝国
古代西亚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下列对这一文明描述错误的是(   )
A .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B . 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的产量 C . 《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D . 发明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人的巨大优点,在于他们允许犯错误,而事后又能纠正错误……美国的民主法制,经常是残缺不全的。美国的法律……认可侵权的危险行为……民主的法制一般趋向于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它来自公民之中的多数。公民之中的多数虽然可能犯错误,但它没有与自己对立的利益。贵族的法制与此相反,它趋向于使少数人垄断财富和权力,因为贵族生来总是少数。

材料二 在民主国家,不断关心自己的事业和重视自己的权利的人民,可防止他们的代表偏离他们根据自己的利益为代表规定的总路线。如果民主国家的行政官员比其他国家的易于滥用权力,则人民一般不会让他们长期留任。在贵族国家的政府中,官员就受他们的阶级利益支配了。他们的阶级利益只是有时与多数人的利益一致,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则是与多数人的利益相反的。

——以上均摘自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 主》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美国的法律认可侵权的危险行为”,并指出美国是如何纠正“错误”的?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民主政治的优越之处。
小强和爸爸都是历史迷。一天,小强让爸爸猜我国古代的一位皇帝,他给出如下提示词:开通大运河、兴建洛阳城、暴君。爸爸给出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
A . 晋惠帝 B . 隋文帝 C . 隋炀帝 D . 唐玄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分析材料,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18世纪末,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到访伦敦时发现,“雾如此之浓,以至于都可以抹到面包上”,浓雾之下,鸟儿也因无法觅食而从天上跌落下来。当时英国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   )
A . 圈地运动的进行 B . 蒸汽动力的应用 C . 石油工业的发达 D . 电器的广泛应用
下表为2018年4月2日,台湾发布的“20年来(1998—2017年)台湾人均GDP与新加坡、韩国、香港之比较”(单位:美元)。表中香港人均GDP领先台湾可以佐证(    )

时间

台湾

新加坡

韩国

香港

1998年

18598

35032

13272

23819

2017年

49827

90531

39387

61016

A .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B . 香港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C . 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 D . 海峡两岸关系的复杂性
“尚书、仆射、侍郎、三司使、枢密使、通判、太尉、御史大夫”设置上述职衔的可能

A . 秦朝 B . 汉朝 C . 唐朝 D . 宋朝
梭伦改革“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是对从前按照血统划分等级的肯定 B . 完全维护利用血统关系谋特权的贵族利益 C . 加剧了贵族阶层和社会下层的矛盾与冲突 D . 体现出公民权利与义务相互统一的思想
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院制议会行使,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这说明此宪法(    )
A . 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 B . 实行了三权分立原则 C . 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D . 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

(2015·山东高考)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

C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们常说,我国和中国是隔着一衣带水的同文同种的国家。而且还常常指出,近代一百年的历史虽然主要是对立,对抗和侵略的历史,但是在这之前却有着长达两千年的友好往来历史。

——(日)藤加礼之助著《日中交流两千年》

材料二    日本侵略者从国民党政府手中相继夺取大部分重要城市,占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3500万,南京大屠杀就死亡30万人以上。·······此外还有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成为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一页。

  ——江主席《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纪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一)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二)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

请回答:

1)读材料一,列举“日中交流两千年”中唐朝时期中日友好往来的史实两例和二十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的重大事变两例。

2)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日关系得到改善的基本前提是什么?

3)近代史上中日“台湾”问题的发展有哪些重大的历史史实?

 钱理群《天地玄黄》记载某民国杂志刊登了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谁曰不宜!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穆罕默德·阿里是唯一的能在一崩溃的奥斯曼帝国的土地建立起有生命力的国家的一个人。”对上述材料认识不准确的是

A奥斯曼帝国已经腐朽没落,分崩离析       

B阿里开创了埃及革故鼎新,国力大增的崭新的局面

C阿里对外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成为帝国内充满生机活力的一部分   

D阿里政权统治时间较长

(2011·徐州)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管理之。由此可知,新三民主义中增加节制资本的主要目的是(  )

A.以国营经济取代私人资本          B.限制外国资本的发展

C.提高广大民众的社会政治地位      D.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16.“我们就是要好好向世界先进经验学习,不然总是跟在人家后面爬行。你们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人家是怎样搞的。长期把自己锁在本乡本土,不与外界交往, 闭关自守,只能把我们国家搞得贫穷落后, 愚昧无知。”由此可知,邓小平认为(  )

A.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外交政策总体上是正确的

B.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历史优越性,应该承认现实

C.中国只有走向市场经济,否则无法实现现代化

D.中国必须坚定走对外开放战略,大胆取长补短

9.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

   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宁波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1984年离乡多年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宁波访问,在天一阁看到了馆藏的《包氏家谱》,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59年新加坡自治政府成立,李光耀出任第一届总理,他虽然早年接受西方教育,但他却声称:他的内心并没有西方价值观念体系,“有的是东方的精神价值体系”,李光耀执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刺激新加坡的发展,一是加强人民行动党对政府的控制;二是在全国基层建立市民评议委员会和社区中心;三是1961年出台“1961—1964年发展计划”。这个计划宣布将“动用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掌握的资源”以支持经济发展,但又明确表示政府和公共机构的作用“只限于有限的领域”,“将来工业化的很多部靠国内外的私人企业”,它实际上提出了现代化的“东亚模式”的基本原则,结果,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在60年代和70年代分别达到了8.8%和8.5%。
——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光耀治国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光耀治国措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