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材料:长期以来,欧美史学界的关注点集中在欧洲发生的反法西斯战争,却很少涉及中国的抗战。这是因为西方学界把二战看作主要是西方人内部的战争,其起点不可能在西方以外的地区。另外,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影响了西方对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的研究兴趣,同时也增加了西方学界开展中国抗战史研究的难度。但必须指出的是,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战场,其持久、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历史事实及其巨大价值,影响了二战的总体格局、总体进程。

第一,由于在中国战场的巨大消耗使日本难以承受美英等国的制裁,迫使日本考虑占领东南亚以获得丰富的战略物资,从而不得不冒险与美英等国在太平洋地区作战。

第二,抗战期间,中国牵制和抗击了日本陆军2/3以上的总兵力,歼敌约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

第三,中国抗战使日军在北线被迫放弃介入德苏战争;在南线,使日军无法实现在地中海地区与德、意实现会师的计划;在太平洋战场上,使得美国能够从容贯彻总体上先欧后亚的战略计划。

——摘编自庄礼伟《二战史研究不应遮蔽中国抗战》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美史学界在二战史研究中很少涉及中国抗战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方主战场的历史意义。
下列人物中,热衷于僭主政治的是(  )

A . 梭伦          B . 庇西特拉图 C . 克里斯提尼 D . 伯里克利
15世纪时欧洲人急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不包括(   )
A . 为迅速沟通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B . 《马可·波罗游记》诱使西方人到东方去寻找黄金和香料 C .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他们渴望获得黄金 D . 为了传播基督教
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本朝亦最重中书,盖以造命可否进退皆由之也。门下虽有缴驳,依旧经由中书,故中书权独重。及神宗仿唐六典,三省皆依此制,而事多稽滞。故渡江以来,执政事皆归一。独诸司吏曹(二十四曹),依旧分额各属,三省吏人自分所属,而其上之纲领则不分也。

——摘编自《朱子语类》

材料三  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

——〔明〕于慎行《读史漫录》

材料四 (明成祖)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明史》

材料五  (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是矣。……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

  1. (1)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的秦汉、唐政治制度的“大变动”。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四、五及所学知识,归纳汉朝中朝、明朝阁臣、清朝军机大臣的职权并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发展趋势。
“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这种情况对牟获中间人厚利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来说,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则大为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动力是(    )
A . 克服商业危机 B . 扩大海外市场 C . 对外倾销商品 D . 追逐商业利益
学者陈晓楠曾说:“这部充满时代气息的著作,既没有能够在太平天国内部化作征伐江山的动力,也没能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任何的影响,…但依然给这个腐朽的农民起义运动,带来了抹亮丽的新鲜的时代色彩。”材料所评论的著作是(   ) 
A . 《天朝田亩制度》 B . 《四洲志》 C . 《变法通议》 D . 《资政新篇》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
A . 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 . 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C . 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D . 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现象进行了比较:“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这说明(    )
A . 春秋时周礼尚未遭破坏 B . 春秋比战国时期社会更有序 C . 战国时期周王室加速衰微 D . 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根本变革
科学证明,人类是从猿进化而来的。在这个进化过程中,起到决定作用的是(    )

A . 劳动 B . 直立行走 C . 使用文字 D . 使用火
“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

A . 批判神权统治 B . 鼓吹人性解放 C . 倡导思想自由 D . 构建民权政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宋代社会流动”这一活动主题,搜集了如下材料,并得出了结论。 

 材料一:唐人所著的《登科记》,记录了以进士科为主的及第者名录。清人徐松在此基础上进行考证,编撰了《登科记考》一书。近些年来,一些学者依据新出土的资料,对此进行了考证、增补,在其进士及第者之中,可以确定其家庭出身的有1085人。其家庭出身比例如图7所示: 

 

 材料二:宋代部分谣谚 

                  
 

 谣谚 

 

 类别 

 

 引文 

 

 富儿更替做 

 

 经济谣 

 

袁采《袁氏世范》:兼并之家见有产之家子弟昏愚不肖,及有缓急,多是将钱强以借与…并息为本,别更生息,又诱勒其将田产折还。法禁虽严,多是幸免。惟天网不漏,谚云“富儿更替做”,盖谓迭相酬报也。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举谣 

 

汪洙《神童诗》: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一时同榜用三人 

 

 政治谣 

 

洪迈《容斋续笔》:本朝韩康公、王岐公、王荆公亦同年联名,熙宁间,康公、荆公为相,歧公参政,故有“一时同榜用三人”之语,颇类此云。

 

 只重衣衫不重人 

 

 社会谣 

 

普济《五灯会元》: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结论:宋代社会日趋平民化。 

  1. (1) 从研究宋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角度,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兴趣小组所得出的结论。(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

A . 均田制 B . 三长制 C . 新租调制 D . 汉化政策
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都是周王的亲戚)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攻打鲁国怎么对得起先祖?这一招居然管用,齐君下令退兵了。这主要反映了(  )
A . 齐国国君道德品质高尚 B . 周天子的权威至高无上 C . 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D . 当时的国君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的主要区别是(    

A.使用机器生产还是手工劳动    B.对外国资金是否有依赖性  

C.工资高低是否由技术决定      D.产品是否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  国共两党实现了军队的合作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  中共发表《八一宣言》

  D.  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新航路的开辟

1 )路线

人物

时间

航线

支持国

国籍

________

1487

葡萄牙 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葡萄牙

葡萄牙

· 伽马

________-________

葡萄牙 →________

葡萄牙

葡萄牙

哥伦布

1492

西班牙 →________ 一个小岛

________

意大利

麦哲伦(船队)

1519-1522

环球航行

西班牙

________

2 )评价

积极: 1 )整个世界开始日益紧密地连成为一个整体;

2 )西欧各国加强了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开拓了世界市场,为资本主义创造条件;

3 )不同地区的人类文明加剧了相互碰撞与冲突,交流与融合的过程。

4 )促进了世界上不同物种之间的传播。

消极:西欧各国踏上了血腥的殖民扩张道路,逐步建立起世界范围的殖民体系。

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出版的书籍中译自俄文的占到45%,而其他语种的只占6%。这一状况最有可能出现在(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一五计划时期

桑弘羊上书汉武帝指出: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也,特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兼并之路也。桑弘羊建议由国家管理盐铁的直接目的是                      

A.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B.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C.限制土地兼并                         D.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我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之间的比例,1960年是21.8 26.1 52.1 1962年是33.3 30.3 36.3。这种比例关系的变化反映出                    (     )

A.工业化建设严重倒退           B. 国民经济中主要行业的比例趋于平衡

C.国家经济建设发展迅速         D. 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得到彻底纠正

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国民对1946年宪法的共识是“拥护宪法等于和平与革新,修改宪法等于反动与保守”;进入8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对“宪法限制日本做出国际贡献”的观点表示赞同。这种变化反映当时日本
A.修改宪法无法阻挡
B.力图促进地区和平稳定
C.大国主义思潮抬头
D.军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