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20分) 材料一 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彻底,首先罢试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地位在策论之上。……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纂、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郑师渠、吴怀祺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 材料二 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爱之,如青苗之类,皆稽焉。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塞异者之口。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新经周礼义》 材料三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10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10分)
答案:(1)措施:废除诗赋,改以策论取士;以《三经新义》为教学和考试的依据;青苗法 不同:一侧重于育人(取士)角度;二侧重于理财(富国)角度 (2)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地政治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