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武周政权建立后,武则天继续推行唐初以来行之有效的大政方针,有因有革,所谓“不改旧物,天下惟新”。武则天主持朝政规定州县境内,“垦辟田畴,整修水利”,使民“家有余粮”,则予以升奖,如“为政苛滥,户口流移”,则必加以惩罚。她能够深刻地认识到“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给人足,则国自安焉”。此外,武则天还积极向边远地区推行屯田、营田,注意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在户数增长上,从永徽时的三百八十户,到她去世时增至六百一十五万余户。武则天以女主君临天下,移风易俗,使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很大变化,对以往的清规戒律和一些陋习进行了改革。如在服饰上,规定妇女出行,不必著幕罗,戴帷帽即可。凡大朝会,妇女可以与百官杂处,鼓励妇女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引进妇女参与朝政,如令上官婉儿“内掌诏命……群臣奏议及天下事皆与之”。
——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
唐 | 宋 | 明 | 清 | |
河南 | 15 | 16 | 2 | 1 |
江苏 | 7 | 8 | 17 | 49 |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恩格斯在论述克里米亚战争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 “觉醒”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
A.军备落后 B.制度腐朽 C.经济凋敝 D.吏治腐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法国总统戴高乐1965年批评美元:“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
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
(1)美元创造的“超级特权”是指什么? (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超级特权”对美国和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材料二 1971年8月15日,随着美国公共财政因越南战争而陷入困境,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停止美元与黄金挂钩,浮动汇率制拉开了序幕。从此以后,美元继续维持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1年美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的背景。(3分)
材料三 表面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美元的灾难,动摇了美元的地位,是美国全球霸权衰落的象征。其实相反,美元从此获得了黄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黄金共享生命,……美国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刺杀了黄金,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美国购买全世界的资源仅需要用美国的印钞机印出来的一张纸(美元)。
——谭智元《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
(3)据材料三指出美元能够拥有“黄金的生命”的条件。 (3分)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二战以后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关系发生的变化。(3分)
秦汉文化繁荣的原因不包括( )
A.统一的社会环境 B.频繁的对外交流
C.民族融合与经济发展 D.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今日郑重声时,中国领土之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摘自《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材料二: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摘自《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材料三: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 1942年 | 日本投降时 | ||||
中国 战场 | 太平洋 战场 | 东南亚 | 中国 战场 | 太平洋、 印度洋战场 | 中国战场(不含东北) | 东南亚、太平洋战场 |
35个 师团 | 10个 师团 | 7个 师团 | 37个 师团 | 15个 师团 | 111多万人 | 不到10.9 万人 |
材料四:抗日战争烽火的洗礼,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国要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必须首先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政权,真掌握自己的命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正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宽前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摘自《胡主席在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
(1)比较材料一和二,说明两者在对待日本侵华态度方面有何相同之处?(4分)
(2)材料三说明什么问题?(4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6分)
(4)抗日战争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6分)
据文献记载,晋国原来的亩制是百步为亩,而到了作秋晚期,晋因六卿都在自己的领地内改变了亩制.都突破了 “ 百步为亩 " 的旧规,韩、魏的新亩制是二百步为亩,而赵氏所用亩制最大,以二百四十步为亩。这反映出春秋晚期( )
A .土地兼并现象加剧 B .诸侯之间国力竞争加剧 C .出现社会转型趋势 D .粘桃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在十二生肖中,牛是最勤劳的动物,也是人类的朋友。牛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享有尊崇的地位,因而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下列关于牛的评说中,不具有可能性的是 ( )
A.牛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殷商时牛已经拉着犁给人耕地了
B.古人以竹蒲作画,以牛拉车载书,所以有“汗牛充栋”的故事
C.唐诗“牛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描写老牛田地耕作劳累
D.人们常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只问耕耘、不问索取的人称为“老黄牛”
1940—1942年根据地面临严重困难,为此毛泽东了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号召。下列各项活动中,符合此精神的是 ( )
A.开展土地革命运动 B.开展大生产运动
C.开展互助合作运动 D.开展生产改革运动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政治条件的成就给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工业革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启动的。……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监统计表
时间 | 企业数 | 工人数量 | 产值(千卢布) |
1860年 | 99 | 11600 | 7954 |
1879年 | 287 | 42000 | 51937 |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三 1888—1894年日本工厂蒸汽机数量变化示意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化”的基本含义。(不得摘抄原文)(2分)
(2)19世纪50年代哪一事件的发生使俄国倍感“现代化”的压力?(2分)为打破现代化的瓶颈,“紧紧跟上”现代化浪潮,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依据材料二,概述此举对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4分)
(3)在“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推进的过程中,日本发起了什么运动?(2分)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政府为推进工业化而采取的经济措施。(4分)
(4)俄、日两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方式有何共同特点?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4分)
(17分)不同的史书呈现不同的世界,也体现了对世界认识角度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世纪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这个世界以欧洲为主体,外于此者,按基督教教理,除了圣地巴勒斯坦,都是应受天谴的异教土壤,理应排斥在沐受神恩的这个世界之外。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司马迁所著《史记》,主体是中国,但涉及范围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这是中国人已知的世界史。
——根据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材料三 《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注:通“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四 我国1962年出版的世界近代史教材《世界通史·近代部分》的第一章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而1992年出版的《世界史·近代史编》的第一章是“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史书在认知世界方面存在的局限。(3分)
(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对世界的认知视野上有何重大变化?结合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其变化原因。(8分)
(3)推断材料四两种教材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各自所用的角度。请分别用此两种角度阐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