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在君主专制时代发挥了相当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绥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相,秩千石,一曰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汉书·百官公卿表》

请回答: 据材料,归纳御史大夫的地位与职能。

路德认为“经商、来往、吃喝、睡觉和其他一切于身体有益的事都是善功(美好的功德)”,甚至吃饭喝酒、衣服洁白和头发擦油也是善功。路德这些思想:(   )
A . 意在淡薄人们的宗教信仰意识 B . 客观上反映了新兴资本主义要求 C . 特别强调了思想信仰的重要性 D . 与新教宣传的思想理念背道而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
A . 儒家 B . 道家 C . 法家 D . 兵家
李喜所在《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中指出,从维新派本身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失败。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 )

A . 变法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 B . 变法措施过于全面,进程过于激进 C . 有利于改革成功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 D . 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戊戌政变发生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提到“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1979年11月,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卡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这说明当时的邓小平 (     )
A .   正式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 . 明确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 . 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 D . 正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舆论准备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 . 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 . 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裕劳动力 C . 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 D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
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 . 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 .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 . 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 . 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耿飚将军回忆录》记录了新中国初期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我们应该努力使朝鲜的停战状态转入和平状态。……采取措施来巩固朝鲜的和平,以便为和平统一朝鲜创造条件。”据此判断,该会议是(    )
A . 万隆会议 B . 不结盟运动 C . 日内瓦会议 D .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990年5月至9月,美、苏、英、法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召开了四次“2+4”外长会议,讨论德国统一问题,会议主要围绕“统一后的德国与北约华约的关系、德波边界的确定、四个战胜国对德国的权利与责任的终止”等议题展开。同年10月,两德统一。这反映了(   )
A . 美苏对峙格局的终结 B . 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加快 C . 苏联在东欧战略收缩 D . 大国影响力作用举足轻重
能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时期,燃料获取逐渐成为困扰人们的难题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不少篇章提及采伐薪柴的方法、数量、时间以及薪柴的市场价格。唐宋以降,北方燃料问题愈发突出。宋代发生了木柴、木炭的危机,即传统燃料危机。

——摘编自赵九洲《宋代传统燃料危机问题新论》

材料二:下表为关于宋代燃料危机的不同观点

现象

分析

观点

现象1:《宋史》等记载,北宋开封有16个年份出现大雪严寒天气,因雪灾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的就有8个年份。

现象2:唐宋以来民众砍伐桑枣,政府屡禁不止。

现象3:汉代生铁含硫量一般在万分之三左右,宋代生铁含硫量却普遍较高。宋代华北定窑与磁州窑名满天下,但宋以后都急剧没落。

大雪严寒天气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现象频发,民众砍伐桑枣等经济林木屡禁不止等现象都说明宋代燃料危机现象突出。

因为燃料危机,宋代大量用煤炼铁,导致了钢铁品质的严重下降,黄维等人对出土的宋代铁钱进行测定,发现有的含硫量竟高达1.94%;使用煤炭烧制瓷器,釉中的诸多物质都可能与二氧化硫反应,影响成品瓷器的外观与质地,使得工艺水平大打折扣。

观点一:宋代发生了严重的燃料危机

16次大雪严寒天气有8次以上未见致人冻死的相关记载,说明引发开封燃料安全事件只是雨雪、战争等造成的“供给难足”而已。

桑枣等林木不仅热值高,市场上更易售卖且售价更高。砍伐桑枣主要与燃料特性及经济利益驱动有关。黄维在同一篇论文中也指出陕西、山西等北方地区“用煤炼铁和用木炭炼铁都是同时存在的”,用煤炭冶铁“一直都不是普遍的”。

观点二:宋代并不存在全局性的燃料危机

——摘编自柴国生《“燃料荒”还是“燃料危机”:再论宋代燃料安全问题》等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宋代“传统燃料危机”产生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你认同哪种观点,试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利:(一)立法权力;(二)国家的行政权力;(三)司法权力。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于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实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如果同一个人或事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利,即制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隋文帝确立三省六部制,唐太宗进一步明确划定其职责。尚书省是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中书省负责整理各级上报的奏章,并提出初步的处理意见,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权封驳奏还。尚书省负责执行中央政府的各项政令,“事无不总”,它下辖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有司职。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机构形成了严密、完备的体系,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请回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在背景、影响、本质三个方面有何不同。

新中国成立时,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献是(   

A.《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和平建国纲领》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6. 195611,《中国青年》第1期发表了一篇题为《姑娘们,穿起花衣服来吧》的文章指出:“在经济条件的许可下,适当地讲究一些穿着,这种建筑在劳动基础上的改善生活,与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只讲吃穿是不同的。”这反映出              (  )

A.计划经济取得重大成就                              B.中国政府重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C.党的指导思想发生变化                              D.新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得到社会的认可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谈到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时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在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她说这话的本质含义是(  

A.英国失去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B.中国的综合实力超过了英国  

C.国家实力是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基础      D.香港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外交的胜利

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提到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蔡元培此举旨在

A .区分大学与专门学校的不同 B .加强学术研究

C .强调培养新式人才的紧迫性 D .强调学术自由

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20、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一首歌谣:“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打起包裹回家去,还是当长工。”此歌谣反映出(    

  A、清军向太平军反扑                      B、天京变乱造成悲剧

  C、太平天国北伐失败                      D、天京陷落

魏的《海国图志》说:“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用火车往,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这表明《海国图志》

A.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B.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

C.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    D.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

21.如图是中国国民党黄埔军校建校十周年(1934年6月16)的文物——紫铜墨盒,盒面上 书有“宁作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何以对民族,何以对国家”的铭文。对此文物产生背景解读正确的是(  )

 


 

 

 A.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C.国民党抗战政策彻底转变      D.中日之间民族矛盾逐步上升

 “士人”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西周、春秋时代,“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士大夫的称谓是战国中叶才流行开来的,是指士人与官僚的合二为一;明清之际“士人从商,商人入仕”,是社会结构变动的一大特色。下列关于中国士人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礼贤下士”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治国搭建了政治舞台

B.明清之际的“士人从商”反映抑商政策转变,等级观念淡化

C.面对鸦片战争失败,当时开明士大夫阶层发动了“自强”运动

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反映了士人阶层的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