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869年12月18日,《上海新报》报道称:“华商富民若在上海兴办船厂,可买西人做成的各种机器。”该报道从一个侧面证明当时中国(  )
A . 已有私人投资近代企业的倾向 B . 已经兴起实业救国的思潮 C . 传媒界意识到洋务运动的缺陷 D . 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流
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知识性错误的一项是(    )

A . 《谈谈科举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B . 《浅议我国世袭制度的创立者——黄帝》 C . 《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D . 《论隋唐三省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绘制年代尺是培育“时空观念”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下列年代尺中处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 尼罗河下游出现若干个小国家 B . 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 C . 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D . 埃及被波斯帝国所灭
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像馆。”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 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 . 变革心态新旧杂陈 C . 农村传统势力强大 D .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议会制度改革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Britainis  probably  closer  to  the  revolution   than  any    other   countries  in  Europe”。这是因为

A . 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 B . 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C . 工业资本家渐入政权中心 D . 取消了选民财产资格限制
下面是两幅摄制于二战期间的经典照片,分别记录了激战后美国与苏联士兵将国旗插上制高点的历史瞬间。两国士兵这种行动展露的主要情怀是(    )

A . 爱国主义 B . 英雄主义 C . 社会主义 D . 民族主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张申、张亚光《中西经济思想的首次“大分流”》

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相关史实,围绕中西经济思想的比较与发展,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结合一个或多个时期加以阐述,论述符合逻辑,史论结合。)

1950年法国外长罗贝尔对外宣布:“问题不在于说废话,而在于采取一项大胆的行动,一项建设性的行动……今天法国决定在欧洲建设方面,在与德国建立伙伴关系方面,采取第一个决定性的行动,其后果将使欧洲形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项建设性的行动是(  )
A .   实现西欧与苏联的缓和 B . 接受马歇尔计划 C . 完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 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下图是1375—1825年之间的世界主要城市工人工资水平波动趋势图,据此可以做出的推断是(    )

A .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 B . 亚洲地区经济停滞不前逐渐走向了没落 C . 从16世纪开始西方消费水平已高于东方 D . 工资上涨会引起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研发
1917年,《新青年》第2卷第6期发表了胡适的《朋友》:“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该诗(    )。

A .   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斗争精神 B . 否定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C . 宣传了民主科学的思想理念 D . 体现了文学革命的成果
抗战时期,奔赴延安的青年是一道独特风景线。诗人何其芳描述道:“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这反映出抗战时期的延安成为(   )
A . 众望所归的抗战圣地 B . 游击战争的敌后战场 C . 工农武装割据的根据地 D . 抗战后方经济文化中心
某学者指出“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据此分析作者认为辛亥革命(    )
A . 未找到拯救中国的道路 B . 盲目照抄照搬美国政体 C . 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D . 体现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

22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写到:“(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895年,恩格斯却指出:“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这表明(    

A.恩格斯主张放弃暴力斗争的形式     B.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政党赞同

C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D.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化逐步完善

二战后的新科技革命导致了社会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化。其中,从业人员比例不断下降的是

A.职业经理人员            B.国家公职人员

C.第二产业从业人员        D.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2007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香港商报》发表了题为“十载不凡路,香江书华章”的社论。高度评价了回归以来香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香港回归后取得辉煌成就最主要得益于

A.香港政治经济基础好              B.香港人勤劳,有创新精神

C.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              D.香港交通条件优越

 

1978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的波浪式的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够比较快的富裕起来。”为此,党中央决定(   

A.恢复高校招生                                        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扩大企业自主权                                     D.在广东、福建创办特区

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

A.从技术到器物    B.从制度到思想

c.从制度到文化    D.从器物到制度

20.行省制度是元朝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一次重大创新,对以后地方政治制度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对元代行省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  )

行省具有双重性,既是中央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 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部分权力,达到中央与地方的平衡 为明清所沿用,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④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 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

  A.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B.绝对禁止中外贸易  D.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