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国民党特务指使人在中国租用的印度航空公司专机‘克什米尔公主号’上放置定时炸弹,造成中国代表团成员及各国记者共11人遇难。周恩来因国务活动临时改变行程,才幸免予难。”与上述事件直接相关的国际会议是(    )
A . 1953年中印有关西藏问题的谈判 B . 日内瓦会议 C . 万隆会议 D . 第26届联大会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日本东京,我国留学生最盛之地也,辛丑之交,言革命者始作《国民报》,发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学界视如瑰宝,争趋响之。继之者有《浙江潮》、《江苏》、《湖北学生界》等杂志,皆与《国民报》言论相上下……至于乙未之岁,东京革命党创办《民报》,树六大主义,而发挥民族革命、民权革命、民生革命之理,其思想之伟大,议论之精密,不第同志之士所推,即反对者亦为之倾服。自客观言,可号为中国文从来未有之杂志;自主观言,亦可谓革命党发表最高意思之机关。

——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报刊业的变化及其原因。

  2. (2) 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中国报刊业的变化。结合史实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总统由民选产生”“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    )
A . 以德治国 B . 自由、联邦制原则 C . 民主、分权制衡原则 D . 联邦制、平等原则
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

A . 汉朝 B . 唐朝 C . 明朝 D . 清朝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其中,玛雅文明位于下图中的(    )

 

A . B . C . D .
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 . 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 . 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 . 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 . 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下图为南宋都城临安街道平面图。图中贯穿全城的御街与河道并行,成为城市的中轴线;全城被斜向道路分成了大小不一的“坊”;国子监、太学、武学等文化区则靠近西湖东北角。这说明宋代都城布局的特点是(   )

A . 市坊制度严格 B . 注重适应自然格局 C . 强化礼乐秩序 D . 以商业活动为中心
它“是整个文官官僚机构的神经中枢,有权荐举官员,草拟诏书,并奏请皇帝批准,事实上对帝国范围内所有的文职官员的任命都有操控权”,该机构是(    )

A . 唐代尚书省 B . 元代中书省 C . 明代内阁 D . 清代军机处
如表是近代中国茶叶所占世界茶叶市场比重表

时间

1860年

1880年

1905年

占比

90%

70%

29%

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A . 是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结果 B . 列强的侵略实中国茶叶生产萎缩 C . 经济危机使市场对茶叶需求减少 D . 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扩大
下图左侧为基督教中仁慈善良的圣人,生活在4世纪的圣尼古拉,也是圣诞老人的原型。右侧为20世纪可口可乐公司广告中出现的圣诞老人的形象,成为全球认可的大众形象。圣诞老人形象的演变说明了(    )

 

A . 商业发展削弱了宗教信仰 B . 通俗文化助推全球化进程 C . 美国确立了文化霸权地位 D . 西方文化满足了时代需要
有学者认为: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指社会)的平衡”,又建立起“宇宙体系平衡”。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该评论所说的“地上(指社会)的平衡”指的是(    )

A . 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 B . 英国议会制的产生与确立 C . 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 D . 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
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四朝职官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总督、都察院、盛京将军

丞相、太常、博士

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户部使司、通判、转运使

A . ①③②④ B . ②④③① C . ③①②④ D . ②③④①
明代农民被越来越深地卷入市场网络之中。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广泛种植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材料说明(    )

A . 明朝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 . 明朝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C . 明朝农业以专业化生产为主 D . 明朝农作物的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交工作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五十年代、七十年代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五十年代,我国外交工作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

    (2)七十年代,我国外交工作有了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外交政策作了重要的调整,主要内容有哪些?(5)

221947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马歇尔计划”,对战后世界经济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列有关“马歇尔计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复兴的重要因素

B.它是两极格局正式形成背景下,美国与苏联对抗的表现

C.美国借此吸引东欧各国,孤立和打击苏联

D.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以上材料反映了   

竹简和丝帛是重要的书写材料,但使用不便

蔡侯纸材料易得且便宜

汉代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造纸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之一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06 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纪念会的演说中,对朱元璋赞赏有加。同年,《民报》 第2 号卷首刊载朱元璋像,称之为“中国大民族革命伟人”。朱元璋被如此推崇是因为他(  )

A.代表底层民众 B.反对君主专制 C.恢复汉人统治 D.勇于反抗暴政

汉代每年“秋冬岁尽,各县计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上其集簿。”称为“上计”,“丞尉以下,岁诣郡,课校其功,功多尤为最者,于廷尉劳勉之,以劝其后。负多尤为殿者,于后曹别责,以纠怠慢也”。材料表明汉代建立“上计”制度的目的是   

A.监察郡国                       B.考核官吏与澄清吏治

C.开展社会救济                     D.征收赋税

5、秦始皇为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一切大权,开创的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是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