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7分)不同的史书呈现不同的世界,也体现了对世界认识角度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世纪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这个世界以欧洲为主体,外于此者,按基督教教理,除了圣地巴勒斯坦,都是应受天谴的异教土壤,理应排斥在沐受神恩的这个世界之外。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司马迁所著《史记》,主体是中国,但涉及范围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这是中国人已知的世界史。 ——根据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材料三 《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注:通“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四 我国1962年出版的世界近代史教材《世界通史·近代部分》的第一章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而1992年出版的《世界史·近代史编》的第一章是“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史书在认知世界方面存在的局限。(3分) (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对世界的认知视野上有何重大变化?结合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其变化原因。(8分) (3)推断材料四两种教材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各自所用的角度。请分别用此两种角度阐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6分)
答案:(1)仅限于局部世界的认知;受宗教神学思想的影响;以本民族(地区)为中心。(3分) (2)变化:从局部地区扩大到整个世界。(2分) 原因: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形成有机整体;汉朝以来,中国对外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 明末清初,传教士东来,西方地理知识在中国传播;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结束闭关锁国的状态;军事实力的差距和抵御外侮的需要(或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将眼光投向世界。(任意三点得6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3)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2分) 全球史观: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2分) 革命史观: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帝国主义侵略战争。(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