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说道:“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作者意在强调(   )
A . 大西洋位置的重要性 B . 传统社会的终结 C . 新航路开辟影响之大 D . 1500年的转折意义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发生洪灾,阁臣根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 . 秦、唐、元 B . 汉、宋、明 C . 秦、元、清 D . 秦、唐、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以其(君主)未得之(天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或曰:臣不与子并称呼?曰:非也。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而为身。故孝子虽异身,而能日近其气,久之无不通矣;不孝之子分身而后,日远日疏,久之而气不相似。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君主和天下百姓实际上是一种什么关系?作者主张具有一种什么政治倾向?

  2. (2) 材料二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思想的局限性是什么?

  3. (3) 据材料三指出君臣与父子关系有何不同?

佛教是柬埔寨的国教,但印度教也并行不悖。在柬埔寨吴哥王朝时期的石窟许多浮雕中是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佛教和印度教神话故事为蓝本。这些史实可用来佐证(   )
A . 东南亚文化的多元特色 B . 佛教内容充满神秘色彩 C . 东南亚石窟艺术发达 D . 印度文化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
材料:从19世纪末起,英、德等国先后颁布了针对疾病、工伤事故等的保险法。针对低收入群体以及老人、儿童和妇女,西欧又建立或完善了救济制度。在理论方面,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贝弗里奇是最有代表性的社会保障学者,其中贝弗里奇被西方称为“福利国家”。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兰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欧共体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社会政策。1972年,欧共体“社会行动纲领”把解决失业特别是青年人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列入优先目标之一。80年代,西欧各国为了缓和财政不平衡状况,增加税收和削减社会保障支出。

——摘编自李琮《西欧社会保障制度》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两欧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西欧社会保障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
在英国责任制内阁下(    )
A . 首相必须对国王负责 B . 内阁名义上由国王主持 C . 内阁是议会下属机构 D . 首相是英国的政府首脑
香港回归之际,虽然香港民众对即将回归祖国心存疑虑,但很少有人质疑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合法性与正当性。这是因为香港人民(   )
A . 具有较强的国家认同感 B . 不满英国长期的殖民统治 C . 普遍认可一国两制方针 D . 受到“九二共识”的影响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统计数据,从1990年到2015年,发达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从78.7%降至56.8%,而新兴市场国家占比则由19%上升至39.2%。这表明(    )
A . 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 B . 发达国家不再主导全球化 C . 发展中国家的进一步壮大 D . 逆全球化趋势已开始出现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大意义在于(   )
A . 扩大了耕作面积 B . 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C . 丰富了农作物品种 D . 积累了生产经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代中叶,田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是金花银的出现,而是苏(州)松(江)府等地的均田均粮活动。金花银即货币化的田赋,它是封建国家为保证朝廷财赋收入对实物田赋制进行的灵活改革。“以太祖尝折纳税粮于陕西、浙江,民以为便。遂仿其制,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余万石,折银白万余两,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其后概行于天下。”与金花银几乎同时发生的还有明中叶江南的均田、均粮活动。这里所说的均田、均粮不是平均地权,而是“欲因田以平其赋,使无不税之田”。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中叶田赋制度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叶田赋制度改革的影响。
六朝时,扬州(广陵)屡经战乱,俗称“芜(荒芜)城”。唐中后期,扬州成为江南物产的集散地和中外富商巨贾的荟萃之所,繁荣冠天下,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 六朝对江南的开发 B .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C . 长安和洛阳的衰败 D . 江南市镇经济繁荣
观察下列三幅图片,从中传达的信息正确的是(    )

A . 玛雅文字的破译证明中亚地区图像文字历史的源远流长 B . 罗塞塔石碑上的楔形文字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的珍贵资料 C . 《汉谟拉比法典》可以说明印度河流域进入了文明时代 D . 《掷铁饼者》可以印证古希腊人物雕塑艺术的完全成熟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A .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 . 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 . 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 . 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材料2:(农民全年收获)除足其25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25家中)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

──以上材料均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按:《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每25家为一“两”作为农村基本单位,每“两”设一国库,一礼拜堂,由“两司马”管理。

材料3:小弟杨秀清……奏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缘蒙天父父兄大开天恩,差我主二兄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经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直令镇守将佐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御照:胞等所议是也。即遣将佐施行。钦此。

──摘自《太平天国》

回答:

①材料1规定怎样解决土地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指出解决的办法和《天朝田度制度》准备实行的土地制度的性质)

②材料2规定了怎样的分配制度?

③材料3中“照旧交粮纳税”是一种什么政策,其实质是什么?

④以上材料反映的政策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以下哪一历史事件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A.克洛维皈依基督教               B.采邑改革

C.法兰克王国建立                 D.隶农制产生

 “见物即购,尽量将金圆券花去,深恐一夜之间币值大跌致受损失。”“米煤布匹等必需品,连迷信品锡箔、白钱、甚至棺材等也在抢购之列,整个中国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上述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

A.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B.日本人的掠夺政策    C.物资供应紧张     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在先秦时期所体现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①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②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③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④有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919 5 2 日,外交委员会事务长林长民在《晨报》和《国民公报》上撰文痛呼:

“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亡无日,愿合四万万民众誓死图之”。其直接背景是

A.北京爱国学生遭到军警逮捕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C.上海工人罢工遭到政府镇压       D.中国代表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重大推动作用的。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2)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5)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4)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2)

行政长官告示是古罗马万民法最重要的渊源。行政长官告示一般包括三种因素:地中海商人通用的早已存在的商法;那些剔除了形式主义成分的公民法规定;行政官自己所认为的公平和正义的观念。据此可知,万民法
A. 实现了公民与外邦人的平等
B. 强化了传统立法成果的权威
C. 适应了帝国统治的现实需要
D. 是行政长官牟取私利的工具
最近更新