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本宣言签字国政府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各自保证对与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宣言中“野蛮和残暴的力量”指的是

A . 德、日、苏 B . 德、意、日 C . 德、苏、奥 D . 德、意、奥
罗斯福总统鼓励大家“有个因素要比货币更重要,比黄金更重要。这就是人民的信心……你们大家一定要有信念,你们不要听信谣言和妄加猜测而惊慌失措。我们要团结起来消除恐惧”。罗斯福这做法(   )
A . 拉近了与美国社会各阶层的距离 B . 消除了人们的恐慌情绪 C . 有利于凝聚民心走出困境 D . 保证了新政各项措施顺利实施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材料二: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材料三: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1. (1) 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其对官员素质的期待,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的治国理念?
  2. (2) 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
  4. (4) 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邓小平指出:“如果 60 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对邓小平的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有

①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影响巨大

②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

④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关于玛雅数系中“0”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0”是用点来表示 B . “0”的使用是玛雅数系先进性的体现 C . 有了“0”玛雅人就完全可以采用20进位进行所有运算了    D . “0”是从中国传到玛雅地区的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某中学团委举行“光辉历程”党史知识展览,同学们列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大成就如下:①中美建交  ②粉碎“四人帮”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④香港回归。以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④③ B . ②①③④            C . ②①④③ D . ②③①④
下列措施中,不能使专制皇权得到加强的是(    )
A .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 B . 丞相制度的废除 C . 清朝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 D . 清朝的军机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在崛起的过程中,没有成为英国霸权及其殖民体系的直接挑战者,在两次大战中都成为英国的主要盟友。美国不是推翻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而是在英国霸权自然衰落的过程中逐步取而代之。美国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上期。以1898年的美西战争为界标,在此前50年美国集中解决国内的统一和制度问题,并且在经济总量上接近头号强国英国;在此后50年美国越来越深地卷入两洋战略,并开始主导国际体系的建设。以二次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崛起的过程,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霸权国家。德、日的非和平方式崛起模式中最关键的是毫无节制地挑战现存霸权和国际体系,以军事扩张来解决经济资源的短缺,以及在制度和文化因素中的扩张特征。德国和日本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度成为欧洲和东亚最强大的国家,并对英国及其他老牌强国构成严重威胁。它们的迅速崛起必然遇到现存霸权国家和整个国际体系的压制,形成不可避免的生死对抗,最终导致其崛起进程和中断和失败。尽管二次大战以后,德、日在某些方面实现了再崛起,但是始终不能成为完全的世界大国。这其中的教训,值得每个后起大国认真吸取。     ——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正如一些美国史学家指出的,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文献”,虽然在某些方面美国对苏联作出了让步,但实际上美国有“隐蔽”……几乎所有拉美二十多个国家政府一致在重要问题上跟着华盛顿投票,华盛顿利用它的多数席位可使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行使否决权却归于无效。当苏联果真否决了安理会的一项行动之后,美国往往可以利用联合国大会这种可供选择的机构迫其就范。

2,4,6

 
——引自王斯德《世界当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一分析美国在崛起中成功解决了哪些重大国际国内问题?概括美国成功崛起的经验?

   2)依据材料一分析日本、德国崛起的特征是什么?

   3)分析二战后德国与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2020·山东省高三专题练习)中国古代消费观念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家训谱籍中,有关节节俭的内容引人注目。古人认为这不仅足节的一些提物,而且是关系到个人、家庭,乃至整个国家的问题。如诸葛亮在《诚于书》中提出夫君于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曹魏大司农桓范在(政要论。节欲)中云:修身治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国之要,莫大于节欲。曾国藩则提出: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

——摘编自严文强《浅谈中国古代家训家法中的节俭思想》

材料二  明清时期,历史上传统的消费观受到质疑,新的消费思想应运而生。这集中体现在明代陆楫的思想上,他在其《蒹葭堂杂著摘抄·.禁奢辨》中指出: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致于统论天下之势则不然”“彼以梁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摘编自吕晓萌《中国古代鼓励消费的经济思想辨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消费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消费观念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维新运动留下的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主要包括(  )

解放思想 建立社团 兴办学堂 创办报刊 提倡女学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020·山东省高三其他)罗马法中有一案例:一个人在自己的地里焚烧庄稼收割后的余茬,火势加大而蔓延开来,烧毁了别人的谷物或葡萄树,如果他是在刮风的日子里引火,他就要像一个放任损害发生的人一样地被认为犯有过失而承担责任。此案例说明,在古代罗马

A严禁人们破坏农业生产           B注重规范人们社会行为

C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D保护环境已走向法制化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公元前494年罗马共和国进行一次审判,法官在听完原告债主的陈述后当庭把涉案的父子三人判与原告为奴隶,并给出自己“合理”的解释。之后愤怒的下层公民集体撤离会场,以示抗议。材料说明当时

   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                    B.古罗马司法程序严格

   C.债务奴隶制把平民推到生存的边缘 D.这次平民斗争直接催生了成文法的诞生

美国记者鲍大可评论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在这个辩论几乎陷入僵局的时刻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方向。”周恩来参加的这次会议是

    A.1945年重庆谈判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                    D.1971年联合国大会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有的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朱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活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议会共和制与总统共和制的区别包括(   

①政府产生的途径不同                       

②政府、议会和国家元首之间关系不同

③在国家权力体系中议会和总统的地位不同     

国家政权组织原则不同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知识分子一方面大胆张扬个性,追求个性解放,另一方面大胆批判和反抗儒家的传统道德,……阮籍与嵇康的行动最为怪诞,蔑视礼法也最彻底。阮至孝,但其母死了,他听说后“不辍如故”,继续下棋,在母亲下葬的时候,他“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废顿良久”。……当司马昭以“无益于今,有败于俗,乱群惑众”的罪名杀害嵇康的时候,嵇康临行车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大义凛然,与封建礼教的“君让臣死臣不敢不死”分庭抗礼的英雄豪气,令汉代儒生望而生畏。——张忠《魏晋玄学——中国古代思想解放的重要一页》

材料二  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让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三  他们在路灯下默默无言地走着。忽然,小苏从身边掏出一本日记本,他翻到写着字的最后一页,递给晓华说:“晓华,这是妈妈前晚写下的。”她急忙接过来,借着淡白的路灯的光看妈妈的熟悉字迹:……盼到今天,晓华还没有回来。看到小林,我更想她了。虽然孩子的身上没有像我挨过那么多“四人帮”的皮鞭,但我知道,孩子心上的伤痕也许比我还深得多。因此,我更盼望孩子能早点回来。我知道,我已经撑不了几天了,但我还想努力再多撑几天,一定等到孩子回来…… ——卢新华《伤痕》1978811

   1)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个思想大解放时代,依据材料一,概括其“思想大解放”的主要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呼吁“自主自由之人格”的社会背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孩子心上的伤痕也许比我还深得多”的理解。

美国学者杰里•本特里在《新全球史》说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这表明( 

A.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B.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

C.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17.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这个人是

A.马丁、路德               B.克伦威尔

C.亨利八世                 D.加尔文

 “要是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么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作品也没听过,这是恩格斯对《命运交响曲》的评价,这部伟大的音乐作品的作者是:

A.贝多芬           B.莫扎特       

C.李斯特           D.德彪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