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初,因茶利收入是北宋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且茶叶成为北宋政府边疆安全的重要的战略物资,政府则承袭唐制对茶实行禁榷制度。北宋时期的榷茶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实行的方法不同。宋初,政府对东南茶实行禁榷,而川茶则实行通商法,虽然也是禁榷法的一种,但相对于完全由官府垄断的东南茶法来说,通商法比较宽松,“听民自买卖,禁其出境”,也就是茶农和茶商只要在川境内就可以自由买卖茶叶。但这时的茶叶贸易还与茶马贸易关系不大。为了解决战马紧缺问题,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开始实行茶马贸易制度,四川作为北宋重要的产茶地且离市马地之近受到政府关注,于是开始禁榷川茶,以川茶易马。随着边防形势的严峻,政府开始重视茶马贸易,进而对四川茶法进行改革。政府规定:川陕的茶叶都必须全部卖给官府,严禁私下交易,全蜀实行茶叶禁榷制度。

——摘编自丁营营《北宋马政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四川茶法改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北宋四川茶法改革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蒋介石日记》摘录

1934年11月-1935年1月:

“兜到湘南主力”“不可差过别匯成功之大好机会”“(拟)进到方针先使其被国”“以封锁之”(为)“国剿穷寇与诸截残匪之原则。”

“将士愚弱不能遵照旨意,致匪东西自如,不能如计歼灭”“此次在滇黔到臣,自愧不如也。残匯之机惊灵捷与我军之呆笨迟钝,更为民族前途忧,非全力扑灭此区,国家与民族更不堪设矣!”

1938年11月-1939年3月:

“自本日起看共产党密件《党的建设》小册,珠觉有益于我也”“一、问本党党务为何如此消沉疲弱而不能及时振作健全;二、同本党党务何以不能发展,何以二等以上人才不肯加入本党”“为何党政不能打成一片;如何使党团能发生实际作用”“七、同本党党员为何不肯深入民众作基层工作刻苦耐劳;入、本党干部办事为何不切实际,不肯研究与负责;九、为何办事不彻底无成效;十、为何党委变成官僚。”

一一摘自《蒋介石日记》(手稿)(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藏)

提取材料信息,概括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

某同学作有关欧美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研究,为此他去图书馆查阅了部分文学作品,能采用的是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整个欧洲大陆,旧秩序正受到怀疑。”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①美国成为了经济大国    ②世界大战带来的创伤
③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④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小王计划暑假去法、德等欧洲国家旅游。为了旅行方便,他去银行兑换的货币最好是(   )

A . 马克 B . 法郎 C . 美元 D . 欧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唐代制定了一套规范官吏行事的“守常之法”,使官吏在从事政务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达到“以法治官”的目的。唐太宗对中央官员的编制仅定额为730员,并从一开始就将官吏的一切政务活动都纳入法治轨道,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并制定了对各级官吏选拔、任用、考课、奖惩、监督和体制等管理制度。

唐代统治者在行政法律上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警戒官吏的作用。但在实际执行时,却承袭了西周以来“刑不上大夫”的原则,对官吏的行政失职与渎职的处罚,往往采取“赎刑”、“官当”等方式具体执行。这既有利于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又能达到惩治行政失职与渎职行为的目的。由此不难看出,唐初统治者在行政立法上考虑得是极其周详的,这些措施在一定时期内对其统治的维护也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曾宪义《中国法制史》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唐代行政管理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代的行政管理方式。
欧洲曾有一位富有的公爵因反抗压迫,遭政府处死,激发当地人民起来反对统治者。后来一位文学家以此故事为主题,写了一个剧本,音乐家也将之谱成歌剧公演,赢得观众热烈回响,视这位公爵为民族英雄。这种剧本创作及观众的反应,是哪一种思潮的展现?

A . 现实主义 B . 浪漫主义 C . 理性主义 D . 现代主义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发表讲话称:“全球金融市场需要重返纪律,假如没有纪律,就没有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材料的观点实际上是

A . 稳定汇率 B . 实行浮动汇率 C . 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D . 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西周分封制与西欧封君封臣制度有何异同点?

西周分封制

西欧封君封臣制度

不同点(时间、地点、维持形式)

相同点

这次大会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为党领导人民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大会是(  )
A . 中共七大 B .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 . 中共八大 D . 中共十―届三中全会
鸦片战争后,西人面对的是闭塞的中国,国人面对的是陌生的西方。为此,一些有识之士积极搜集资料,编写书籍,如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畬的《瀛寰志略》等。这些书籍的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   )
A . 主动了解西方世界的动向 B . 积极探寻求强求富的策略 C . 全面展现救亡图存的热情 D . 着力提升民众素养的意愿

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 焚林而田 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 .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 .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 .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 .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14分,第2722分,第2814分,50分)

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7年初,国民党陆军上将蒋方震在谈到中国能否打过日本的问题时指出:“……中国有地大与人众的两个优越条件,不战则已,战即不能不动用拖的哲学,拖到东西战争合流,我国转弱为强,把敌人拖垮而后矣。

    1937年8月18,即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五天,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提出我国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施迅速决战之战略,但因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故我国对倭作战之最高指导方针,不能不根据优劣相反的客观条件,实施持久消耗战略。在此项大方针下,国军作战之具体运用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持久抵抗时期,第二期为敌我对峙时期,预定之第三期,为我总反攻时期……”

——《民国高级将领列传》

材料二19377月至19458月之八年间,中华民国政府军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驾。海军舰艇损失殆尽。壮烈牺牲在战场上的国民党将军即达二百余位,其中有11位上将、34位中将、48位少将。

——摘自中华网《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

请回答:(1)指出蒋方震和陈诚在抗战的基本策略上有何相同之处?(2分)其共同的依据是什么?(2分)

2)蒋方震和陈诚的主张有合理之处,但均未找到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出路,结合材料分析:他们认为取得抗战胜利的途径各是什么?(2分)其共同的缺陷是什么?(2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国民党的抗战。(6分)

1918年,各省推选国会议员,“结果总是和控制该地区的军事要人的观点一致。……在17个向新国会派出代表团的省份中,有13个省的军阀是与段祺瑞结盟的。”  引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这说明段祺瑞    

    A.得到国民党的支持     B.依照俄罗斯的做法

    C.屈从日本人的威胁     D.继承袁世凯的衣钵

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哪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

       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

 “……‘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在关内流浪!”歌曲《松花江上》反映的史实是

A.华中沦陷    B.华北沦陷    C.东北沦陷    D.华南沦陷

蒋廷黻(18951965)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反映了作者(     )

   A.寻求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 B.探索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实行郡国并行制C.推行三公九卿制 D.推广行省制度

20分) 材料一  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彻底,首先罢试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地位在策论之上。……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纂、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郑师渠、吴怀祺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

材料二 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爱之,如青苗之类,皆稽焉。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塞异者之口。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新经周礼义》

材料三  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10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10分)

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

A.政权发生更替    B.文化途径迥异    C.国力对比变化    D.社会形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